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秘史》记述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人活在世上,无论贫富贵贱,穷达逆顺,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以前,绝大多数人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而现在,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有些人则对个人名利看得重了。在单位上,一些私下找领导个别谈话的,相当多的是反映个人的“实际问题”,说到底是个名利问题。一些单位人际关系紧张,也往往由名利问题引起。过重的名利思想给人带来无穷的烦恼。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十分必要的。
有一本书上记载:一个富翁带着爱犬出国旅游,在一个小镇上,他的爱犬突然失踪了,他便急忙找到当地一家报社,要求刊登一个《寻犬启事》,并说谁为他找到爱犬,将获得一万美元的酬劳。富翁等到晚上,还不见晚报出版。他又跑到报社去问,只有一个守门的老头在那。
富翁问:“难道今天不出晚报了吗?”
“是的,先生。”
“为什么?”
“所有的编辑都上街找狗去了。”
在如何正确对待名利问题上,有些人平时也认为应该把名利看得淡一些,可是一旦到了调职调级的时候,往往是“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于是,忍不住还要去争一争。有时忍住了不去争,但心里很不平衡。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再看这样一则笑话:
拳击比赛当中一位选手的牙齿都被打掉了。看的人心都提着。唯有一位观众高兴得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坐在旁边的观众好奇地问:
“先生,你是拳击教练吗?”
“不,我是牙科医生。”
从上面的笑话中可看出,一个人要看淡名与利,首先要有信仰。人生总会有所追求,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远大的目标,势必就会看重眼前的名利。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要有肯于为之奉献、为之牺牲的东西。近年来,有的人之所以看重名利,计较得失,并不是因为物质生活上更需要,或者因为荣誉感一下变强了,而恰恰在于对自己的信仰动摇了,理想淡漠了。失去了远大的目标,自然就会看重眼前的名利。
一天国王问阿凡提:“阿凡提,要是你面前一边是金钱,一边是正义,你选择哪一样呢?”
“我愿意选择金钱。”阿凡提回答。
“你怎么了?阿凡提,”国王说,“要是我呀,一定要正义。金钱有什么稀奇?正义可不是容易找到的啊!”
“谁缺什么就想要什么,我的陛下。”阿凡提说,“您想要的东西正是您最缺少的呀!
其次,要看淡名利,必须做到不攀比。我们来看看这两人是怎么攀比的:
一个晚会上,一位妇女正在大肆夸耀她富有;“我经常用酒和牛奶清洗我的钻石,用红葡萄酒清洗我的红宝石,用白兰地清洗我的绿宝石,用鲜牛奶清洗我的蓝宝石,你呢?”她问坐在旁边的一位老妇人。
“噢。我根本就不洗它们,”老妇人答道,“一旦它们稍微沾染了些灰尘,我就随手扔掉了。”
金钱绝不是人生的全部,更不应该成为人用以炫耀的资本。在你的生活中,不能因为金钱而使自己丧失健康和美好的人格。
最后,就是要做到控制物欲,才能看淡名利。名利本身并不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追求名利主要还是为了满足欲望。因此,要淡泊名利,必须从根本入手,控制住自己的物欲。俗话说,“世上莫如人欲险”。如果抵御不了这种**,总想高消费,过上等人的生活,而靠现有条件又满足不了,那就必然会去争,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个人的物欲越强,他的名利思想也就越强。如果物欲淡一些,做到寡欲,也就比较容易淡泊功名,达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境界。
曾经有两个吝啬鬼在路上相遇了。
“你去哪儿呵?”一个问。
“我不想活了,去跳河。”
“你傻了吗?怎么还穿着新衣服?”
与生命比较起来,钱财乃身外之物。这个道理人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体会最深刻。身外之物本为人而存在,如果连生命都厌弃了,其他的还有什么价值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