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 三十日 星期日(1 / 1)

慈惠、永余、永如、永肇、永均、满义等上午陪我到基隆学部巡视,才一进门,学生们就列队在门口欢迎,依我过去的习惯,只要有人迎送,我下一次是不会再来的,徒众应该了解我这个个性。他们不但欢迎,还唱歌:

基隆学部我的家,

清净辉煌;

梵呗庄严音幽扬,

给人欢喜(信心、希望、方便);

佛光山、极乐寺,

都是我的家,

温暖宁静又安详,

学佛好道场。

这是学部同学献给我的歌。

四十一年前我到台湾来第一个接触的寺庙就是极乐寺,一九四九年二月随僧侣救护队到基隆上岸时,惊讶地发觉台湾还有寺院,但不敢进去,只在门口瞭望,四十年后的今天,昔时小庙已变成现在八层大楼的规模。人一生做事,辛苦不要紧,慢慢来不着急,只要不死,都有希望依愿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学生就要把学生做好,如果连学生都做不好,更别谈要做老师。同样的,人都做不好,如何成佛?故在人生舞台上立场要站好,做好自己的角色。大家虽然在学部,但要有整体概念,“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是我的理想,过寺院的生活但也有丛林的组织,二而为一,彼此不分别。在学习之余,对常住的环境、需要,要多给关心、支援。

佛光山是个四众道场,不管出家、在家彼此要互尊互重,和乐相处,大家要在道业上争长短,不要在是非、烦恼中绕圈子。学习委屈、忍耐,才有力量办道。

随后到普门杂志社和负责的徒众、工作人员开个小型座谈会。十一时赶回普门寺,为礼拜大悲忏的信众开示。

我每天的行程就像在赶场一样,又喜作不请之友,虽辛苦、虽忙累,但在心甘情愿下,却法喜充满。

下午二时讲第二场开示,三时三十分,到桃园讲堂主持一场一千二百多人的皈依。桃园讲堂在落成时举行过一次千人的皈依,时隔才一个月,又有这么多人要皈依,由此得见讲堂的度众能力。

这一次到台北来,利用空档写毛笔字送给来参加大悲忏的信众,共计写了二百一十二张。

晚,在中坜艺术馆作第三场演讲。

这三天桃园县长刘邦友先生及多位县府人员都前来听讲。吴伯雄先生今晚也到现场,特请他和大家讲几句话。

凌晨一点二十分回到佛光山,一路上虽很辛苦,但在家等候为我开门的满荣、满彻更辛苦。

我很怀念三十年前在雷音寺时,一群人到乡间布教后,骑着脚踏车回雷音寺,吃米台目泡糖水的点心,东南西北地谈着……三十年来弘法事业不曾断过,现实的环境和优渥的条件比当时不知好过几十倍,但那份亲密如天伦般的气氛,却反而疏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