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冯文礼
杨耕,是个一辈子与书打交道的人。
有的人读书,但不教书;有的人读书、教书,但不写书;有的人读书、教书、写书,但不负责出书;有的人读书、教书、写书、出书,但不负责售书,而杨耕,则集“五书”于一身,他今生注定与书有缘。
在杨耕的书缘人生中,有三个“缘”是他以前连做梦都不会梦到的,那就是他的哲学缘、出版缘、企业缘。虽然这三个“缘”纯属偶然,但却始终离不开一个“缘”——书缘。用杨耕的话说,就是“书牵引着我,与哲学、出版、企业三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是偶然结下的这三个“缘”,让杨耕带领下的北师大出版集团成为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最大赢家,一举捧得图书奖、先进出版单位奖、优秀出版人物奖三个大奖。
哲学缘
与哲学结缘,对杨耕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1977年,在中学任数学教师的杨耕,曾一心报考数学专业,但由于同一位哲学先行者——陈宗明老师的一次偶然聊天,竟使他“鬼使神差”,改报了哲学专业,走进了安徽大学哲学系。从此,杨耕踏上了哲学这块神奇的土地,至今仍无怨无悔。
说起这段往事,杨耕现在仍然觉得非常偶然。
杨耕说,在他从事哲学研究的道路上,受三个人的影响最大:汪永祥、陈先达、陈志良。1986年,汪永祥教授把他领进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汪老师的学术引导力引导他进入了哲学研究的“快车道”;1988年,陈先达教授把他留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任教,同时被破格推荐免试提前攻读博士学位,陈老师的思维穿透力引导他走向了哲学的深处;而陈志良教授的“宏大叙事”能力则引导他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展开了他的哲学研究。
如果说当年与哲学结缘纯属偶然的话,那么,随着一步步走向哲学的深处,天赋加勤奋,让杨耕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哲学研究成果,则成为一种必然。
有这样一组数据:杨耕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唯物论研究》(日本)等报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了《杨耕集》、《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危机中的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等著作10多部;先后参与、主持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国家级教材6部;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国家级奖7项,其中,与袁贵仁教授共同主编的《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共4卷8册),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成为17种获奖的社科类图书之一。
《理论前沿》发表署名文章认为,杨耕的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马克思哲学的理解途径,突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建构了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对于我国哲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具有突破性意义”。杨耕自己却认为,这个评价过高,他实在不敢当。著述丰硕,视野开阔,研究深入,为人谦和,这是学界对杨耕的评价。不仅如此,杨耕还是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教育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
在全国出版界,拥有这么多学界大“头衔”的,恐怕只有杨耕一人了。
杨耕这种对哲学的“钟情”程度、“痴迷”程度,可以说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哲学不仅仅是我的职业、专业,而且是我的事业”。就连他唯一的业余爱好——欣赏交响乐,也与哲学有关。在杨耕看来,交响乐与哲学密切相关,都是形而上的东西,“在欣赏交响乐过程中,我能得到一种形而上的领悟”。
“我选择了哲学,哲学也选择了我;哲学适合我,我也适合哲学,离开哲学我不知如何生活”,这就是杨耕,一个把哲学看作“安身立命”之根和“安心立命”之本的人。
出版缘
“一直行走在哲学与出版的路途上”,这是身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经理的杨耕经常讲的一句话。
从199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出任《教学与研究》杂志总编辑算起,杨耕进入出版行业已有17个年头了。从《教学与研究》杂志总编辑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再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编辑、社长、总经理,岗位变了,但不变的是他对哲学和出版的钟爱与情怀。
杨耕记得,当年刚进入出版行业时,他连什么是铜版纸、什么是码洋都不知道。17年过去了,如今已是销售码洋过14亿元的出版集团的掌门人。他经常讲,“我的出版实践受益于哲学研究,而我的哲学研究又受益于出版实践”。
在杨耕看来,哲学并不神秘,离人并不遥远,它就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当然不是按照哲学生活与工作,但生活与工作中确实有哲学,理与欲、福与祸、成与败、利与德、荣与辱……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哲学具有独到的眼界。正是这种独到的眼界,使我们能够从个别中看到一般,从对立中看到同一,从同一中看到对立……使我们懂得福祸可以转化,好事可能变成坏事,胜利可能导致失败,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哲学总是以反思的精神和批判的态度理解生活、对待工作。哲学教会了杨耕如何思考、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多年从事哲学研究的经历,始终无形地在影响着、渗透到他的出版工作。
可以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成立三年多来,任何一项重大措施的出台,在杨耕头脑中酝酿的时候,都自觉不自觉地与他的哲学思考融合在一起。
比如,在改革过程中,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员工的接受程度结合起来;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必须具备思想成熟、条件成熟和时机成熟三个要素。这实际上与他的哲学思考密切相关。
又如,在发展过程中,他提出要把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和改善员工的生活待遇结合起来。这同样与他的哲学思考密切相关。在杨耕看来,从哲学上讲,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效益都是客体,员工才是真正的主体,如果员工的正当利益不能满足,员工的生活不能改善,员工的素质不能提高,那么,他们为什么要为改革发展付出,为什么要为改革发展做贡献。因此,在改革过程中,杨耕经常是既考虑到改革的必然性,同时也考虑到改革的价值导向——以人为本。
再如,在出版工作中,他提出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也是自觉不自觉地把辩证法运用其中。集团成立之初,他提出集团的工作重心是突出图书结构转型,经过几年努力,2009年,基础教育教材从11个品种扩展到16个品种;图书动销品种3500种,其中,职教教材达480种,高教教材、学术著作达1500种,占全部动销品种56.6%。2010年,图书动销品种4936种,其中,职教教材达736种,高校教材、学术著作达2093种,占全部动销品种的57.3%。2010年高校文科教材进入全国10强,理科教材进入全国前15名;高职高专教材进入全国前5名。2010年,北师大出版社图书出版总量高达3372种,选题实施率达60%,重印率高达64%……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这组数字说明,北师大出版社图书结构转型基本完成。2011年新年伊始,杨耕又果断地提出,要把工作重心由图书结构转型转向营销体系重建。在他看来,图书结构转型的价值能不能实现,要靠营销体系与之是否相适应,如果说编辑是创造价值的主体,那么,营销就是实现价值的主体,营销体系合理不合理,营销渠道畅通不畅通,这是关键之所在。
从图书结构转型转向营销体系重建,这一工作重心的转换,实际上也是杨耕将哲学中的主要矛盾转换理论巧妙运用到出版实践中的一个典型做法。
在他的出版生涯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他认为,学哲学的容易走进出版,从事出版工作的人也容易走进哲学。
“我这一生注定与哲学、与出版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就是杨耕,一个把哲学和出版看作是生命中不可分割一部分的人。
企业缘
对杨耕来说,踏上哲学研究之路,是偶然;走进出版行业,也属偶然;跻身出版企业家行列,更加出乎他的意料,同样属于偶然。
2007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完成转企改制,并以其为核心企业,整合北师大音像出版社、京师印务公司、北师大出版科学研究院,成立了北师大出版集团,成为国内高校第一家集图书、音像、电子、网络、印刷等多介质于一体的现代出版集团。
2010年3月,北师大出版集团与安徽大学合资重组安徽大学出版社,实现了大学出版社跨区域发展的“破冰之旅”。
2010年6月,北师大出版集团又借鉴影视剧制播分离的模式,吸收10家民营书业公司,控股成立了专事经营助学读物的北京京师普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率先在跨所有制经营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杨耕带领下,这一个个“第一”、一个个“突破”,让北师大出版集团在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实。2009年,北师大出版社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称号,同时获得“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成为国家一级出版单位;2010年,在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北师大出版社被评为先进出版单位奖。正因为如此,2008年,杨耕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9年荣获“中国优秀出版企业家”称号;2010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
对转企改制的成果,杨耕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这一轮改革,空前激发了出版业的生产能力,空前增强了出版业的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了出版业的传播力,空前扩大了出版业的社会影响力,为出版业长足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有数字为证。2010年,北师大出版集团销售码洋达14.5亿,净资产收益率为12.5%,远远高于全国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北师大音像出版社2008年扭亏为盈,2010年净利润增长21.01%,并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20家独立音像(电子)出版、制作企业行列,是唯一进入这一行列的高校音像出版社;京师印务有限公司2007年实现盈亏平衡,200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67.6%;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销售码洋达1.4亿,净利润增长118%;京师普教文化传媒公司2010年成功遏制住主发教辅持续下滑的趋势……
对于出版企业的发展,杨耕有着自己的判断。他认为,出版企业是特殊企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产业属性;既要传承文化,又要创造利润;既要熟悉学术出版,又要善于资本运作;既要提升民族精神,又要塑造市场主体,因此,出版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的难度高于一般企业。
有思路为证。2011年,北师大出版集团将以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开发、提供和服务为宗旨,继续坚持两个“一体两翼”的出版格局,即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以图书出版为主体、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和印刷产业为两翼;继续坚持四个“适时、适度”的发展定位,即适时、适度进行跨地区经营,适时、适度进行跨所有制经营,适时、适度进行跨媒体经营,适时、适度进行多元化经营;以营销体系重建为龙头,以图书结构调整和运营机制完善为两翼,三者同时发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对于北师大出版集团的未来发展,杨耕始终坚定着信念、充满着信心。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杨耕说,缘分是金,哲学缘、出版缘、企业缘,这三个偶来之“缘”,如今形成一种合力,对他具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吸引力,深深地吸引着他。
因为,这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他将会用毕生精力去追求,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求得个人发展,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