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来圣哲、贤人,均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像颜之推《颜氏家训》、朱柏《治家格言》,甚至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等,都被认为是读书修身、治家之道的宝典。佛陀时代,须达长者娶嫁媳妇、女儿,对象希望是有同样信仰的佛教徒。还说:“没有皈依三宝的人,请不要投生在我的家庭里。”可见,以信仰传承也是一种治家之道。主要的治家之道有哪些呢?
第一,妻女无妒则家和
俗语云:“一个厨房容不下两个女人。”其实,家庭里的妻、女、姑、嫂,相处之道要彼此“跳探戈”,对方进一步,自己就退一步,和平礼让,恭敬淳谨,不要嫉妒、多生是非。因为嫉妒如火,能烧毁一切。所以,家庭的最大道德,就是不要相互嫉妒,这一个家庭自然会和谐。
第二,兄弟无偏则家兴
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思想、意见、看法,要合于中道,不要太过偏颇、执着。更不能为了争取家庭中的地位、财产,而演出兄弟阋墙的不幸事件。所谓“苦瓜虽苦共一藤,兄弟虽愚共一心”,兄弟团结无偏,家庭才能兴隆。
第三,上下无纵则家尊
家庭中,无论长辈、晚辈,不可纵情纵欲,要依理遵法,家庭才会有尊严。曾国藩在朝为官,权重一时,却经常关心家中兄弟、子侄的生活情况。他特别写信告诫大家,不可流于“骄”、“佚”,因为“骄”、“佚”是败家之道。因此,一个家庭要有尊严,必须上下无纵。
第四,嫁娶无奢则家足
婚姻嫁娶是家庭的大事,难免慎重其事。所谓“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人品的良好端正,才是重要,至于礼节,则不可太过奢华、浪费,家庭就会富足。
第五,农工无休则家温
农工之家能勤于耕作、劳务,不懒惰、不懈怠,家庭自然温饱无缺。现今的工商社会,也不一定指农工之家,只要从事正当事业,都要勤劳勉力,你不游乐、不偷懒,就不怕经济不景气,即使开个小面摊,都能够让家里的大人小孩衣食温饱。
第六,祭祖无忘则家良
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子孙对先人懿德的缅怀纪念;有时也会遇到邻居、亲友丧祭之事,这时也要适时协助、给予慰问。一个家庭,不忘记祭祖之诚、不忘失丧祭之礼,必定是一个良善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