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
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正处在战国中后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愈演愈烈,各诸侯国均在发愤图强,以图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吞并诸国,称霸华夏。当时,赵都邯郸,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其周围被齐、中山、燕、林胡、楼烦、东胡、秦、韩、魏等国包围着。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其形势之险恶可以想见。赵武灵王即位前,赵的国势很弱,往往无力抗击他国的侵扰。赵武灵王即位后,在实行“胡服骑射”前的十八年中,赵屡败于秦、魏,除损兵折将、国力大衰外,还不得不忍辱割地。林胡、楼烦也乘此机会,连年向赵发动军事掠夺,赵国几乎没有还击之力。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面前,赵武灵王决心发愤图强。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我们要不发愤图强,随时会被人家灭了。要发愤图强,就得好好来一番改革。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灵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觉得怎么样?”
楼缓听后非常赞成,说:“咱们能仿照胡人的服饰,就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赵武灵王说:“对呀!咱们打仗全靠步兵,进攻十分缓慢,就是打败游牧骑兵,在追击的时候,他们骑马跑得快,也很难追上他们;即使用马拉车,道路不好走,也是追不上他们;但是,我军又不会骑马打仗。要想学习胡人的服饰,就得学习胡人那样骑马射箭。”这个改革议论一经传开,就有不少大臣反对。赵武灵王就去找军事将领肥义商量,说:“我想用胡服骑射来改革咱们国家军队的服装和装备,可是,有人反对,怎么办?”肥义将军表示支持,说:“服装与装备的改革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不决就办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何必担心几个人的反对?”赵武灵王听了十分高兴,说:“我看讥笑改革而反对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会赞成我改革的。”
第二天,赵武灵王就直接穿着胡人的服装上朝了,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穿着胡服,都吓坏了。赵武灵王把改穿胡服的设想讲述一遍后,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不好看,有的说不习惯,有的说不穿本民族的服装,岂不是很丢脸吗?
有一个顽固派老臣,名叫赵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带头反对服装改革。他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守旧,十分顽固。他不但反对,而且在家装病不上朝了。
赵武灵王知道要推行军事改革,首先要打通叔父的阻拦,就亲自上门找赵成,对他反复讲解改穿胡服骑射的好处。赵成终于被说服了。赵武灵王趁热打铁,立即赏给他一套新式胡服。第二天的朝会上,文官武将看到老臣赵成也穿着胡服来上朝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话可说了。
紧接着,赵武灵王又号令兵士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就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队。次年春,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队打败邻近的中山国,又收服了林胡和西北方的几个游牧民族。
成长心语
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我们每个人又不可能什么都学,什么都懂。因此人与人之间,所长和所短差距很大,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既要谦虚谨慎,时时正视自己的短处,又要不断看到别人的长处,不能因别人有缺点或短处就紧盯着别人不放,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