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就《当代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丛书》的编辑出版向我约稿,希望我撰写《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一书,重点围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沿问题、重大问题以及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服务。当时约定的交稿时间是2013年6月。接受这一任务时,并未想到撰写此书的难度,因为本人毕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多年,曾经撰写过一些文章,也编写过相应的教材,有一些学术积累。但真正进入本书的撰写时,发现要如期完成任务,并非易事。一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可以直接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因而这一研究所涉猎的领域也十分广泛,选择其中的基础理论相当困难;二是科学社会主义自产生以来,有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一直是难点问题,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就一直没有完全搞清楚,学术界也一直未能达成共识;三是进入20世纪以来,时代主题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理论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重点和难点也不易把握,不同理论形态的差异也难以把握;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在中国一直是研究热点,已经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要写出新意也相当困难;五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增加了社会主义复兴的难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基础理论需要重新反思、检讨。正是考虑这些因素,本书迟迟未能完成。
本书终于要付梓了,但并不表示上面的难题已经解决了,也并不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理论研究结束了。在出版之前,有几点还需要说明:第一,本书只是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性的基础理论,有一些只是在普及常识。我认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有一些常识不应忘记,进行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也应“不忘初心”。第二,本书只是反映了我本人近几年对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的思考,并不代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的全部,其中有一些问题虽然很重要,但由于学术界出版的成果非常多,本人虽然也有些研究成果,但并未收录进来。第三,本书中的许多内容是在接出版社任务之后撰写的,有部分内容在收录本书之前已经作为学术论文在相关杂志上发表过,此次收录进来,对有的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有的只是做了简单的修订。由于本人水平与能力受限,书中不免会有一些瑕疵,在此请读者批评指正。
非常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饶涛博士,如果没有他的鼓励和支持,也许这本书至今仍然没有完成。感谢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张丽娟、杜松石,他们的辛勤劳动让我感动。也感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一些同仁朋友,从跟他们的学术交流中,本人汲取了许多十分宝贵的学术滋养。
2016年10月于北京世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