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的准则(1 / 1)

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的根本在个人,个人修身后,有了高尚的修养,才能齐家,家齐后才能治国、平天下。佛教亦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学习佛陀的精神,要能克己复礼,道德自律,才能开发光明的智慧。由此可知,世间上不管哪一种宗教,都非常重视修身之道,因为修身才能去芜存菁,修身才有光明磊落的胸怀,以及择善而行的节操。历代贤者,能为众人表率,皆从自我修身做起。

以下有四点修身应有的准则,提供参考:

第一,修身要能有高雅的气质

金钱可以买到华丽的衣服、可以买高级的化妆品,但是买不到气质,人的气质是由修身而得。《大学》云:“欲修其身,必先正其心。”正心,则能克制自己的妄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以礼来涵养性情,就如孔子所说,凡是不合礼者,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如此必能仪容端庄,风度良好,且能具有高雅的气质。

第二,修身要能有庄重的风度

一个人,日常的言行举止是否笃敬谨慎,为人处事是否圆满无憾,就在他平日对自我修身的要求。孔子曰:“诚于中,形于外”,一个有涵养、有风度的人,其所显现出来的气质,必然具有雍容庄重的风度,如三国时诸葛亮的“喜不大笑,怒不暴跳,哀不嚎哭,乐不轻佻”,这就是贤能之人的庄重气度。

第三,修身要能有亲和的举止

现今的社会,无论是学者、商贾或是政治人物,如果要能受到别人的爱戴,一定要具有“居上不骄,居下不卑”的亲和举止,因为不骄不媚的亲和行为,才能拉近人我的距离,更是获得人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亲和的行为不但是修身的方法,也是待人处世的原则。

第四,修身要能有中道的观念

人们在立身处事时,要能有不偏不执、不卑不亢的态度,要能有清净淡泊、乐观积极的心态,不受人我是非所扰、不受世间利诱所迷。如《论语》所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如此则能从容处事,态度才能安详。

语云:“求助不如结缘,求福不如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