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何处能无“慈悲”?工作中没有慈悲,会有上下隔阂;生活中没有慈悲,会有计较分别;人我间没有慈悲,则无法融和尊重。《大丈夫论》说:“一切善法,皆以慈悲为本。”慈悲是做人的根本,我们宁可没有学问、能力、金钱,但不能没有慈悲。如何实践慈悲?有四点意见贡献:
第一,对年轻人要教育鼓励
教育青年学子,应以鼓励代替苛骂责备。仙崖禅师对翻墙夜游的弟子不怒不骂,只是叮咛:“夜深露重,小心着凉。”此乃禅门教育的慈悲;佛光山培养青年“以养兰之心护覆,以植苗之诚培养”,也是一种慈悲教育。历史上,成连指导伯牙弹琴,范仲淹教育狄青读书,无不是以慈爱代替呵骂,以关怀代替放纵。对于年轻人的教育,给予慈悲、鼓励,更易收到正面的效果。
第二,对老年人要关怀尊重
老人最怕被家人遗弃,这种忽视,会带给他精神上的痛苦。老人需要关怀、照顾,给予尊重。有一次,长老舍利弗带领僧团到外地弘法,年轻比丘互争养息处,舍利弗无位可睡,只好在树下打坐度过一晚。佛陀知道后,集合大众开示道:“过去,鹧鸪、猿、象三个朋友,事事都要争,却什么也得不到。最后决定由一位年高长者作出判断,依他的教诫修行,结果相安无事。希望大众不要罔视长幼的礼教,对长老要恭敬奉事。”老人的智慧、经验不可忽视,佛陀所述,诚哉斯言也。
第三,对残疾人要体贴辅导
药师佛十二大愿之一:“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喑哑,挛蹙背偻,白癞癫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我们应效法药师佛的悲愿,对残疾人体贴、辅导,给予方便,以感同身受之心,实践慈悲之行。
第四,对失意人要开导规劝
战国时,庄辛以“亡羊补牢,犹未晚也”鼓励被流放的楚襄王东山再起;迦旃延为失意的穷妇人开导规劝,使之心开意解。对于失意人,应给予开导、规劝、鼓舞,让他有再生的希望。
观音菩萨化身千百亿,度众于娑婆;地藏菩萨大悲愿力,救苦于地狱;佛教不忍众生苦,故不食众生肉,展现慈悲胸怀。慈悲是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却以“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对待周围人、事、物。多一分鼓励、关怀、体贴、开导,就能多一分慈悲的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