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涵养(1 / 1)

觉人之诈,不发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察人之过,不扬于人;施人之惠,不记于心。

【提要】

与人相处,我们总喜欢亲近有德、有涵养的人,那么,要如何成为大众所愿意亲近的人呢?本文告诉我们:当你察觉某人有所图谋时,心里明白就好,不要说出口;遭人诋毁时,要能不动声色,这就是“忍”的涵养,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所以临事不怯,忍之于色,也是一种修养;看见别人过失,不加以宣扬,则是另一种“慈爱”的表现;施惠于人时,能够不求回报,就是佛教所说的“无相布施”。若能依此涵养,培养自己的心量,不仅能够成就自己,也能得到大众的敬仰。

【正文】

《省心录》说:“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人要养成宽容的美德,能够宽谅他人无心之过,让人有改过向上的机会,才是君子之行。关于“四种涵养”,说明如下:

第一,觉人之诈,不发于言。我们跟朋友相处,发觉他对你有所图谋时,最好不要轻易地揭穿,只要心里有数即可。清代史襄哉说:“恭可平人怒,让可息人争。”如果你能表现得不争不权谋、礼让守节操,以诚心忠实对待,反而比谩骂指责、钩心斗角,更能让对方感动而有所改进。

第二,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有时候别人讲话伤害你、侮辱你,你不要将不满之心表现在脸上,因为你将怒气形于色,反而让他人觉得你没有涵养。宋代苏轼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一个人可以忍得了别人的羞辱,是大勇之人,如蔺相如、勾践、韩信,他们不都是因为难忍能忍,所以才能青史流芳的吗?

第三,察人之过,不扬于人。中国人一向有“隐恶扬善”的美德,也就是不传扬他人的缺点或是非。但是,当遇到一些大奸大恶,我们仍应诉之于法,以免危及大众;如果只是个人的小过失,以及一些不当的言行,我们可以仗义执言告诫他,请他改过,但不要随便向他人宣扬。因为不揭人之恶而扬人之善,才能让大众有“见贤思齐”的心,才能减少恶的行为,进而增长善行,净化社会。

第四,施人之惠,不记于心。古人云:“受人之恩不可忘,施人之恩不可记。”平常我们或许有机会帮别人一些忙,为人做一些服务,施人一些恩惠,但是,我们不能老是念念不忘,甚至希望别人回报。佛教讲“无相布施”,《圣经》也说:“左手拿出去的,不要告诉右手。”就是说明施人之惠,不要记在心上,才是真正的布施。梁武帝一生造了很多寺庙,供养了很多僧人,但是,菩提达摩祖师却说:“了无功德。”所以,布施要做到不为名、不求利、不望报的无相布施,才是大功德。

俗语说:“志大量小,无勋业可为。”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的事业就有多大。具备以上四种涵养,不但成就自己稳重踏实、磊落容忍的性格,更是仁爱的施与。

四种涵养就是:

一、觉人之诈,不发于言。

二、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三、察人之过,不扬于人。

四、施人之惠,不记于心。

【思考】

1.与人相处,应具备哪四种涵养?

2.为什么觉人之诈,不发于言?

3.如何做到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4.何以说“察人之过,不扬于人”?

5.什么是无相布施?请举例说明。

【延伸阅读】人生如梦

悟名利可观浮云,看流水便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