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之道(1 / 1)

树有根,水有源。树木的根本厚实,树木才能长得高、长得大;流水有泉源,流水才能流得远、流得长。做人要注重根本之道,才能安身立命于天地之间。做人的根本之道有四点:

第一,知礼义是做人之本

做人要重礼节,讲义气,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跟猪马牛羊等畜生不一样的地方。猪马牛羊,三餐饱食之外,别无所求,可是人在衣食住行以外,所谓“万物之灵”,人有性灵、精神层次的生活,懂得建构一个有秩序、有伦理、有良知、有道义的社会,所以一旦失去礼义,就不像一个人,就不成其为人类社会。

第二,识大体是处世之本

做人要识大体,所谓识大体,就是懂得顾念别人、顾念大众、顾念社会、顾念国家,因为国家、社会、大众就是我们的大体。一个人如果凡事只想到自己,只知照顾自己的利益,置国家社会的利害于不顾,就是不识大体;能够顾念到大众群体的需要,这才是识大体的人。识大体,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识大体是处世之本。

第三,守法度是自由之本

人和人之间,必须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约,才不会互相侵犯。例如国家的法律,团体的公约,学校的校规等,都有制约的作用。有了法度的规范,彼此各安其分,社会才能井然运作,个人的自由才能受到保障。尤其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不吸毒),就是不侵犯别人的生命、财产、名誉、信用、智慧,所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不能持守五戒,即表示人道有亏。守戒就是守法,这是人我相处之本。

第四,辨是非是明心之本

世间的是非、好坏、善恶很多,也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标准,所以我们不要用自己的认知来批判别人、要求别人。但是没有标准并非要我们不明是非,我们心中对是非善恶,还是要有一个自己的标准,要有所认知,要清楚明白,也就是要明理而不惑。明理可以判断是非,不惑可以分别善恶;能够辨别是非,才能明心不昧。

《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做人要懂得根本之道,则庶几有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