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法(1 / 1)

谦让恭敬是保身第一法,忍耐安详是处世第一法;

涵养包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自在是养心第一法。

【提要】

中国是一个讲究修身养性、崇尚人伦道德的民族,五千年来,百家诸经无不以谦让、恭敬、忍耐、包容为美德;多少古圣先贤,也依此为修养或传家之宝。待人处世时,要懂得谦恭礼让,才能明哲保身;与人共事时,要懂得忍耐,以和为贵;待人时,必须相互尊重与包容,才能得到彼此的敬重;最后,生活要少欲知足,才能恬淡自在、身心泰然。我们若能将这四句话当成座右铭,那么,无论做人或做事,相信就能所做皆办。

【正文】

常听人说:“这是最好的方法”,“这是最究竟的方式”,“这是最圆满的态度”。最好、最究竟、最圆满,就是“第一”的意思。做人、做事如果能找出“第一法”,必能所做皆办。第一法有四点:

第一,谦让恭敬是保身第一法。俗云:“出拳不打笑脸人。”与人相处,要能谦虚、让步,对人恭敬、和顺,这是与人和平相处的重要基础。弘一大师曾说:“吾见进而不止者败,未见退而自足者亡。”自古以来,只闻谦让与恭敬能消灾灭罪,未见因谦让与恭敬而酿就灾祸者。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懂得谦让恭敬,才是一个文明人应有的礼节,也是个人的保身之道。

第二,忍耐安详是处世第一法。与人共事,态度要安详、从容,不可冲动、毛躁,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些人常因生活上的一点小事,不能忍一时的口舌之快,因此惹来祸端,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历史上,韩信的“**之辱”,勾践的“卧薪尝胆”,不都因忍耐安详才能忍辱负重、等待时机,终而得以施展生平抱负吗?安详忍耐是宠辱不惊、浮沉不惧的表现;安详忍耐是理智、沉着和自信,所以,忍耐安详才是处世的第一法。

第三,涵养包容是待人第一法。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但是“敬人者人恒敬之”,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先要有包容别人的涵养,能原谅他人,能有不与人计较的胸襟,才能获得别人相等的对待。就如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故能奠定霸业;刘邦原谅陈平收受献金,更厚赐财物,让他生活无有匮乏,故能安邦定国。一个人有包容别人的心,则“纵遇冤家也共和”,故能广纳贤良、善结人缘。明人薛瑄说:“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涵养包容是立业之道,也是待人的第一法。

第四,恬淡自在是养心第一法。一个人,不管如何做人处世,养心是最重要的!养心之道,如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对于世间的功名富贵要能看轻,人我之间的是是非非要能恬淡;唯有清心寡欲,才不会被外物迷惑,才能不被利欲牵绊。《八大人觉经》说:“少欲知足,身心自在。”所以恬淡自在是养心的第一法。

做人处世,先要懂得方法与巧妙,才能八面玲珑,才能明哲保身,才能身心泰然。

做人处世的第一法有四点:

一、谦让恭敬是保身第一法。

二、忍耐安详是处世第一法。

三、涵养包容是待人第一法。

四、恬淡自在是养心第一法。

【思考】

1.略述保身、处世、待人、养心的第一法。

2.历史上有哪些忍辱负重的故事?

3.详述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的缘由。

4.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养身和养心?

【延伸阅读】知足常乐

身高过人不足羡,脚踏实地好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