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心要(1 / 1)

有一次,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请教兴善惟宽禅师:“我们人有身口意,请问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

惟宽禅师回答:“无上菩提,假如用于身,那就是戒律;如果说之于口,那就是经法;行于心,名之为禅定。应用有律、有法、有禅,是三,其实是一也。如江淮河汉,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全都是水。律即是法,法不离禅,身口意合一而修,都是心,那么,我们在身口意三者之间,何必要妄起分别?”

白居易听了以后,仍然不解,再问:“既无分别,何以又说正身、修口、修行?”

惟宽禅师答道:“心本无损,为什么要修行?要知道无论是垢是净,一切主要的是不起妄念,要不动心。”

白居易听了以后就说:“垢可以拂拭,不可起念,净能无念可乎?”

惟宽禅师道:“如人眼睛,物不可住于眼。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乌云可以遮蔽天空,白云同样也能遮蔽天空。”

白居易又问:“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

惟宽禅师说:“凡夫长无明,二乘长执者,离此无明和执著的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者近执著,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

白居易因有所悟,后来成为虔诚的佛教徒。

养心法语

世间的一切,有好有坏,有大有小,例如布施,布施多,多功德;布施少,少功德,所以一切都有分别。身修则有不杀、不盗、不邪**;口修则有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修则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身口意的修行,当然各各有别,若于真心自性上讲,本自清净,本自具足,何假修证?何有勤忘?故惟宽禅师以此说法,为禅之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