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齐
南齐(479—502年)时期:娄幼瑜,字季玉,聚徒教授,不应征辟。他是史料记载中义乌最早的教育家、经学家、文学家。
北朝·魏
北魏(386—534年)年间:义乌最早的官办县级教育机构——县学在乌伤县县南创立。唐末五代时倾废。
唐
乾符三年(876年):楼颖登进士,是史料记载中最早的义乌籍进士。
年无考:贾谅以诗赋等进士,官至御史大夫。
北宋
庆历(1041—1048年)年间:县学恢复。后县学屡次迁徙。
庆历八年(1048年):县令毛维瞻将县学搬至县治东面一百步处。
皇祐五年(1053年):王固登进士。官至恩阳令,有治绩。
元祐六年(1091年):宗泽登进士。见《宗泽传》。
绍圣元年(1094年):王永年登进士。王固之孙,封为安文县开国男。
崇宁五年(1106年):
·杨与及登进士,官至茶陵主簿。
·杨茂先登特奏进士,官至遂安主簿。
·杨智及登特奏进士。
大观三年(1109年):
·陈锡登进士。
·杨信及登进士。官至国子监助教。
政和二年(1112年):陈旸登进士。陈锡之侄。
宣和六年(1124年):
·杨晏登进士。官至江州瑞昌主簿。
·杨沔登进士。见崇祯《义乌县志》。
南宋
绍兴二年(1132年):楼图南登进士。见《楼图南传》。
绍兴八年(1138年):知县张衮在县北尉司的故址上新建庙学。
绍兴十五年(1145年):
·杨定登进士。杨晏之弟。
·杨永言登进士。
绍兴十八年(1148年):
·杨昂登进士。杨晏之弟,官至分水县知县。
·杨旦登特科进士。官至安吉主簿。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
·王槐登进士。见《王槐传》。
·陈昭登进士。陈锡之侄,官至复州教授、宣教郎。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
·喻良能、喻良倚兄弟同登进士。喻良能官至太常丞、处州知府,他与何恪(绍兴三十年进士)、喻良弼(良能弟)、陈炳(乾道二年进士)四人被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称为“乌伤四君子”。见《乌伤四君子传》。喻良倚官至临海丞。见崇祯《义乌县志》。
·周懋登进士。官至邵武教授。
绍兴三十年(1160年):
·何恪登进士。见《乌伤四君子传》。
·楼世南登进士。楼图南之弟。
隆兴元年(1163年):
·朱如璋登进士。
·杨起岩登进士。官至真州教授。
乾道二年(1166年):
·宗武登进士。宗泽之孙,官至德兴尉。
·陈炳登进士。见《乌伤四君子传》。
乾道八年(1172年):杨潜登进士。官至直秘阁朝散大夫。
淳熙年间(1174—1189年):鲍公琰于铜溪的东西两侧分别兴建建尚书宅、龙华书院,是义乌史料记载中出现最早的书院。
淳熙二年(1175年):叶维休登进士。官至翰林侍读。
淳熙五年(1178年):
·傅芷登进士。官至仙居尉。
·叶维芑登进士。官至翰林侍讲。
淳熙八年(1181年):吴大周登进士。官至福建安抚使兼路军务。
淳熙十一年(1184年):杨城之登进士。官至西安县尉。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徐侨登进士。见《徐侨传》。
·叶蓁登进士。官至太常寺主簿。
·康仲颖登进士。官至吏部郎中。
·吴大成登进士。官至江西提举权知抚州事。
绍熙元年(1190年):喻不伐登进士。
绍熙四年(1193年):
·朱质登进士。廷试第二名(榜眼),官至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见《朱质传》。
·黄耕登进士。廷试第五名,官至台州通判。
·知县虞汝翼重建大成殿。
庆元二年(1196年):何器登进士。官至广昌县丞。
庆元五年(1199年):喻偘登进士。见《喻侃传》。
嘉泰二年(1202年):
·吴大年登进士。吴大周之弟,官至兵部尚书。
·刘裕登进士。
·傅熙登进士。
·喻演登进士。
开禧元年(1205年):
·朱倞登进士。官至参议。
·吴岐登进士。官至秘书丞。
嘉定元年(1208年):杨忱中登进士。官至中奉大夫。
嘉定七年(1214年):
·杨焯登进士。官至南雄知州。
·康植登进士。见《康植传》。
嘉定十年(1217年):
·喻国衡登进士。
·李采登进士。官至缙云令。
·童必大登进士。见《童必大传》。
·许复道登进士。
·许堪登进士。官至枢密副都承旨知阁门事,封爵东阳郡开国侯。
嘉定十一年(1218年):徐侨于县南40里清德里孝冯祠东辟建东岩书舍,潜研朱子理学、传经论道。
嘉定十三年(1220年):陈林登进士。官至都昌县令。
嘉定十六年(1223年):
·虞复登进士。见《虞复传》。
·朱元龙登进士。见《朱元龙传》。
·龚应之登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楼大年登进士。官至朝奉郎。
·方应龙登进士。官至大治县丞。
宝庆年间(1225—1227年):虞复于县东三十五里华溪滴水岩下建滴珠书院。
宝庆二年(1226年):
·毛炳登进士。官至宝谟阁学士,见《毛炳传》。
·周勇登进士。官至抚州太守。
绍定二年(1229年):
·杨点登进士。官至台州教授。
·杨贯登进士。官至临安教授。
绍定五年(1232年):杨樵登进士。官至滩西提点、坑野司干办。
端平二年(1235年):
·王世杰登进士。官至秘书丞。
·杨梦高登进士。官至平江府佥判。
·叶谟登进士。官至直阁学士。
嘉熙二年(1238年):
·楼晏登进士。官至新定通守。
·楼子固登进士。官至桐庐县尉。
·王渊金登进士。官至昭庆军掌书记。
淳祐元年(1241年):
·朱杰登进士。朱元龙之子,官至将作少监、佥部郎官。
·刘仕龙登进士。见《刘仕龙传》。
淳祐三年(1243年):虞复归隐家乡东岩,开始授徒讲学。
淳祐四年(1244年):王迈登进士。官至弋阳县尉。
淳祐七年(1247年):
·金昌年登进士。官至参知政事。
·高梦虤登进士。
·杨炳登进士。官至淮西制置干事。
·吴应之登进士。吴大年之侄。
·王若讷登进士。官至院辖。
·商梦鹤登进士。
淳祐十年(1250年):
·王自登进士。
·朱金登进士。官至太平县令。
·黄梦炎登进士。官至朝散大夫。
宝祐元年(1253年):
·朱谦亨登进士。官至临安府司理。
·丁颐登进士。
开庆元年(1259年):县令赵必升在西县仓故址增建明伦堂。
景定三年(1262年):
·施郁登进士。官至太常博士。
·朱应象登进士。
咸淳年间(1265—1274年):石一鳌于县西北三十里辟建书院,名曰“讲岩”。
咸淳元年(1265年):
·朱津龙登进士。
·朱梦周登进士。官至雩都县尉。
咸淳四年(1268年):
·施南一登进士。
·朱梦魁登进士。官至建德观察推官。
·朱叔麒登进士。官至朝散大夫。
·朱宗周登进士。官至六合县令。
咸淳七年(1271年):龚恺登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咸淳十年(1274年):
·王龙泽状元及第。见《王龙泽传》。
·朱炎登进士。官至慈、利州判官。
南宋(1127—1279年)期间:还有朱宗儒、杨仲堪、傅光龙、杨一夔、王秉节登进士,年科无考。
元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义乌遵诏令开始设立社学。
大德年间(1297—1307年):楼如浚于县西二十五里之五云山下创建五云书院。
延祐二年(1315年):黄溍登进士。黄溍为著名史官、文学家、书画家,元代“儒林四杰”之一。黄溍曾居家设帐授学,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为其门生。
天历二年(1329年):达鲁花赤铁闾拆旧殿堂,拓基更新,改建明伦堂,扩大规制。
至正元年(1341年):达鲁花赤帖木迭儿翻新庙学并重新修葺颜(即颜乌)宗祠。
至正三年(1343年):县尹周自强在明伦堂之南建筑杏坛。
至正年间(1341—1367年):王袆于绣湖之北建华川书舍,为其学文之所。宋濂应邀为其作《华川书舍记》。
明
洪武年间(1368—1398年):楼宗远重建蜀山书舍。
洪武三年(1370年):知县张永诚依诏令继续开设县学,因庙学之门庑和明伦堂年久失修而重新翻建。
洪武八年(1375年):诏令设立社学,其时全县设学舍30所。
洪武十年(1377年):宋濂建釜山书院,以诲宗族。
洪武十八年(1385年):许性善登进士。官至直隶宿松县主簿。
洪武二十二至二十三年(1389—1390年):傅藻建杜门书院。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教谕张复祖将学宫旧廨庙向西十步处的乐育堂改建为明伦堂。
建文二年(1400年):知县吴祐修在明伦堂前两侧建设斋舍,有忠孝、尊贤二堂。
正统六至七年(1441—1442年):知县刘同重修县学的戟门、明伦堂、学门、斋厨等,使县学规制重新恢复。
天顺八年(1464年):赵胜登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成化十一年(1475年):吴福登进士。官至长乐知县。
成化十四年(1478年):王汶登进士。王袆之子。见《王袆传》。
成化十七年(1481年):
·李时登进士。官至参政。
·王汶在齐山下建齐山精舍。
正德六年(1511年):李揖登进士。李时之子,官至刑部员外郎。
正德九年(1514年):虞守随登进士。虞守愚的堂兄。见《虞守愚传》。
正德十二年(1517年):
·李鹤鸣登进士。官至大理寺右寺丞兼兵科给事中。
·楼观登进士。官至湖广按察司副使。
正德十三年(1518年):县学迁至县治西北绣湖畔满心寺故址。
嘉靖二年(1523年):虞守愚登进士。见《虞守愚传》。
嘉靖十年(1531年):知县马致远奉诏修建敬一亭。
嘉靖十四年(1535年):署事通判汪昉重修庙学斋庑。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王宗圣登进士。官至刑部郎中。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吴百朋登进士。抗倭名将,官至刑部尚书。见《吴百朋传》。
·楼镇登进士。见《楼镇传》。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知县汪道昆重新修葺县学。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虞怀忠乡试不举,于华溪郑山头创建纯吾书院。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朱湘登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县曹棻移儒学门,署事推官王桢重建明伦堂。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署事同知张书绅重修庙学庙门及两斋。
隆庆二年(1568年):楼懋中登进士。官至刑部山西清吏司主事。
隆庆五年(1571年):
·虞怀忠登进士。官至江西道监察御史。
·虞德烨登进士。虞守愚之孙。见《虞守愚传》。
万历二年(1574年):龚一清登进士。见《龚一清传》。
万历五年(1577年):黄承贊登进士。官至南刑曹。
万历七年(1579年):知县范俊重修先师庙、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文庙梁柱倾颓,知县周士英命人修葺如初。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朱懋芳登进士。官至刑部主事。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陈于京登进士。官至龙溪知县。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金世俊登进士。见《金世俊传》。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金德义登进士。官至刑科左给事中。
·龚彰登武进士。官至蓟州总兵。
崇祯元年(1628年):
·龚士骧登进士。龚一清之子,官至溧水知县。
·虞国镇登进士。虞德烨之孙。见《虞守愚传》。
崇祯七年(1634年):傅岩登进士。官至歙县知县。
崇祯十一年(1638年):知县熊人霖立绣湖、青岩、石楼、讲岩、稠岩、五云、钓岩、云黄、仙屏九大社学,总称为龙门大社。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丁茂学登武进士。官至南直芜湖采石矶参将。
清
顺治初年(1644—1646年):南宋名儒何基后裔于何氏家庙西边空余地上创建西园书屋。
顺治三年(1646年):朱之锡登首科二甲第八进士。见《朱之锡传》。
顺治六年(1649年):金汉鼎、金汉蕙同族兄弟同登进士。时人称“金氏二雄”。
清顺治七年(1650年):署事推官徐振儒建庙门七间。
顺治九年(1652年):知县宋云梯重建明伦堂。
顺治十六年(1659年):知县郝麟生、教谕徐宏彰重建先师庙。
顺治十八年(1661年):骆宁祯登进士。
康熙六年(1667年):龚堂登武进士。官至湖广沅州水师营参将。
康熙七年(1668年):知县孙家栋、教谕谭观成重建西庑。
康熙十年(1671年):庙门因虫蛀腐朽将倾,知县于涟、教谕谭观成捐款重建,并新建更衣所、宰牲房。
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于涟复建崇圣、名宦、乡贤三祠。
康熙十五年(1676年):童楷登进士。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先师庙倒塌,知县辛国隆与教谕闵圻申、训导王业澄重修先师庙。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县辛国隆、教谕吴观垣、训导董奕相捐款修葺先师庙及崇圣公祠、明伦堂,吴观恒与董奕相还捐制先师神龛。
康熙三十年(1691年):知县王廷曾、教谕邱克承捐款修葺庙学。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知县沈曾纯于稠城朝阳门内金山岭顶兴办义学一所。雍正年间(1726—1730年),知县韩慧基“因旧而新之”,敦请师傅以教贫士。
约康熙五十年(1711年):西门绣川陈氏宗族卓齐公在婺郡试院东侧建考试寓所,为与试者提供侨居之所。嘉庆十六年(1811年),该族设文馆会。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朱氏裔孙等在九都清溪建紫阳书院。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朱兆琪登进士。官至中书。
约雍正初年(1722年):府庠生陈云荃在县北大陈村建义学漱芳书院。
雍正五年(1727年):何懋登武进士。官至松江城守营守备。
乾隆元年(1736年):盛可大登武进士。
乾隆二年(1737年):朱英登武进士。官至凉州镇新城营都指挥使。
乾隆十年(1745年):以义乌人刘连城为首,偕金华八县赴公车者共募捐千金,于京师(今北京)创建金华会馆,以供金华八邑考生食宿。
乾隆十六年(1751年):贡生杨德修带头捐百金修复明伦堂。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赵宏信、教谕王力鳌、训导许煜及同乡毛巨翮、陈麟祥共同捐款重修文庙。
乾隆十七年(1752年):
·贾廷瓒登武进士。诰封武德将军。
·冯汇登武进士。官至福建金门总兵。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楼克兴登进士。官至特简教授。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改明代建于稠城绣湖边俞公堤上的“绣湖学社”为“绣湖书院”。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知县谢惇、傅国相、署县曹署卿重建明伦堂、谒圣门、学门、棂星门围垣。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乡人陈鹏祥、杨兆青、陈德广各捐出百金,增修大成殿、戟门、两庑椽瓦阶石。
咸丰年间(1851—1861年):义乌乡贤编写的方言读本《谷米豆麦》在县西一带私塾中作为基本教材,也作为农民识字速成教材。这是义乌迄今发现最早的地方教材。
嘉庆六年(1801年):知县诸自谷捐百金,同教谕程瑜、训导李锡龄重修围垣。
嘉庆十六年(1811年):陈德调登进士。官至衢州府学教谕。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陈人采登进士。
道光三年(1823年):虞协登进士。
道光十三年(1833年):王芳登进士。官至武英殿侍讲,参与编修《大清一统志》。
道光十六年(1836年):陈昂登进士。
同治十三年(1874年):楼杏春登进士。历任新城、万安、建昌、石城知县。
光绪二年(1876年):朱一新登进士。清末著名学者,见《朱一新传》。
光绪十四年(1888年):朱一新应张之洞之邀出任端溪书院主讲。翌年,移任广雅书院(今广州中山大学前身)山长。
光绪十五年(1889年):朱怀新登进士。朱一新之弟。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县府接到谕令,旧有书院、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学堂,县学消亡。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吴源出资创办义乌第一所具有新学性质的学校——民义学堂,并自任教师。
光绪三十年(1904):
·陈虹如倡议改绣湖书院为“义乌官立绣湖高等小学堂”。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
·金山学堂立案,校址设于稠北金山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稠西(西乡义亭)、青溪学堂(北乡山口富)两学堂立案。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柳浒(北乡青村)、稠南(佛堂)、时化(江湾崇山)、端本(南乡乔亭)、爱溪(东乡何宅)5所学堂立案。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县官立初等小学堂在稠城北隅金氏宗祠创办。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为“义乌县立模范初等小学校”。
·吴郁文在平畴龙门寺创办私塾性质的延陵书院。民国2年(1913年),改办为私立萃英高等小学。
·双岩(赤岸)、聚英(前洪)2所学堂立案。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义乌县学务局改为劝学所。宣统四年(1912年),撤销县劝学所改设教育科。
·县“简易识字学塾”创办。
·稠川(岩南乡塘下)、梓林(大陈镇)、复振(友联乡杨村)、福田第一(赵宅村)、福田第二(西旺)、福田第三(仓里村)、大湖(三友乡下王村)、龙溪(赤岸镇雅治街)、祥萃(上溪镇祥贝)、胡氏(苏溪镇)10所学堂立案。
宣统元年(1909年):
·遵照学部《奏定教育会章程》的规定,义乌县成立教育会。
·重英(东乡青口)、潭西(佛堂林庄)、盘溪(南乡山盘)3所学堂立案。
宣统二年(1910年):梅林(东乡李堂)、清河(东乡清岩傅)、潜溪(六和乡马村)、湖心(倍磊镇舟墟)、龙川(三梅乡桥头)、五云(三梅乡何斯路)、环川(青云乡前王)7所学堂立案。
宣统三年(1911年):
·设立县简易学堂,以组织年长失学者与贫寒子弟入学。
·柳南(北乡柳青)、湾水(东乡下湾)、梅溪(南乡东朱)、稠山(柳青何麻车)、演东(岩南乡叶宅)、青岩(青雅乡青岩)、川芳(洋溪乡毛店)、凤山(倍磊镇后洋)、福全(大长乡翁街)、峻岭(大塘乡高岭)、西竺(紫金乡清塘下)11所学堂立案。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云溪(北乡楂林)、绣川(稠城镇绣湖边)、培英(友联乡楼下村)、理家(柳和乡下理家塘)、开智(六和乡西陈)、新文(岩南乡曹村)、临香(香溪乡官清畈)、诚正(香溪乡万村)、莲湖(香溪乡畈东)、鲇溪(三友乡塘西)、敦本(江湾乡崇山)、洋川(洋溪乡潜流)、雅溪(倍磊镇雅端)、三育(义亭镇后张)、洞门(义亭镇何店塘)、育英(南屏镇王村)、沈宅(南屏镇沈宅)、广二(苏溪镇恬雅)、源泉(永宁乡前备)、龙岗(寺前乡前店)20所学堂立案。
民国2年(1913):
·奉令全县学堂改称为学校。
·县政府分别在廿三里、田心、上溪、苏溪设立第二、第三、第四、第五4所县立高等小学校,还有大批私塾被改良为现代学校。
·萃英(东乡平畴)、肃田(西乡畈田朱)2所私立高等小学校与重振(江湾镇下柳村)、青川(南乡青口)、江夏(稠城镇后诸巷)、松涛(友联乡黄杨梅)、道同(六和乡孔村)、正旭(香溪乡龙回)、新泽(紫金乡草塘沿)、蒙养(金岩乡清塘)、养潜(紫金乡下骆村)、尚经(尚经乡尚经)、勤济(尚经乡罗店)、梅川(洋溪乡后房)、厚后(洋溪乡徐村)、新闻(五指乡大桥)、汇源(五指乡杨村)、景仪(五指乡后金宅)、溪田(南屏乡溪田)、南阳(五指乡南阳)、竺溪(五指乡下水堆)、五峰(五指乡朱店)、绣峰(倍磊镇平望)、源亭(云黄乡寺前街)、和济(金岩乡派塘)、塔山(云黄乡塔山下)、东溪(普田乡寺口蒋)、东源(南屏乡塘面)、共和(青云乡桥西)、烈塘(苏溪镇烈塘)、华南(新新乡溪后)29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义乌县议会决定创办“贫民习艺所”,专门招收贫民艺徒,成为义乌职业教育之肇始。
·县公署呈请县议会在义乌城区及四乡共设立了5个“宣讲所”,专门负责社会教育的管理和教学。
·教育科改称第三科。民国5年(1916年)又复设劝学所。
民国3年(1914年):山阴(南乡毛店)、槐荫(五指乡山雅塘)、抱璞(义亭镇鲍宅)、发祥(三梅乡楼下)、群化(青云乡安头)、四教(苏溪镇雅兆)、五柳(苏溪镇下西陶)、溪北(大长乡溪北)、陶英(香源乡何潘山)、雾溪(廿三里镇埠头)、上社(廿三里镇上社)、莱峰(五指乡莱峰)12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4年(191 5年):贤舜(倍磊镇埠头)、集英(大陈镇金山殿后)、南林(江湾镇诸宅)、介山(三梅乡杨村)、俊堂(湖鹤乡俊堂)5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5年(1916年):
·“义乌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改为“义乌县立乙种职业学校”,开设农科、商科两个专业。
·椒峰高等小学校(西乡吴店)及渐摩(东乡王店)、拱秀(稠城镇三里塘)、福田(福田乡寺后盛)、演溪(岩南乡陈宅)、西安(廿三里镇十一保)、桃汀(廿三里镇桃汀)、江春(江湾镇下街)、绍文(江湾镇瓦窑塘)、蒙求(江湾镇童店)、钟村(洋溪乡钟村)、松山(止溪镇寺口陈)、鼎新(苏溪镇蒋宅)、西茂(湖鹤乡鹤田)、潘塘(永宁乡大塘下)14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6年(1917年):指南(西乡张家)、崇永(友联乡喻宅)、清溪(赤岸镇清溪)、鲁雅(倍磊镇鲁雅)、铜山(上溪镇馀车)、金谷(青云乡王宅)、安定(苏溪镇邢宅)、中山(苏溪镇龙华)、善溪(揸林镇善溪)、树本(永宁乡苏街)10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7年(1918年):
·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创办,内设女子初等小学校,地点在稠城赶婆桥龚氏宗祠。
·协和(东乡李塘)、七贤(青溪乡于宅)、青云(香溪乡鹁鸪殿口)、陶成(尚经乡全宅)、江村(尚经乡江村)、吴溪(佛堂镇吴溪后)、陇西(普田乡田塘)、湖山(南屏镇苦竹塘)8所初等小学堂立案。
民国8年(1919年):铜峰(西乡丘阡)、香邱(友联乡楼下)、著存(紫金乡九如堂)、养英(赤岸镇薛村)、石城(赤岸镇塔石头)、安犀(上溪镇岩口)、崇本(苏溪镇齐山楼)、凤殿(大陈镇凤殿塘)、静居(寺前乡静居寺前)9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9年(1920年):麟溪(东乡崇宅)、松友(江湾)、圭麓(友联乡张村)、复振(友联乡大水畈)、乐安(廿三里镇钱塘)、尉初(延岭乡蟾埠头)、藕湖(佛堂镇楼宅)、双湖(普田乡木桥)8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10年(1921年):振新(廿三里镇丁店)、培成(金岩乡西澄)、双桂(紫金乡前王)、珍芝(尚阳乡桥头)、鹤楼(环溪乡鹤楼)、柏峰(赤岸镇柏峰)、蜀塘(倍磊镇后塘)、石溪(义亭镇石厅)、通齐(永宁乡厚泽)、观成(寺前乡堂阁)、龙岩(大陈镇)11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11年(1922年):
·香山(西乡东河)高等小学校及集英(东乡傅宅)、文化(青云乡徐塘下)、枫林(青云乡张宅)、恩戴(永宁乡杜园)4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县立甲种工业学校”创办。
民国12年(1923年):
·“县立农商乙种学校”创办。
·义乌最早的公办幼儿教育机构“义乌县立幼稚园”创办,附设于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内。
·遵照民国政府《县教育局规程》的规定,义乌又将劝学所改为教育局,何菁任局长,掌管全县教育事业。
·东青(苏溪镇东青)、智育(六和乡东山头)、蟠龙(环溪乡施傅宅)、中和(普田乡白塔头)、后新(青云乡何店)5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13年(1924):
·义乌县教育局编印的《义乌教育月刊》创刊。
·义乌县教育局下令全县各校一律实行1922年修改的“壬戌学制”,同时对课程作重大调整。
·士全(义亭镇黄山顶)、永秀(金岩乡下华店)、秀东(洋溪乡东山干)、梧麓(洋溪乡石壁)、黄坡(普田乡上湖)5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14年(1925年):荣华(环溪乡禄集)、重德(友联乡马村)、枧畴(普田乡肩头杨)、蛟腾(崇义乡高塘)、正蒙(湖鹤乡广口)5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15年(1926年):求是(稠城镇北门楼大宗祠)、东山(金岩乡东岗山)、明德(江湾镇后山坞)、醒狮(倍磊镇寺口)、里山(崇义乡里美山)、葛辞(永宁乡西河)、求实(大长乡塘头应)、蘖西(寺前乡后贻)8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16年(1927年):
·义乌第一所初级中学“义乌县立初级中学”创办,填补了义乌中等教育的空白。
·县立图书馆、公众运动场、讲演所合并,成立“义乌县民众教育馆”,主管社会教育。
·曲江(江湾)高等小学校与武岭(稠城镇)、江北(紫金香江北下朱)、三槐(青雅乡下麻车)、接云(永宁乡上周)、麟塘(大长乡新厅)5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17年(1928年):
·冯雪峰在县立初级中学任教国语课,为时半年。
·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并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自此,义乌实现男女同校。
·中共党员吴溶品在中共义乌县委所在地前洪聚英小学开办平民夜校,为民众识字扫盲。
·分水(三梅乡分水塘)、雅楼(金岩乡雅楼)、启智(青雅乡龚大塘)、雅敷(青雅乡雅敷)、三乐(江湾镇八林桥)、剡溪(环溪乡剡溪)、唯杨(赤岸镇山口)、西山(崇义乡雅童)、献金(永宁乡遗安)9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18年(1929年):
·义乌县“识字运动宣传委员会”成立,并举办识字运动宣传周;各学校开始设置民教部,开展民众教育。
·元圃(延岭乡大元村)、石楼(金岩乡东陈)、南泉(江湾镇井头山)、宏才(上溪镇后溪)、双峰(崇义乡肖王塘)、聚新(三梅乡下楼)、新义(南屏镇后宋)、浔阳(苏溪镇上西陶)、嵊山(揸林镇岭下)9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19年(1930年):梅陇(普田乡陇头朱)、塘西(金岩楼山塘)、樊金(青雅乡樊村)、云川(洋溪乡王店)、柳溪(三梅乡流村)、西岭(义亭镇白塘)、树德(普田乡车路)、绕溪(倍磊镇后芹)、俊业(苏溪镇新院村)、槐林(揸林镇朝塘)、维新(揸林镇宦塘)、求是第二(大长乡东陶)12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20年(1931年):
·义乌县立初级中学开始招收附设师范训练科,成为义乌创办师范教育的开端。
·华溪(华李乡华溪)、彰德(永宁乡后毛店)、2所高等小学校及南湖(三友乡下朱)、灌智(柳和乡贝村)、圣心(江湾镇象山)、稽亭(云黄乡稽亭塘)、思棠(崇义乡西楼)5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21年(1932年):
·义乌县立初级中学开设民众识字班。
·梓桑(香源乡喻宅口)、集成(延岭乡德圣庙)、大龙(佛堂镇官厅前)3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22年(1933年):
·义乌县教育局施行“优等生免试升学”。
·义乌县立初级中学附设师范讲习科。
·莲浦(义亭镇王莲塘)、三省(南屏镇下宅)2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23年(1934年):
·义乌县立初级中学的中国童子军组织登记为第九零六团,下设11个中队,有童子军团员519名。
·惠春(佛堂镇山脚下)、葛峰(倍磊镇葛仙)、密溪(苏溪镇密溪)3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县政府为推广民众教育,分别在城区、廿三里、佛堂、上溪、苏溪设置县立第一、二、三、四、五区中心民众学校。
民国24年(1935年):
·义乌县立初级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科。
·在人口稀疏和地处偏僻的乡村设立一年制短期小学。
·湾前(延岭下湾)、俊伟(香山乡夏积塘)2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25年(1936年):泉塘(华李乡泉塘)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26年(1937年):
·上海私立君毅中学因躲避战乱迁址到义乌稠城,首次在义乌招收初中毕业生,开设高中班,成为义乌最早的完全中学。民国31年(1942年)改称“私立中国中学”。
·湘湖师范为避战乱迁来义乌江湾,为时1个月。
民国27年(1938年):
·冯雪峰在南乡赤岸创办“义乌县赤岸战时补习中学”。
·义乌县民众教育馆改组为流动施教团,翌年春恢复为民众教育馆,民国31年(1942年)停办。
·成立“战时教育工作人员训练委员会”,组织战时教育工作人员在当时的县立初级中学校址进行训练。
·金峰(大长乡西山下)高等小学校与蜀山(环溪乡塘下杨)、春潭(六和乡圯横头)、如新(义亭镇雅文头)、瑞华(普田乡西楼庄)4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28年(1939年):
·义乌县政府为弘扬尊师重教精神,在县立初级中学举办隆重典礼,庆祝首次教师节(8月27日孔子诞生纪念日)。
·义乌又择地设立了15所短期小学。
·县民众教育馆与县商会合办店员训练班,开展成人教育。
·黄山(崇义乡黄山)、三梅(三梅乡夏沿)2所高等小学校及义成(延岭乡石塔头)、李宅(廿三里镇李宅)、天成(华李乡大岭)、培元(金岩乡麻车塘)、金声(江湾镇上金)、卫林(佛堂镇下宅江沿)、义合(香源乡义和)、兆贤(大陈镇同坑殿下)、光华(崇义乡长傅)9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29年(1940年):
·“义乌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创办,校址设于柳青。学校除给学生补习文化外,还对学生进行抗日救亡教育。民国31年(1942年)改名为“义乌私立树德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
·大成(倍磊镇倍磊村)高等小学校及西谷(延岭乡西谷)、九江(六和乡塔下洲)2所初等小学校立案。
民国30年(1941年):
·县国民教育视导员骆华福倡议废止所有私塾,全县各初等小学一律改为保国民学校。至此,私塾才完全退出义乌教育的历史舞台。
·“义乌县私立中正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创办,校址设于西乡畈田朱。翌年更名为“私立大成初级中学”。
·县童子军分会理事会筹备处成立。
民国31年(1942年):
·5月21日,日军侵占义乌。县立初级中学、私立中正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私立中国中学及一批私立小学被迫暂时解散。
·“义乌县永宁私立古城小学”创办,校址设于后宅马踏石村。
·稠城镇、廿三里镇、环溪乡、上溪镇、苏溪镇等地新设保国民学校5所。
民国32年(1943年):
·私立中正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在吴店寺口陈村复学。民国33年(1944年)更名为“义乌县私立中正中学”;民国34年(1945年)又更名“义乌县私立大成初级中学”。
·成立“强迫入学委员会”,开展学龄儿童及社会失学民众调查,举办民众补习班。
民国33年(1944年):
·在石明堂村举行“教育年”开幕典礼。
·在三梅乡中心国民学校召开全县乡镇中心国民学校校长会议,研讨战时教育计划,做出增筹学校基金、征集地方教材、办理社会教育三项决议。
民国34年(1945年):
·骆步秋在东乡清塘村筹办“中国中学分部”,下半年停办。
·中共金义自卫委员会在义西寺口陈村举办小教研究会。
·成立“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负责督促各乡镇及保甲人员推行社会教育工作,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研究。
·成立各乡镇中心国民学校与保国民学校基金保管委员会。
·县民众教育馆分别举办农民、商人、工人及妇女等有关讲习班。
民国35年(1946年):
·省立金华师范迁入佛堂镇,并设有附属小学。
·教育部督学程宽正视察县立初级中学。
·义乌县教育会登记成立,会址设于县立初级中学。
·义乌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创办,校址设于永宁乡大塘下村朱氏宗祠,县长朱文达兼任校长。1949年下学期并入义乌县立初级中学新设的简易师范科。
民国36年(1947年):
·举办抗战胜利后全县首届春季运动会。
·义乌县教育特种基金保管委员会成立。
·8月,金华师范筹建校舍,校址设于佛堂镇道院山。翌年12月,校舍落成。
·陈望道到县立初级中学发表演讲。
·县立初级中学举行建校20周年校庆。
·县教育会举办全县小学教具展览会,大大推动了义乌的教学研究工作。
民国37年(1948年):
·“义乌私立江南初级中学”开办,校长骆步秋,校址设于苏溪的殿下村。
·“义乌私立东南初级中学”开办,校址设于南乡赤岸冯大宗祠。1949年夏并入私立大成中学。
民国38年(1949年):
·全县举行国民教育竞赛。
·义乌简易师范学校首届学生毕业。
·5月,国民党结束在义乌的统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义乌县人民政府成立文教科。对教育事业采取“维持现状,逐步改造”的八字方针。
·原“义乌县立初级中学”正式成为义乌第一所公办初级中学。
·金华师范迁回金华,校舍移交给义乌县私立大成中学。
·树德中学与中国中学合并为“义乌县私立树国中学”。
·义乌大办冬学,各乡镇成立都“民校委员会”,接受学习的农民成为义乌第一批接受成人教育的农民。
1950年:
·义乌县冬学委员会成立;县人民政府颁发《义乌县冬学实施大纲》。
·各中小学开展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中心内容的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义乌县各初级中学成立保送委员会,号召学生积极响应国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投身国防事业。
·县农民业余教育委员会成立。
1951年:
·“稠城镇工人业余学校”创办。
·、成立“中国教育工会义乌县委员会”。
·“义乌县工人业余学校”创办,县长兼任校长。
·义乌县第一次冬学模范大会召开。
·“义乌机关干部学校”成立。
·“佛堂工人业余学校”创办。
·全县中小学开始推行广播体操。
1952年:
·学习苏联学制,全县小学学制开始实行五年一贯制。
·苏溪、北义(后宅)、东河、上溪、赤岸等5个区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
·全县中小学教师在暑假期间集中参加“思想改造”学习。
·义乌初级师范开设短训班。
·城阳区中心小学和佛堂镇中心小学各附设了一个幼儿班,成为建国后义乌最早的公立幼儿园。
·县立初级中学在原初中教学基础上,第一次增设高中部,学制3年。
·全县私立小学由政府接管,全部改为公办。原乡镇中心国民学校也改为乡镇中心学校。
1953年:
·“义乌县立初级中学”正式改称“浙江省义乌中学”,高中与初中并存,成为义乌第一所完全中学。
·全县中小学停止招收春季始业班次,一律改为秋季始业;全县小学停止五年一贯制,恢复“四二制”。
·赵平生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全国扫除文盲委员会委员。
1954年:
·陈望道为私立大成初级中学新建成的学校礼堂题名。
·义乌举办第一届改造迷信职业者训练班。
·义乌县召开第一次少年先锋队辅导员会议。
1955年:
·开始贯彻执行教育部《小学生守则》20条、《中学生守则》18条。
·义乌县第一家农村托儿所“稠城解放农业社托儿所”创办。
·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委员制度,冯泽芳、吴晗、陈望道名列首批61名学部委员之中。
1956年:
·义乌市第一次扫盲积极分子大会在稠城召开。
·政府接办大成、树国、江南3所初级中学,并命名为第一、第二、第三初级中学。
·部分中小学教师(以小学低年级为主)集中浦江中山中学,学习汉语拼音方案。
·义乌县第二初级中学(原树国中学)由稠城迁至义亭开学。
·“义乌师范学校”创建,开创了义乌师范教育的先河,校址设于稠城镇绣湖边原树国中学旧址。1962年下半年停办。
·成立“义乌县文教局教研室”,以加强对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
1957年:
·义乌县第一次应届中小学毕业生代表会议在县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全体代表通过了“告全县同学书”。
·全县开展反右派斗争。至翌年春,全县教职员中有96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全部纠正。
·初中设俄语课,初三年级增设农业基础知识课,初、高中及义乌师范正式开设政治课。
·曙光中学和南山中学2所民办初中创办,校址分别设于江湾、吴大元村。
·义乌县第一所农业中学——徐村农业中学由龚关贵创办。龚关贵因此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958年:
·全县村校教师集中稠城,进行肃反、整风、反右学习。
·义乌联合乡首创半日制农业中学,不到半个月,全县掀起“一个乡办一所农中”的热潮。
·上半年,政府强调学校办到家门口,不少完全小学延伸到村;下半年,为提高效率和教学质量,许多村校学生又合并到乡校。
·中小学教师暑假期间集中稠城参加“向党交心”运动。
·大部分中小学停课,参加炼钢、淘铁沙、三秋劳动。工矿企业与乡村兴办“红专大学”,开展成人教育,因缺乏教学基础,不久停办。
·义乌县第七初级中学(今上溪中学)在上溪创办。
·尚阳、揸林、溪华3所民办初级中学创办。
·义乌县卫生学校、义乌县化工学校、义乌县林业学校、义乌县水电学校、义乌县农技学校、义乌县蚕桑果木学校等职业学校创办。
·初级中学、小学一年级以及义乌师范开始教学汉语拼音字母,推广普通话。
·全县召开扫盲跃进大会,在全县范围开展“万人教,全民学”的扫盲运动。
1959年:
·各级学校开展保卫“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学习运动,展开大辩论、反“右倾”运动。
·各中学与区中心小学建立中共党支部。
·义乌中学、廿三里初级中学列为县重点中学;稠城公社中心小学、义乌师范附属小学、佛堂社中心小学、廿三里社中心小学列为县重点小学。
1960年:
·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学习刘文学,做毛主席的好孩子”活动。
·为增加农业劳动力,全县各小学动员超龄(16周岁以上)学生离校回乡务农。
·毛店初级中学创办,校址设于毛店定力寺。
·义乌县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创办,校址设于稠城镇。
1961年:
·杨梅岗农业中学、城北农业中学创办。
·全县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教育方针,学校规模开始缩小。
·民办曙光初级中学停办。
1962年:
·义乌师范学校停办。
·毛店初级中学停办。
·39所公办小学转为民办,部分公办教师转为民办教师。
·义乌县蚕桑果木职业学校改名为“义乌县农业职业学校”。1965年又被更名为“义乌县半耕半读学校”。
1963年:
·全县各校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
·各县属中学校长,各区、镇校校长参加“四清”运动。
·全县中小学执行新颁布的《小学生守则(草案)》8条和《中学生守则(草案)》8条。
1964年:
·全县大力兴办耕读小学。
1965年:
·“四清”工作组进驻各中小学,学校全面开展“四清”运动。
·稠城镇幼儿园创办。
1966年:
·全县初中招生实行推荐与选拨相结合的办法。
·全县各级学校开展学习焦裕禄活动、开展“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活动。
·学校开始组织红卫兵,师生走出校门,进行斗、批、改,破“四旧”运动;停止各科教学,组织战斗队,张贴大字报,进行大串联。
1967年:
·中学师生停止外出串联。
·开展“复课闹革命”。以毛泽东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毛主席语录作为基本教材。
1968年:
·“工宣队”、“贫宣队”分别进驻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主持学校斗、批、改;工农兵上讲台,开展大批判,建立革命委员会;公社、大队成立“贫管会”,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小学改为五年制,中学改为四年制。
·清理和下放部分教师,选用在乡知识青年充任教师,聘请贫下中农任兼职教师。
·在“社社办初中”的口号下,各小学延伸办初中班,而初中学校又办起“带帽子”高中,出现中学教育发展失控的局面。
1969年:
·各校开展革命大批判,学生轮流上讲台讲课。
·各区成立区教育革命办公室。
·全县小学下放到大队办,1003名公办小学教师的报酬实行工分加补贴。
1970年:
·全县8所直属中学开始招收高中新生,共21个班,851名学生。
·义乌通过推荐方式向上海、浙江的高等院校输送“工农兵大学生”34名。
1971年:
·“义乌县工农五七学校”开办,校址设于后宅新凉亭。1975年4月更名为“义乌五七大学”。
1972年:
·各校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各中小学贯彻浙江省宁波会议“尊重教师,重视课堂教学”的精神,各校校风改善。
·全县高中招生采用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
1973年:
·县文教局举办义乌县中小学自制教具展览,有近千件自制教具参加展出。
1974年:
·义乌中学附设少体班,设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等4个体育运动项目。
·从幼儿园到高中开展批判《三字经》、《神童诗》等古书的活动。
1975年:
·“义乌县工农五七学校”更名为“义乌县五七大学”。
·全县各地掀起民办高中的热潮,全县高中数由15所猛增到1977年的95所。
·各中小学开展评《水浒传》,批判宋江投降派运动。
1976年:
·从东河中学开始部署“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大辩论,然后向全县展开。
·大陈公社为适应科学种田需要,办起农技学校,每日给村科技员、生产队长上农技课和农业基础知识。
·各校师生庆祝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接着开展“揭、批、查”运动。
1977年:
·全县各中小学恢复学习雷锋的活动。
·义乌与全国同步恢复大专院校、中专和技校招生考试。1977年冬,国家恢复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当年全县有127名考生进入高校学习,263名考生进入中等专业学校学习。
1978年:
·金华专员公署派出筹建小组,重建因国家经济困难而停办的义乌师范学校。
·浙江师范学院金华分校义乌教学点招收新生94名,分文、理两科,学制3年,在后宅新凉亭开学。1980年,中文班并入东阳教学点,物理班并入浙师院金华分校。
·全县各中小学恢复学生会和少先队组织,撤销红卫兵和红小兵组织。
1979年:
·“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义乌工作站”成立,使义乌的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实现接轨。
·浙江省建材公司在义乌筹建“浙江建材技工学校”,校址设在城北义乌县建材机械厂内,这是义乌第一所省属技校。
·在普通中学和小学教师中试行班主任津贴。
1980年:
·“义乌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后宅新凉亭创办,原县五七大学撤销。
·“义乌第二中学”开始筹建,校址设于稠城湖塘西。翌年秋开始招收新生。
·义乌中学高一年级改二年制为三年制。至1983年,县属其他高中全部改为三年制。
1981年:
·义乌中学被列为全省80所重点中学之一。当年秋季,义乌中学高中面向全县招生。
·义乌经委工业学校创办。
·县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成立。
·浙江省教育厅批准在义乌县农村初中建立17个实验中心。
1982年:
·整顿民办教师队伍,至10月底结束。
·义乌县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等5家单位对1968—1980年期间初、高中学毕业的、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壮年职工实行文化技术补课,并先后进行2次文化统一考试。
·县教育局、团县委在义乌中学大操场召开实现“红领巾县”庆祝大会,并举行少先队检阅活动。
·义乌县幼儿教育研究会成立。
·县委召开县教育系统政治思想工作会议,提出“五路进财,办好教育”的口号,推动了义乌民办教育的发展。《人民日报》等报纸对此作了报道。
·全县学校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
1983年:
·义乌县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创办,校址设于新凉亭,开设财会、园艺、建筑3个专业班。
·各区设立教育办公室。
·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给连续直接从事儿童少年工作满25年的同志颁发园丁荣誉纪念章。全县教育系统940人得到该荣誉纪念章。
·全县各中小学开展学习张海迪活动。
·《文汇报》头版头条发表《义乌县五路进财办教育》的报道。
·政府、企业、个人共同集资筹建稠城镇初级中学,这是义乌第一所集资兴建的初级中学。1984年秋该校招收初一新生。
·义乌县幼儿教师进修学校创办,校址设在稠城镇幼儿园。
·义乌县委召开全县千人教育工作会议,共商振兴义乌教育大计。
1984年:
·县委下发[1984]第1号文件《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加速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的决定》。
·全县中小学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
·“义乌县化工总厂职工学校”、“义乌县啤酒技工学校”、“义乌县职业学校”、“义乌县卫生进修学校”创办。
·2所民办学校创办。“义乌县树人中学”,设于佛堂区田心乡后塘村;“义乌县子光中学”,设于廿三里乡下娄村。
·义乌树人中学创办,这是浙江省最早创办的民办普通高级中学。
·上溪中学改为上溪农村职业学校;城北农中改为城北农村职业学校;杨梅岗中心学校改为苏溪区农村职业学校。
·经省地普及初等教育验收团验收,全县已达到省政府规定的普及初等教育的的要求。1985年8月,省政府向义乌县颁发《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
·“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站”成立。
·吴晗逝世15周年时,吴晗故乡的苦竹塘小学更名为“春晗小学”。
1985年:
·由何芹生(何菁之子)发起成立“何菁教育基金会”,设立“园丁奖”和“奋发奖”,每年奖励师生各10名。
·全县隆重庆祝建国以来第一个教师节。
·义乌第一所民办公助幼儿园稠城镇幼儿园建成并投入使用。
·县委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推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稠城镇第二小学更名为“义乌县实验小学”。
·经金华市农民扫盲验收检查组验收,义乌达到“基本无文盲县”要求,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基本无盲县”称号。
·全县中小学教师中共评选出10名“教坛新秀”。
1986年:
·全县开始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以支持教育事业。
·义乌首次开展评选“园丁奖”和“奋发奖”活动。黄克凡等10名优秀教师和骆胜武等10名优秀学生榜上有名。
1987年:
·县妇联提出“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民办为主,以园养园”的办学方针,大力兴办幼儿园。
·成立县中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和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下设职称改革办公室。
·城南中学创办,并开始招生。2002年,该校改称“稠州中学”并成为浙江省涉外中学。
·廿三里镇成立镇成人教育中心,实行业余党校、科普协会、成人教育三位一体,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服务。
1988年:
·义乌撤县设市。
·为了更扎实地推进《义务教育法》,义乌县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全县实施八年制义务教育,作为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过渡。
·骆逸群的高考作文《习惯》在全国高考作文评比中获一等奖。成为浙江省考生中唯一获一等奖的学生。
·全县高中实行统招与定向招生相结合的原则,统招与定向比例为“三、七开”。
1989年:
·市妇联颁布《个体幼儿园暂行管理条例》,并对个体幼儿园进行整顿。
·《义乌市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暂行办法》开始实施。
·黄山乡初中在全市首创“初三分流教育”。1992年时,全市开始推广“初三分流教育”的经验。
·义乌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义乌市聋哑学校”创办。2000年,义乌市聋哑学校更名为星光学校。
·义乌市尚阳乡官余小学朱师崔、吴店乡吴店初中吴璀长被授予省首届“春蚕奖”,义乌中学吴小妹等6位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1990年:
·贯彻《浙江省普通高中证书会考工作会议纲要》,实施普通高中证书会考制度。
·义乌市教育局被评为1989年省级先进县(市)教育局。
·小学生“三算”等7个课题的试点开始实施。
·制定印发《义乌市初级中学办学基本纲要(试行稿)》。
·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调整学校布局,解决完小村校过于分散、班额下降、师资与经费问题,撤并部分村校。
·义乌市实验小学被列为全国首批“现代小学数学”实验基地。
1991年:
·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的决定》,做出“六路进财”的决定。
·全市初中逐步开设一门职业课,普遍开展“3+X”初中后实用技术培训。
·市教育局组织编写的《农村实用知识读本》第一、二册在全市初中发行。该读本包含手工制作、家政、种植、养殖、自行车拆装与维修、服装等内容。
·义乌在金华市率先进行初中历史、地理、生物3门学科的结业统考,并与中考升学挂钩。
·全市小学开设劳动课,初中开设劳技课。
·全市初中学籍管理实行“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杜绝流生。
·市政府发文对全市村小、完小进行布局整顿,全年撤并小学92所。
·“义乌市幼儿教育教学研究会”恢复成立。
1992年:
·市政府明确规定幼儿教育归口市教育局管理,并对全市幼儿园办学情况摸底后予以注册登记及年审。
·市政府拨款1500万元,用于整顿城区学校布局和解决稠城镇入学难的问题;为促进小学布局调整,乡镇教育经费按乡镇人口数和在校生数实行包干。
·义乌市毛店镇尚阳、佛堂镇田心、上溪镇黄山3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被评为“金华市先进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义亭镇杭畴村委会被评为“金华市扫盲先进单位”。
·毛店等10所初级中学实行2+1分流教育试点。同时,首次实行初中毕业会考,各初中学校对不参加中考的学生全部进行短期实用技术培训。
·义乌市撤区建镇后,撤销城阳、苏溪、佛堂、义亭、上溪、廿三里6个区教办,建立乡镇教办。
·全市初中学校建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家长委员会,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
·全市实施农科教教育综合改革,先后在黄山、赤岸等11个乡镇进行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和初三分流试验。
·中共义乌市委宣传部、市团委、教育局、文化局、广电局、科委、科协、青少年宫联合举办“第一届中学生科技文化节”。
1993年:
·义乌市政府和杭州大学联合创办义乌市第一所全日制普通高校——杭州大学义乌分部,开了浙江省县级市办大学的先河。1994年更名为杭州大学义乌分校。
·义乌第二中学新校园建成并启用,校址在江东鸡鸣山附近;城北中学建成并招生。
·全市基本实现八年义务教育。
·义乌市设立教研大组、教研中心德育大组、学校德育教研组3级德育教育网络。
·义乌市实现学校“无危房市”目标。
1994年:
·义乌市成立“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办学体制”3个调研组。拟定《义乌市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义乌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义乌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暂行规定》等政策方案。
·杭州大学义乌分部更名为杭州大学义乌分校;11月,杭州大学义乌分校举行新校舍落成典礼。
·改革教师职称评定方法,试行按政治表现、教学实绩、教研论文等全方位打分,经过个人自测、单位联评、市级考核,按照定向与统评相结合的方法,择优评定。
·下发《义乌市教育成果奖励暂行规定》,鼓励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对取得教育教学成果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
·义乌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机构设于教师进修学校内。
·义乌城南中学学生沈骏涛荣获全国初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一等奖。这是金华市唯一获奖者。
·义乌市举办第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并确定以后每2年举办一届。
1995年:
·义乌市退离休教育工作者协会成立,市政府督学吴翼虎任会长。
·义乌市关系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局、共青团市委、公安局联合组建校外辅导员网络。
·市教育局确定17所首批实行校长负责制试点学校,同时在义乌中学召开校长负责制现场会。
·义乌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召开,下发《义乌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评估方案》。
·实施《义乌市教师年度考核制度》,考核分德、能、勤、绩4个方面。
·义乌中学朱望阳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稠城镇中傅金潮等4人获第八届“春蚕奖”教师。
·义乌市被确定为全省15个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市。义乌市制定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方案。
·毛店镇莱山学校3年级学生徐食禄为抢救两名落水少年牺牲。省政授予徐食禄“革命烈士”称号。
·全市开展评选首届“十佳教师”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实施,全市开展《教育法》宣传周活动。
·义乌市乡土教材《德育基地读本》试用本出版。翌年,与另一本乡土教材《可爱的义乌》同时在全市中小学使用。
·义乌中学顺利通过省教委的评估验收,成为省首批14所一级重点中学之一。
·苏溪镇机关幼儿园傅凤香老师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义乌市通过浙江省“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并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市)。
·市城镇职业学校被省教委确认为省重点职业高中。
·稠城镇中初三(七)班蒋光同学荣获全国初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一等奖。
·义乌中学残疾人毕业生何北泉取得金华市文科高考第一名。
1996年:
·实施《义乌市中小学等级目标管理暂行办法(试行)》,规定一级学校为义乌市示范性学校;市(地)级以上的示范性学校,在一级学校中推荐产生。
·电大义乌工作站更名为“浙江电大义乌分校”。
·全市中小学实施《义乌市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管理办法(试行)》城区的城南、镇中、城北以及城郊的一些初中接纳外来流动人口的子女。
·义乌中学高三(二)班女同学骆俐倩以687分夺得浙江省高考理科第一名,被保送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习。
·教师节前夕,市政府隆重表彰“十佳校长”。
·义乌市中小学实行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并实行校长岗位津贴。所有推行校长负责制的初级中学都实行中层以上干部聘任制。
·“义乌市青少年业余小发明辅导学校”成立。
·中国第一部语文美学专著——《审美心曲》由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义乌教师葛海有。
·义乌第一届农村干部大专学历培训班268名村级干部通过经济管理大专班培训毕业。培训工作委托杭大义乌分校和电大义乌工作站合办经济管理大专班形式进行。
1997年:
·从春季开学起,全市中小学实行收费登记卡制度。
·义乌市中小学电化教育顺利通过省教委电化教育检查组检查验收。
·义乌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顺利通过省教委检查组检查。
·浙江省教委对全省87个县市级的教育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义乌市居全省第二。
·廿三里镇中心小学通过省级农村示范性小学评估验收;大成中学通过省级示范性综合高中评估验收。
·部分中小学的一年级试行《义乌市初中学生素质发展水平报告单》和《义乌市小学学生素质发展水平报告单》。翌年下半年起,全市所有学校推广实施。
·中国小商品城集团与杭州大学义乌分校联合创办贸易经济大专班。完成学业者并经考试合格后,由杭州大学发给经省教委验收的大专专业证书,在系统岗位承认其大专学历。
·举行义乌市“十佳中学生”、“十佳小学生”评选。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坎布韦尔高级中学校长Ms.Elida Brerton,副校长Glen Linton来义乌市访问,坎布韦尔高级中学与义乌中学结为姐妹学校。
·义乌商贸专修学院成立。该学院以成人教育为主,并列入省教委成教招生计划。1999年7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合并杭州大学义乌分校和义乌商贸专修学院,筹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义乌中学举行建校70周年校庆。
·根据省教委安排,义乌市教委与重庆市涪陵罗云乡结为帮扶对象。
·义乌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两基”工作先进县市的光荣称号,义乌市教委被省教委评为1996—1997年省级先进县市教委。
·市政府下发《关于义乌市中小学等级认定的实施意见(试行)》,在全市中小学设一至四级4个等级,其中一至三级每级设甲、乙两类,四级学校为不及格学校。
·“义乌市中小学生劳动实验基地”建成。市教委每年统筹安排城区普通高中和初中的新生到该基地参加为期10天的生产实践劳动。
·义乌市艺术学校成立。
·义乌二中正式被认定为省二级重点中学。
·义乌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验县(市)。
1998年:
·市政府批转《关于高中招生改革意见(试行)》,普通高中招生作了重大改革,定向招生指标按中考学生数、创建教育强镇考核情况、全科教学质量考核情况分配。
·市教委下发《关于〈义乌市人民政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验方案〉的实施意见》,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分别提出具体要求。
·市教委下发《义乌市寄宿制小学办学规范》,对校舍设施、教育教学工作、住校生管理工作、后勤管理工作及学校与家庭联系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全省第一家县市级科教网——义乌教育网开通,并接入INTERNET,义务教育与国际接轨。年底,投资近亿元建成ATM宽带多媒体局域网。
·市教委下发《义乌市学校管理常规(试行)》,对教育思想、学校行政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教学、人事、考核与奖惩、学生、后勤财务、教研科研、体育安全卫生等10个方面的管理常规作了具体规定。
·市教委下发《义乌市中小学德育评估方案》和《义乌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行为规范》。
·市政府印发《义乌市教育事业发展和学校布局规划》,提出“九五”期间义乌教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幼儿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
·义乌二中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劳动)教育先进学校”。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少年工委授予义乌少年军校为“全国先进少年军校”称号。
1999年:
·义乌市委下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到2005年义乌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构建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新体系。
·义乌开始建设浙江省第一个宽带教育网试点工程,包括实时交互式远程教学及非实时交互式远程教学宽、窄带相结合的远程教育系统。
·《义乌市实施流动儿童学籍管理试行办法》下发并实施。
·市教委下发《义乌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导纲要》、《关于现阶段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十项要求》。
·市教委制定《义乌市中小学星级校园评估标准》,开展创星级校园活动。
·河东宪从韩国首尔长新中学转到义乌市稠州中学(原城南中学),成为在义乌就读的第一位少年“留学生”。
·《义乌市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试行)》施行,在全市实行校长招考聘任制、教职工聘用制,实行新进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代理制度。
·义乌师范学校撤销,与金华师范合并后再合并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市教委下发《关于严格执行省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计划的通知》。全市义务教育段学制由“五、三”学制改为“六、三”学制。
·义乌市通过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县(市)的评估验收。
2000年:
·市长周启水代表义乌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作题为《强基础,求突破,上台阶,加快义乌教育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的发言。
·义乌工商学院在义乌大酒店举行了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教育基地授牌仪式。
·全市首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免费培训开学典礼在荷叶塘镇中举行。
·国家督学金学方、仲哲明、马长冰、钱根珊和教育部主任科员陈卫军来义乌作“减负”专项督导和调研。
·义乌市成人教育中心在城镇职业学校成立。2005年8月撤销,其职能由市民大学承担。
·义乌市实验小学进行分设。实验小学新建校区为“义乌市实验小学”,原县前街校区更名为“义乌市绣湖小学”。
·全省首家中外合作外国语学校——“浙江义乌外国语学校”成立。学校的前身是义乌市新义中学。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义乌站建成并招生,这是浙江大学在全省县级市中第一个教学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地方政府参与非正规教育”国际研讨会与会代表来义乌考察文教事业发展情况。
·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评估组对城镇职业学校进行评估。
·义乌市教育系统举行首次中小学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现代化教育技能比武活动。
·省素质教育实验县调研组来义乌市进行调研,高度评价义乌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
2001年:
·省重点工程义乌中学新校区建设举行开工奠基仪式。翌年8月,新校园建成,原校区移交给义乌市第四中学。
·台湾国民党副主席蒋仲苓回母校义乌中学并访问苏溪二小,种下樟树2棵。
·义乌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网站及心理热线开通,义乌《教育论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义乌市中小学劳技教育中心”投入使用。
·义乌市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获奖金20万元。
·香山小学的《拨浪鼓鼓舞》荣获北京“山花奖”、“居庸关长城杯”中华鼓舞大赛金奖;朝阳小学的学生民乐合奏《牛娃娃》荣获全国第二届少儿音乐舞蹈大赛器乐类金奖。
·8月20日,《人民日报》“华东新闻”以《城市现代化要从人的现代化入手——义乌创建学习型城市》为题对义乌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做法作报道。9月9日,《浙江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义乌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情况。
·来自澳大利亚的大学教师应邀对义乌市20位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口语、小学英语教学课堂组织等方面的培训。
·市教育局下发《义乌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幼儿园到高中对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规定。
·大成中学举行建校60周年庆典活动。
·浙江省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研讨会在义乌市举行。
·国家教育督导团到义乌进行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情况督导检查,对义乌解决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问题、随时随地为市民提供学习机会、建立学生劳动基地、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工作给予特别肯定。
·义乌市教育局直属的职业高级中学——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通过了国家教育部专家评估组验收,成为全市第一所国家级重点职校。
·义乌市国防教育训练中心正式开工建设。该中心将集民兵预备役人员训练和国防教育等功能为一体。
2002年:
·义乌被列为国家级新课程改革实验区。
·义乌首所社区教育学院稠江街道社区教育学院正式挂牌。
·经国务院外专局批准,义乌城南中学获得了首批公办中学聘请外籍教师任教的资格。蕾贝克等两位女教师来到义乌城南中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外语教学交流工作。
·保联小学代表队荣获国家教育部等5部门主办的“奕阳杯”全国青少年制作(百拼图)锦标赛小学组冠军。
·全国教育督导工作会议在义乌举行。
·《德育报》以《浙江省义乌市教委视养成教育为德育主体工程》为题对义乌市的养成教育做法作介绍。
·浙江师范大学第一所异地夜大学在城镇职业学校挂牌成立。
·“义乌市教育委员会”更名为“义乌市教育局”。
·美国洛杉矶教育考察团访问义乌。
·城镇职业学校、香山小学被命名为浙江省首批“绿色学校”。
·朝阳小学朱冰洁制作的“声光告示牌”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中国科技发展基金第四届新苗奖。
·实验小学举行建校90周年暨新校园落成庆典。
·稠州中学(原城南中学)教师被派往英国从事教学活动,成为义乌第一位外派任教的中学教师。
·由陈云龙老师指导,骆逸群同学制作的《图腾》、骆晓欢同学制作的《大喜》分别获首届全国中小学生陶艺夏令营陶冶作品评比一等奖,另有5项作品获二、三等奖。
·稠州中学校长朱跃望被金华市人民政府授予“名校长”称号。他是义乌被政府授予“名校长”称号的第一位校长。
·来自毛里求斯、吉布提、赤道几内亚、毛里塔尼亚、加蓬、喀麦隆、尼日尔和卢旺达的7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副司长和督查组成员组成的非洲“基础教育研修班”学员一行10人到义乌中学、城镇职业学校等访问,考察义乌基础教育。
·义乌城镇职校被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联合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该校是金华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中科院院长骆甬祥视察义乌中学。
·全国先进工作者、浙江省功勋教师、著名物理特级教师吴加澍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义乌举行。举办在职教师的个人教育思想研讨会在浙江省属首次。
·义乌市通过创建教育强市工作的复查验收。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全国研讨会”在义乌举行。
2003年:
·义乌市成为全国第一家县市级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奥鹏”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唯一一家社会化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试点项目,它为全国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及其他远程教育机构开展学历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服务。
·清华、北大、西北工大等名牌大学就业实习基地挂牌仪式在义乌人才交流中心举行。
·教育局下发《关于开展创建德育特色学校活动的通知》,苏溪镇中、实验小学被评为首批德育特色学校。
·义乌劳动与技术教育教材(实验本)《陶艺》被列为浙江省地方课程在全省公开发行。
·“义乌市亲亲宝贝早教中心”开学,这是浙江省第一所专业化“亲子园”。
·7月12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发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侯靖方题为《跨越城市化的门槛——关于义乌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思考》的长篇文章。9月5日,《人民日报》第十一版以《白天孩子郎朗书声,晚上成人苦读身影——学习使义乌更具魅力》为题,报道义乌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经验。
·教育局下发《关于校园文化建设评估活动的通知》,稠州中学、群星学校、绣湖小学、实验小学、宾王中学、江东中学6所学校被评为义乌市首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学校。
·市教育局组建义乌市三元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义乌被列为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宾王中学被命名为义乌市第一所“五星级初中”。
·义乌市被授予2002年度“全国教育督导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4年:
·是年起,每年举行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模型比赛、无线电测向比赛整合为科技运动会,每年举行一届。
·《义乌教育》改版,5月首期出版。
·国家卫生考核健康教育组到义乌进行创建检查。
·成立义乌市教育事业管理服务中心,市教育局财务中心与其合署办公。
·市教育局出台“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实施意见。
·教育部国家级艺术教育重点课题开题仪式在义乌举行。
·教育部部长周济一行专程考察义乌教育,认为“义乌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农村孩子上好学,农民致富有门路——浙江义乌树立为民思想为农村两代人服务》为题报道义乌教育。
·义乌市中小学国防教育训练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的群星学校代表队荣获初中组机器人足球项目第一名。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副省长盛昌黎等陪同下视察义乌中学等学校。
·北苑中学、稠江中学、后宅中学等学校的新校园建成并启用。
·义乌市中小学学生举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宣誓仪式。
·在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巡礼活动中,实验小学、绣湖中学被评为浙江省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义乌市获课改展览一等奖。
·稠江中学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投入使用。
·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到2007年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达到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到2010年,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2020年,形成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浙江省艺术特长水平测试在义乌举行。
2005年:
·绣湖中学申请注册的校名、校标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发的注册证书。这是义乌中小学通过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的第一例。
·义乌市民大学正式挂牌成立。该校承担市民基础知识及各种公益性培训教育工作。
·中央电视台与美国World Links组织合作项目“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课题开题会暨课题学校校长培训班在义乌开幕。
·全国教育统计工作研讨会在义乌举行。
·市教育局对10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统一实行与公办学校使用相同教材、相同教学进度、相同教学指导、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管理。
·浙江省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初高中教学衔接”研讨会在义乌召开。
·义乌市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进行首次培训。
·浙江省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网页设计与制作”竞赛在义乌市举行。义乌城镇职业学校队2人获得一等奖。
·正式启动“教育资助券”工作,全市10022名学生享受教育券资助。
·义乌市通过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