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常出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即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某些理论以至整个学说往往在其身后,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运动之后,才充分显示出它的内在价值,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命运也是如此。马克思哲学产生于19世纪,它适应了那个时代,同时又超越了那个特定的时代。一种仅仅适应时代的哲学是不可能高瞻远瞩的。
20世纪的历史运动以及当代哲学的发展困境,使马克思哲学中一些重要理论的内在价值凸现出来,同时又使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和当代意义透显出来了,当代哲学家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转向马克思的哲学。福柯认为,在现时,研究历史要想超越由马克思所定义和描写的思想地平线是不可能的。詹姆逊指出,马克思哲学“是我们当今用以恢复自身与存在之间关系的认知方式”,它提供了一种“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德里达断言:我们“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仍旧是在用马克思主义的语码而说话”,“未来不能没有马克思”。
福柯、詹姆逊、德里达对马克思哲学的评价是真诚而公正的。在当代,无论是用实证主义、结构主义、新托马斯主义,还是用存在主义、解构主义、弗洛伊德主义乃至现代新儒学来对抗马克思哲学,都注定是苍白无力的。在我看来,这种对抗犹如当年的庞贝城与维苏威火山岩浆的对抗。马克思哲学的确是当代“惟一不可超越的哲学”,仍是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
我不能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即在当代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马克思哲学研究越来越趋于“冷寂”以至衰落。这种观点看到了某种合理的事实,但又把这种合理的事实溶解于不合理的理解之中。
同改革开放之前,尤其是“**”中“全民学哲学”的“盛况”相比,目前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确显得较为冷清,许多人对马克思哲学持一种冷漠、疏远的态度。但是,我不能不指出,改革开放之前的哲学繁荣是一种虚假繁荣,是一种受功利主义支配和领导人好恶引导的假性繁荣,其中,不乏对马克思哲学肤浅甚至庸俗以及急功近利的运用,而目前所谓的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冷寂”,实际上是人们对马克思哲学本身的一种深刻反思,是对马克思哲学本身的一种学术回归。具体地说,国内哲学界通过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反思,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批判反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反思,以及通过对哲学的重新定位完成了这种学术回归。在我看来,正是这三个“批判反思”以及“重新定位”促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走向成熟。换言之,目前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冷寂”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中国的衰落,相反,它预示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成熟。
实际上,市场经济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并非如同冰炭,不能相融。没有市场经济也就没有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本身就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一个“鲜活”的马克思正在向我们走来,离我们不是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了。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们真正理解了市场经济不仅是资源配置的现代形式,而且是人的生存的现代方式,真正理解了市场经济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是从人的依赖性向人的自由个性过渡的时代,真正理解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极端重要性,真正理解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真实含义……一句话,马克思哲学仍具有“令人震撼的空间感”。同时,当代中国的经济市场化又是同社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改革交织在一起,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的,可谓史无前例、特殊复杂、波澜壮阔,它必然引发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哲学问题,必然为我们重读、重估马克思哲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思维空间。
正因为如此,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委托,我主持编写了这套“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
首批列入这套文库的有12部著作,即孙正聿教授的《解放的哲学——马克思哲学观的当代阐释》,王南湜教授的《后主体性哲学的视域——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杨耕教授的《与马克思相遇——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张一兵教授的《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原生态的当代阐释》,吴晓明教授的《超感性世界的神话学及其末路——马克思本体论的当代阐释》,张曙光教授的《现代性与人的命运——马克思生存论的当代阐释》,欧阳康教授的《在思想激**与现实革命之间——马克思实践论的当代阐释》,俞吾金教授的《权利诠释学——马克思解释理论的当代阐释》,贺来教授的《辩证法生存论基础——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丰子义教授的《发展的反思与探索——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阐释》,陈学明教授的《坚定的出场——西方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当代功能》,衣俊卿教授的《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
从这些著作的作者来看,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这是一个特殊的学术群体:他们基本上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大都经历了共和国的风风雨雨、“天灾人祸”;他们基本上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那个“解冻”的年代走进大学校园,之前曾被驱赶到生活的底层,其身受磨难的程度、精神煎熬的强度、自我反省的深度、理想轰毁和重建的广度,是任何一代大学生都未曾经受过的;他们基本上都取得了博士学位,大都被破格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其学术生涯大都是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联系在一起,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使这些作者对社会、人生以及马克思哲学有了独特而深刻的体认。实际上,经历本身就是一笔财富。
从这些著作的内容来看,他们分别涉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生存论、实践论、历史观、认识论,以及历史与理论的交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即使是一些“常识”观点也被赋予了深刻的当代含义,如此等等,显示出不同的理论视角,犹如一曲有不同和弦构成的交响。这些著作是作者们20年来上下求索、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他们哲学研究的心灵写照和诚实纪录,有着足够的理论深度和惊人的思想容量。这里,作者们“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鲁迅语),并展示出一种广博的科学知识和高超的哲学智慧。
我并不认为这些著作完全恢复了马克思哲学的“本来面目”,这些解释完全符合马克思哲学的“文本”,因为我深知解释学的合理性,深知这些著作受到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哲学修养以及价值观念的制约。中国有句古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表面上说的是“无人”,实际上是“有人”,至少春潮、急雨、野渡、孤舟的画面体现了人对物、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因此,“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既反映了作者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忠实,又体现出作者研究马克思哲学的不同视域和不同方法,并凝聚着作者的特定感受和思维个性。这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并展示出耀眼的“中国元素”。
我当然注意到,“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中的观点并不一致,甚至存在着成见或错误。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我们将不断追求完善,但我们永远达不到完善。在我看来,追求完善,是学者的品格;要求完善,则是对学者的刻薄。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分的要求。“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而发展只有在死亡时才结束。”(马克思语)因此,向学者以至任何人要求完善,实际上是向他索取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