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的哲学”,翻译的文本愈来愈多,研究的范围愈来愈广,其探讨的问题之宏广邃微,概念范畴之洗练繁多,理论内容之博大精深,思潮迭起之波澜壮阔,学派形成之层出不穷,实为任何一种哲学研究无法比拟。其中,国外“马克思学”以马克思生平事业和著作版本为主要研究取向,立足文献考证,从事文本解读,强调要用严格的客观态度研究马克思的文献和思想,从而在学派纷立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从时间上看,“马克思学”作为专业术语出现在20世纪初,但对马克思的生平事业、著作版本的研究,则可以追溯至更早。从类型来看,这种研究可以划分为考据性研究和文本解读研究两种取向;就流派而言,这种研究可以分为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学和非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学两大派别;从研究主体和理论传统分属的地区来说,可以划分为苏联马克思学和西方马克思学两大分支。苏联马克思学的代表为梁赞诺夫,西方马克思学的代表为法国的吕贝尔、德国的费切尔、英国的麦克莱伦和卡弗、美国的胡克和莱文等。
国外马克思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对马克思的学说做了新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譬如,胡克的《从黑格尔到马克思:马克思思想发展研究》、奈格里的《:马克思的自我超越》,侧重于文本解读,探讨了马克思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及其演变;古尔德的《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体》、塔克的《卡尔·马克思:哲学与神话》、伍德的《卡尔·马克思:从哲学家的视角看》、费彻尔的《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围绕马克思的理论观点,论述了马克思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汤普森的《理论的贫困》、安德森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争论》、格比的《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伍德的《资本主义的起源》,则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尤其是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新的阐释。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马克思的学说中存在着许多长期以来被搁置、抑制乃至被遗忘的成分,这些成分长期以来游离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谱系之外。正如福柯所说:“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浩如烟海的评论,使得马克思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材料几乎被人们完全忽视了。”更重要的是,这些被搁置、抑制乃至被遗忘的思想或“异质成分”,往往又契合着当代重大的现实问题,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的超前性和“令人震惊的空间感”。西方马克思学关注的恰恰是这些被搁置、抑制乃至被遗忘的思想或“异质成分”,并使这些被搁置、抑制乃至被遗忘的思想凸显出来,获得充分的展开,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不仅为马克思学说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途径,而且为解读马克思的文本提供了更多的方法。
毋庸讳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系的研究,关于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关系的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的探讨,等等,从争论的议题到基本的依据,都既有中国现实的基础,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外马克思学的激发。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走进马克思”一类的研究进路,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国外马克思学的影响。对于国外马克思学,我们不能采取简单拒斥的态度,而应对它们提出的重要问题和具有启发性的观点进行反思,以扩大我们的理论视野。无论在哪个时代,马克思主义如果忽视对同时代理论成果的批判考察和借鉴,把自己同整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思潮隔离开来,就会由孤立而走向枯萎。
在充分肯定国外马克思学的意义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启示性的同时,对它的局限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负面影响也应有清醒的认识。无论是考据性研究,还是文本解读研究,无论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学,还是非正统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学,无论是苏联马克思学,还是西方马克思学,都没有也不可能达到马克思学说研究的“终极真理”状态。国外马克思学的确看到了某些合理的事实,但往往又把这些合理的事实溶解于不合理的理解之中。即使是创制了“马克思学”这一概念和主编《马克思学研究》的吕贝尔,虽然一再强调价值中立和学术研究的客观性,强调超越意识形态的偏见,试图通过史料的系统清理和理论阐释,澄清马克思学说研究中一些有悖于历史实际的说法,以及由此造成的对马克思的种种误读,但由于其研究视野仅仅局限于马克思的生平传记和著作目录,与社会实践无缘,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书斋里的哲学。在一定意义上,作为具有实践本性的马克思主义在总体上被吕贝尔误读了。
国外马克思学对我们摆脱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过高评价它们,则会妨碍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笼统地谈论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高度,无助于我们的研究工作,相反,倒有可能混淆它们内部的冲突。国外马克思学不乏深刻之处,同时也有许多误读、误解乃至歪曲马克思的学说的观点。质言之,国外马克思学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开启了种种可能的思路,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如果把它当作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高境界”“最佳视角”“终极真理”来仰视,就会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走向迷途。
《国外马克思学译丛》所选论著的观点或结论不很一致甚至很不一致,然而,“对某种学说进行激烈的论战,乃是争论中的学说在作者的环境中形象高大、甚至对他本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的一种确实的无误的标志。”(柯林伍德语)出版《国外马克思学译丛》的旨趣就在于,通过对国外马克思学的代表人物、代表论著的梳理和译介,揭示国外马克思学在当代的新发展及其不同的新特点,以期在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等层面,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和理论参照,为创建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学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和理论空间。你可以不选择《国外马克思学译丛》,但你没有理由不欣赏《国外马克思学译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