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回顾60多年的改革,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在不同的国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有的国家成就辉煌,带来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的国家却教训惨痛,造成国家解体、社会动**、经济倒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为什么同样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究其主要原因,结论是: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同导致了改革结果的不同。一些国家,如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一些国家,如苏联,却以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理论创新成了以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替代马克思主义的幌子,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失败成为必然。
1.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指导思想是不行的。指导思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社会主义改革之所以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体来看,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1]具体来说,根本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最先进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抵御错误思想干扰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改革作为由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加的伟大实践,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才能是一种自觉的实践。否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盲目性。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取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具体生动的实践和无可争辩的事实,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能否坚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在领导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曾反复告诫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坚持社会主义对中国也十分重要。……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2]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解决改革中面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大变革,面临的任务异常艰巨而复杂。它作为一项探索性的事业,在其进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无法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这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同时,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社会体制改革,而且包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变革。要更新思想观念,变革思维方式,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彻底清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的影响。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两方面的错误倾向:一是借口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二是僵化地、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自觉地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克服这两种错误的倾向,从根本上保证改革正确而有效地进行。
第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革才不会犯方向性的错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改革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另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制度,它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但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因而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身,通过改革来解决。因此,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证明,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但改革不坚持社会主义,把改革变成“改向”,必然会将社会主义引向歧途。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关键。
第四,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改革才会有坚强的组织保证。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共产党是人类历史上革命最彻底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专政是组织、保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必不可少的有力工具。只有正确发挥它的各项职能,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与胜利实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干群的积极创造性,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的改革事业。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才能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群众路线。也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从组织上保证把改革搞好。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因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放弃无产阶级专政,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中国改革的成功恰恰因为我们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正如江泽民所说:“只有大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中驾驭全局,掌握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避免犯‘左’或‘右’的错误;才能不断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把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胜利地推向前进。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引导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世界形势变化的本质,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旋涡和逆流所迷惑。”[3]
总结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尤其是总结中国近40年改革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如果我们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就必然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甚至政治剧变,就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对于中国来说,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处于混乱状态,对整个世界也可能是一场灾难。
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结合本国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经验还表明,在改革进程中,只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等于解除思想武装,必然会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迷失方向;而不发展马克思主义,教条、僵化、孤立、静止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就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最终同样会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式上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是导致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根本因素。
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极为复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改革,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实际的过程中,出现了分裂化、僵化的倾向。在苏联,对马克思主义曾有两种错误的理解和认识,这两种错误倾向都对苏联改革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一种是借口发展马克思主义,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如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错误时,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如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提出“全民党”“全民国家”理论,宣传抽象的人性论和超阶级的民主观。这直接导致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苏联党内的滋生和蔓延,是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新思维的鼻祖,更是苏联解体、苏共亡党的主要祸根之一。第二种是没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自斯大林以来,苏共党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他们的思想停留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某些论述和具体结论上,并把它教条化、神圣化,并且用这种教条和抽象的理论去裁剪活生生的现实,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这就决定了他们不想改革,不敢改革,或者即使迫于形势进行一些改革,也只是主张对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一些修修补补。所以,即使他们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他们也不能从理论高度上探索出解决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方面存在问题的办法,而只是把斯大林时期的错误归结为斯大林个人的思想和品德问题,结果是人的思想越来越保守,体制越来越僵化,生产力越来越受到束缚,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而脱离人民群众的特权官僚阶层却在逐渐形成。这成为戈尔巴乔夫后来批判教条主义进而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借口。事实证明,能否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与苏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中国共产党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毛泽东早在1938年10月就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4]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5]“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了。”[6]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7]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邓小平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自己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按照实际的发展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前进,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只知道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原话,讲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本身。
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结束后,中国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局面。在思想领域,一方面存在着长期形成的“左”的、僵化、保守的思想,这对社会主义改革的启动形成了重大阻碍;另一方面,一些人因为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的严重挫折和失误,而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丧失信心,他们借否定“**”和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邓小平在处理这两种倾向问题上采取了与苏联完全不同的做法。他一方面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把它作为中国的立国之本;另一方面又主张坚决实行改革开放,大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成果,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从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积累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牢牢把握与时俱进这个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使马克思主义始终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
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
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经验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的阵地。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是由意识形态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不可能处于空白状态,总是被一定思想所占领。哪个阶级在经济领域占统治地位,它在思想领域也必定会占统治地位,这是一个为历史经验反复证明的规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资产阶级思想就必然去占领;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必然去占领。
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搞意识形态多元化,自毁长城。在苏联演变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推行意识形态多元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在戈尔巴乔夫以前的一些苏联领导人,长期忽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或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使党内和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混乱,精神迷惘,难辨是非。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则是在批判斯大林的错误时,攻击马克思主义对党和社会的指导造成了“精神垄断”,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怀疑、否定和放弃的态度,积极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使人们思想混乱,导致人们共同理想和信念的淡化或消失,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则极为迅速地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991年7月苏共决定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结果很快导致执政党倒台、民族分裂、国家解体,苏联改革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中国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与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各种问题有关。我国从“**”结束之后,逐步恢复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但也出现了一股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极少数人或者“公然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对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或者口头上拥护马列主义,但是反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为此,1979年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一项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他反复讲“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十分重要,坚持社会主义对中国也十分重要。他说,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国外关于马克思主义“消失了”“失败了”“没有用了”的论调盛行,国外敌对势力又趁机掀起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浪潮。为了捍卫和坚持马克思主义,邓小平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又专门谈了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问题,对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指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可逆转,但道路是曲折的,“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他坚信,只要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世界人民将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世纪之交,针对国内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新问题,江泽民强调,在国际国内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真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牢固地占领思想政治阵地,使各种唯心论、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没有可乘之机。——我们的阵地如果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非无产阶级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我们必须充分注意和记取这种历史的经验教训。”[9]这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改革历史经验进行的科学总结。
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形势不容乐观,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近几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继续对我国西化和分化,即搞全盘西化和分裂主义外,还采取了一些新的手法:一是在全球范围内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极力宣扬“淡化意识形态”,企图让我们淡化政治,淡化共产主义理想,淡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二是利用执政党内少数党员和政府中少数公务员的工作失误、少数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添枝加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加以丑化,使人们对共产党失去信任,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同时,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黄祸论”等论调“妖魔化”中国,企图搞乱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三是利用“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一事实,通过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无用了”“社会主义失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等,扰乱人们的思想;四是强化西方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企图利用西方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影响和动摇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信念,从而逐渐侵蚀社会主义的基础。西方反华势力继续利用政府文告进行意识形态攻击,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信息网络等文化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成和生活方式。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策略,要害是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以达到人们对共产党信任的丧失和对社会主义信心的丧失。
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种变化趋势虽然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甚至出现了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国内也有一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极力散布“淡化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等论调。所有这些都表明,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面临新的挑战。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并对全党和全体青年大学生进行了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0]。
为确保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阵地,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旗帜鲜明地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错误思想进行斗争,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当前,最主要的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导全体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