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困扰/
有一位家长朋友曾向我诉说他的困扰:“我女儿今年13岁,刚刚上初一。孩子上小学时非常优秀,性格活泼,好交朋友,爱好钢琴、游泳、画画,学习也好,还是大队长、市优秀学生干部,老师很喜欢她,同学关系也不错。
“上中学后,她就非常不喜欢现在的学校。这里的老师有点严厉,她有点不习惯,对老师的严厉非常不满。入学后不久班里竞选班干部,她不想参加竞选,我们同意了她的选择,可是她自己却有点闷闷不乐。后来,她又因为第一次考试成绩只排在班级中游而烦恼。
“国庆放假时,我们带她去北京玩了四天,玩的时候很高兴。回来的路上,她的心情开始变坏,说不想上学,想逃离这个家,想变成小鸟飞走。回来后她就没去上学,而且自己用小刀划破了手指,我们没有理睬她。后来,她又用小刀割自己的手腕,刀口不是很深,但也流了血,她还用小瓶把流出的血装了起来。
“现在她的情绪基本稳定了,但是仍然不愿意去上学,一说上学就心烦。实际上,她的学习能力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孩子小时候就比较任性,我们也有点娇惯她,不知该如何是好。”
/心理解析/
女孩确实不存在学习能力问题,却存在癔症型人格障碍。
癔症型人格障碍,也叫表演型人格障碍,最大的特点是过分情绪化,以自我为中心,总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这种人格障碍多见于女性,各年龄段都有,一般在25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比较常见。《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规定,具有下述症状中的三项,就可以诊断为癔症型人格障碍:第一,表情夸张,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第二,暗示性强,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第三,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自己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第四,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第五,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第六,需要别人的关注,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夸张;第七,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事情的好坏;第八,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把女孩的情况和上面的特征相对照,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女孩存在癔症型人格障碍:总是试图引人关注,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多变,反应过度,说话掺杂幻想情节等。女孩上小学时非常优秀,每天面对鲜花和笑脸。到中学后,她依然怀着这样的期望,但是她已不再是大家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于是,她感到非常失落,从而有了“非常不喜欢现在的学校”“对老师的严厉非常不满”“不想参加竞选”等表现。她不愿上学,也是因为不能面对不再是大家关注的中心这种局面。用小刀割手腕,具有明显的表演性。她身上的癔症型人格障碍是很明显的。
癔症型人格障碍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般认为,癔症型人格障碍首先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如果父母溺爱孩子,过分保护孩子,对孩子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任性、固执、哭闹无常等脾气,形成人格上的偏差。癔症型人格障碍还与心理因素有关。如果一个人从小就非常喜欢在各种场合抛头露面,卖弄各种小聪明,周围大人又对这种行为加以夸奖,那么,他就会越来越起劲。这种行为很容易被强化进而稳定下来,使其形成癔症型人格障碍。很明显,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在这个女孩身上都存在。
/心理对策/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癔症型人格障碍的症状会逐渐减轻,但并不能保证它可以自行消失。而且,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如果不加以调节,症状还会加重。因此,家长在孩子青少年时期就应该注意消除其不良的人格障碍。父母可以指导孩子运用下面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第一,运用自我反省法来调节。父母平时要指导孩子,学会主动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失常。睡觉前冷静客观地回想一下自己一天中的各种表现,并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想这些言行是否恰当,如果别人这样做自己感觉如何,等等。父母指导孩子通过冷静的分析和思考,找出自己人格中的不足,并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和调节。孩子还可以将这个反思的过程写成日记。
第二,运用自我暗示法来调节。父母可以指导孩子用“不要太激动”“不要出风头”“不要自作多情”“不要唯我独尊”“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等暗示语,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可以用较长的暗示语:“为什么自己一定是太阳?为什么别人一定要对我好?我一定要改掉这个毛病,我有决心和能力改掉这个毛病。我以后再也不唯我独尊了,不再想方设法去引人注意了,不再感情用事了……”经常这样自我暗示,可以调整心态,进而改变性格。
第三,运用劳逸结合法来调节。父母应指导孩子合理地安排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和强度,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增强对精神刺激的耐受力。同时,要引导孩子学会平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内心冲突和矛盾,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相对稳定。
第四,运用升华法来调节。演员为了使观众沉浸到剧情之中,要利用自己的表演去打动观众。有癔症型人格障碍的人也具有一定的表演才能。只是这种表演是为了表现自己,引人注意。如果把这种潜在能量释放到文艺表演中去,那么,这种人格障碍就会在文艺表演中得到升华。
当然,最重要的是父母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一是不要再娇惯孩子,把孩子当成大人,帮孩子走向成熟,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二是接受自己的孩子也是一个平常的孩子,进而帮助孩子接受自己。三是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沟通时注意交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