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准确把握“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1 / 1)

了解了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和谐”之后,需要对什么是“和谐社会”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其中包含若干子系统,故和谐社会也是一个大系统。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整个社会系统的全面和谐,这里既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又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系统的和谐发展;既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达到人与人、人自身的和谐;既要达到宏观上社会整个系统内经济、政治、文化等系统之间的和谐,又要达到中观上经济、政治、文化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还要达到微观上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既要达到社会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者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最早探索和谐社会的学者。在空想社会主义3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和谐社会一直是其追求的价值目标。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康帕内拉都曾描述过一幅幅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和谐,构建一个全新的和谐社会。如傅立叶认为,既然在自然体系内存在着和谐的秩序,那么在社会体系内也应该有和谐的秩序。1803年,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充满剥削和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和谐的,必将被“和谐”制度所代替。1827年又发表了《新世纪》,全面论述了他的“和谐制度”。欧文从“环境决定人的性格”的理念出发,提出一个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方案。19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出版了他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在这本书中,他把资本主义社会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他说:“全体的和谐!以及在全体和谐中的每一个人的最大可能的自由,这就是我们所要努力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从现在起必须在言论和文字上加以大力宣扬的那种精神,这就是我在这个制度里所要弄清楚阐明的理想。”[7]马克思高度赞扬了魏特林的这一著作,认为《和谐与自由的保证》是“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8]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这些和谐社会的思想,是根据抽象的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设计出来的,脱离了现实的经济基础,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社会,揭示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如此评价:“他们都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想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但是他们的王国和启蒙学者的王国是有天壤之别的。按照这些启蒙学者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世界也是不合理性的和非正义的,所以也应该像封建制度和一切更早的社会制度一样被抛到垃圾堆里去。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这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所缺少的只是个别的天才人物,现在这种人物已经出现而且已经认识了真理;至于天才人物正是在现在出现,真理正是在现在被认识到,这并不是从历史发展的联系中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事情,而纯粹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9]总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空想社会主义者构想的和谐社会是“天才的构想”,但他们希望通过“天才”来实现却是根本不可能的。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和谐社会设想的合理因素,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依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他们不是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而是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出发,揭示了未来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他们看来,未来和谐社会是建立在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消除了阶级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关系的社会。

他们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肯定了资本主义在推进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们同时强调:资本主义现代化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的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使阶级与阶级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从而也使人和社会处在一种极端畸形发展的状态,即处于一种极不和谐的状态。从19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西方国家的发展状况,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弊端,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在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现代化伟大历史功绩的同时,又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对其弊病作了全面、深刻的经济学批判。而在《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等有关无产阶级革命战略和策略的著作中,马克思则把这种批判转化为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客观、冷静的分析,强调人类进入未来高级和谐社会的主要标志是:第一,“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10];第二,“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11];第三,“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12]。显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真正使人和社会得到全面的发展,是一个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长期而复杂的世界历史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完成之后,社会主义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即在能“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13]。

总体而言,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目标,社会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协调运作,良性转化和融合,始终使社会处在健康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状态之中。

在理解和谐社会时,我们要防止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把和谐社会无限放大,最后将其虚化为一种空幻的目标;二是防止把和谐社会缩小,仅将其归结为一个社会组织的协调或社会稳定问题。我们认为,和谐社会是分层次的,从纵向分层看,包括历史、现实和未来,即包括传统和谐社会(如古代社会的和谐,近代社会的和谐);现实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和未来和谐社会(如共产主义社会)。从横向分层看,“和谐社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和社会发展,向自然界索取并积极地探索自然,人类生存所需的衣食住行及人类所使用的各类物质产品,无一不是来自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礼记·乐记》曰:“和,故百物皆化。”《淮南子·汜论训》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月分而生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是指把人和自然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爱护、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促进大自然按其自身规律向前发展以造福人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是人自身的和谐。人是万物之灵,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和谐社会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开拓者、创造者。人的个性和谐和精神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同时,人的个体和谐又是自然与社会的产物。人自身的和谐,就是指作为个体的人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促进个体的人的和谐成长与发展是社会的主要工作和责任,社会关爱个人,集体承认个人、尊重个人、给个人以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三是人与人的和谐。主要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生和建立起来的。但是,社会关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并被固定化、制度化,就会规范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而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最有价值。人与人的和谐,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团结友爱。所以,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

四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社会的发展就是人自身的发展,两者的发展是一个双向同步发展的统一运动过程。人与社会和谐,就是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社会使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个人遵守社会的各种法律、制度、道德规范。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认同相适应,个人的利益与需要的满足和整个社会的利益和需要的实现相适应,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与社会不断进步相适应,人的能力发挥与社会公平公正相适应。

五是社会内部结构的和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之间以及它们内部之间的和谐与发展。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因此,和谐社会首先是各个领域之间的和谐,即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之间的和谐,要通过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和需要,实现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其次是各个领域内部的和谐,其中,政治和谐就是指构成政治系统的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和谐;经济和谐主要是指生产与分配、积累与消费、基础设施部门与直接生产部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等一系列重大的经济关系的和谐;文化和谐主要是指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和谐相处,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14]

六是外部环境的和谐。人类社会在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运动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15]。当今世界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可能脱离整个世界,一个社会的内部和谐离不开外部的和谐。所谓外部环境的和谐,主要是指各个国家之间、各宗教之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和谐社会是一种状态,而不是社会形态。既然是一种状态,它可以体现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也可以体现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因此,和谐社会有传统的和谐社会和现代的和谐社会之分。只不过传统的和谐社会水平低下,缺少公平与正义,缺少民主与法制,主要建立在少数社会群体剥夺大多数社会群体和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多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差异,就无所谓和谐,“和而不同”才能和谐。现代社会是多元社会,经济上多元使利益关系复杂化,政治上多元使政治诉求“博弈”化,思想上多元使价值冲突“显性化”。和谐社会的美妙不在于“无差别境界”,而恰恰在于面对多元力量的社会现实,摆平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

第三,和谐社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定和谐。在历史上,有的稳定社会是以牺牲社会的活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必然是动态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