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实之道(1 / 1)

土厚,能承受;地实,能载物。做人处世要厚实,乃至社会命脉,国家力量也要厚实。荀子在《富国》中说:“仁厚足以安之,德音足以化之。”在佛门里,历来的祖师大德,也莫不经过养深积厚的踏实功夫,才能成就道业,如普愿禅师在南泉山挑水煮饭30年,慧忠国师在党子谷扫地40年。他们尚且需要如此培植福德因缘,一般人如何能不自我充实呢?关于厚实之道,有四点看法:

第一,羽毛不丰,不可高飞

古人言:“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一个人的能力还不够充实时,应先自我评量是否能堪受大责,否则难免被讥为“螳臂挡车”,自不量力。不过话虽如此,有的人大器晚成,虽不必急于表现,也不能泄气,只要耐得住沉潜的功夫,禁得起时间的磨炼,就会有大鹏展翅、一飞冲天的一天。

第二,法令不善,不可妄为

法令,可以给人保障,可以给人依循,依着法令行事,诸事可以推广,庠序而有则。但是法令的制定,也要再三斟酌,考量大众所需,才能完善。战国时代,商鞅说服秦王推行新法,却因用法过于严苛,树敌众多,最后自毙于自订之法;宋神宗时,王安石致力改革时弊,锐行《青苗法》,却因反对者众多,一片好心付诸东流。因此,当一个法令、办法、规则的制定,还不能完善成熟,尚未获得普遍认同时,就不能轻易妄行,否则一定不为大家所接受。

第三,道德不深,不可表态

德是已得正道而无失,道是指已得之德而能利及于他人;道德皆具全,是人类最珍贵的质量。平时与朋友相交,如果自己没有真实的道德修养,轻易自暴浅薄,朋友也不会掏心与我们交往。同样的,在一个机关里,如果没有人格道德,大家也不见得肯听我们的话,就算与人接触,别人也不会信任于我。所以,“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第四,学能不具,不可任事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个人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都要深入;有深入的了解、研究,然后把计划、办法、理想提供出来,必定事半功倍。反之,当学问、能力尚未具全时,就不能操之过急,不可贸然担当大任。因为所学躐等,就会好高骛远,致使许多言行都像空中楼阁,不切实际,因之学能不具,不可任事。

树上果实尚未成熟,不可轻易采撷;母鸡孵蛋尚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万丈高楼起于平地,事业的成就也要一步一脚印地踏实走,才能平稳成长,所以我们不可不重视厚实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