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之道(1 / 1)

要能讲、能做;要无怨、无悔;

要有慈、有智;要不私、不傲。

【提要】

举凡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家庭或团体,都必须要有一个领导人。身为领导人,要具有慈悲的性格,遇到事情时,应有“同理心”,不可一味地想到自己的利益,应以智慧领导,千万不可以情绪领导;要不私不傲,秉持着“平等”及“谦虚”的态度,才能与部属做到最完善的沟通;除此之外,还必须拥有大肚能容的心量,以及开发他们潜能的教育机会,让他们觉得未来有无限的希望,这就是身为领导者的领导之方。

【正文】

中国人都不希望给人领导,希望能领导别人。然而在家庭,有家长要领导我们;在公司,有董事长、老板要领导我们;国家、社会上也有许多领导人,如元首、市长、乡镇长要领导我们。要成为一个领导人,要有领导之道,略有四点:

第一,要能讲、能做。做一位领导人,不是只会讲,却都叫别人做;自己能讲,也要能做。中国有句话说:“身教重于言教。”自己要以身作则,站在前头,率先垂范,领导者负有带动部属的责任,不能光讲不做;若自己不能实行,跟随的人久而久之,必定对你能讲不能做没有信心。假如能做却不会讲,他也不知道你的意见何在,进而与领导者没有交集。《论语·里仁》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所以对部属谨言慎行、言行一致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要无怨、无悔。领导者的行为、态度,时时都受到众人的瞩目。你不能让跟随你的人,每天对你满腹怨言,每天不断地给你泄气,甚至让他每天懊悔,失去勇气,弄得大家终日不见阳光,只有乌云满天,其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做一个领导人要经常乐观,用慈颜爱语,将春风欢乐散播给大家,让众人感动,此即所谓“带兵要带心”。

第三,要有慈、有智。领导人要有慈悲心,对于部属的问题要能解决,所有公家赋予我们的责任也要能承担。要用慈悲心对待一切,不能做起事来处处与人为敌。过去我们常讲“服务为做人做事的根本”,慈悲是给人快乐,用同理心去设想对方,体谅对方,用柔软心对待对方,协助对方。还要加上智慧。作为一个领导人,要懂得策划,懂得安排,懂得方法,懂得前后的因果关系。所以佛教讲,要能“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也就是时空关系、上下人等,都要能够周全圆融,普遍十方。

第四,要不私、不傲。不要自私,不能只顾自己,有己无人,如此难以让人甘心效命。凡事先想到部属,对应得之报酬慷慨给予,何愁属下不服从领导呢?做人不要太傲慢,太傲慢的话,人家感觉你很官僚,往往与人难合,这样凡事都不容易沟通。谦虚对待,亲和关怀,不盛气凌人,不居高临下,则更加方便,更能得到部属群策群力,同心效力接受领导。给人利益,则无往不胜。

好的领导之道,是采取积极行动,以身立则,用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态度,去改变部属的生活与工作,激发他们的潜能。

“领导之道”供为参考:

一、要能讲、能做。

二、要无怨、无悔。

三、要有慈、有智。

四、要不私、不傲。

【思考】

1.好的领导人,应注意哪些要点?

2.为什么身教重于言教?

3.你欣赏古今中外哪些伟大的领导人?请分析他们共有的特质。

【延伸阅读】因果

种好因,得好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