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云:“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感应之事,唯“心诚则灵”而已。有感则应的原理,就像叩钟必有回响,敲鼓即得音声一样,还有日常的喝水止渴、饥食饭饱,或叫一声“妈妈”,妈妈就回头,这都是一种感应。感应有其因缘条件,如何求得感应?
第一,要重视因果
善人视因果为朋友,智人视因果为龟鉴,愚人视因果为法官,恶人视因果为仇敌。感应它不是凭空而得的,种瓜才能得瓜,种豆才能得豆。就像听广播,看电视,要转对了频道,才收得到节目。修行也是一样,相信慈悲,慈悲会在我们生活中有所受用;相信佛陀,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做,则能成就佛道。
第二,要立功发愿
想要有什么感应,先看自心立何愿、求何事,好比想要升官的人,要先看他的功劳表现。像孔子和墨子,有着“孔席不得暖,墨突不得黔”的济世奉献精神,而被世人称圣称贤;历代大德,也都是靠愿力成就功业的。若我们每个当下,都能够发愿,如同一滴水能滋润花草,任何善愿,都能开花结果。
第三,要由衷忏悔
虽然“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但水混浊,云层厚,也看不到月亮和太阳。希望水清映月、拨云见日,就要由衷地忏悔,让心清净,才能有感应。如《杂阿含经》载:“凡人有罪,自见、自知而悔过者,于当来世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减。”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只要我们能时常借着忏悔的法水来涤净心垢,自然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第四,要虔诚回向
一心至诚、一心礼敬、一心称名,是感应的原理。若只为一己之私,所得的利益有限,要想获得大利益,修得大功德,就要懂得回向,回向犹如耕耘种子,小心照顾,使它发芽、开花而结成累累果实,以小小的因,成就丰硕的果。所以,不管是求学问道,都要将利益回向群生,才会有大成就。《往生净土忏愿仪》言:“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由此可知,只要虔诚礼敬,忏悔发愿,生起广大菩提心,就能求得不可思议的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