后记(1 / 1)

《义乌教育史》是《义乌丛书》中的其中一部。两年前,得知我有幸参与编撰《义乌丛书》,倍感欣喜。这不仅因为我是金华人,有乡亲情结在里面,也不仅因为义乌欣欣向荣的社会发展令我兴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一直模糊地知道义乌是一方地杰人灵,人文积淀深厚的水土,却始终无缘深究她的内在魅力,所以,很希望能借编撰《义乌教育史》之机,通过窥义乌教育这“一斑”而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义乌的“全豹”。

领受任务后,因为搜寻文献、了解情况、采访等原因曾多次到义乌,与义乌方志办以吴潮海主任为首的多位工作人员混成了朋友,这使我对义乌的文化根源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原来,吴潮海、潘爱娟等一大批同志虽坚守在方志办那一块小小的阵地,却都是大气、纯粹的文化人,难怪义乌有眼力和魄力,也有耐力来做《义乌丛书》这样的大型文化工程。显然,义乌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使我对圆满完成《义乌教育史》更充满了信心和兴趣。

在编撰过程中,因史料匮乏、线索繁杂等诸多困难曾令我困顿不已,好在有诸多义乌同仁的支持和帮助,终使我的编撰工作柳暗花明。除了前面谈到的方志办的朋友们,还要衷心感谢义乌市图书馆丁小明先生、义乌教育界前辈孟侠民和施章贤等的鼎力帮助。在此,还要特别感谢金佩庆先生对初稿的直言批评,使《义乌教育史》的终稿在本人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尽量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谬误和不妥之处,也使《义乌教育史》以更成熟的面貌与读者见面。

由于我未曾得到义乌本土文气的滋养,也不直接从事教育工作,加之能力所限,因此,虽然我对《义乌教育史》倾注了大量的感情和精力,但毫无疑问她是不够完美的。在此,敬请读者宽容书中的缺憾和不当之处,并给予批评指正。同时,我也期望还有机会能为义乌的文化事业再出一份力,以弥补这次的不足。

作者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