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和“辩证唯物主义派”(1 / 1)

20世纪50~60年代,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开始急剧分化,形成了两个基本派别,即“实践派”和“辩证唯物主义派”。“实践派”又称“人本主义的人道主义学派”、“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新马克思主义者”;“辩证唯物主义派”又称“辩证法派”、“正统派”、“批判的辩证唯物主义者”。这两个派别的对立和斗争,涉及到南斯拉夫哲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并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上,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和“辩证唯物主义派”独树一帜、引人瞩目,二者的论争可谓一个“事件”。

“实践派”之所以被称为实践派,从理论特征看,是因为他们把“实践”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和核心概念;从表现形式看,是因为他们创办的杂志名称就称“实践”,“实践派”指的就是集中在《实践》杂志周围的一批哲学家。

在“实践派”看来,哲学“必须面向世界和人类的困难”,其主要任务就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这种“批判”是至高无上的,为了弄清事物的根本,要采取“无论得到什么结果也无所畏惧的批判姿态”。同时,这种“批判”既要探讨当今世界的一般性问题,又要批判自己国家的特殊问题;不仅要指向资本主义,而且要指向社会主义。只有这样,哲学才能成为“鼓舞革命行动的力量”,成为“对真正的人的世界的人道主义展望”。

在“实践派”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人道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同其他人道主义哲学一样,中心问题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一方面是他同自然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并且是应该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是他同其他人的和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关系是怎样的并且应该是怎样的。”(马尔科维奇语)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应以“实践的存在物”——人为出发点来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就是关于人、历史、自由和解放的独创性的观念。只有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思想才是“真正的”、“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到马克思”,“回到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才是“恢复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实践派”看来,马克思逝世之后是“实证的辩证唯物主义统治的时代”。辩证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歪曲”,是“斯大林主义的实证主义”,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斯大林主义版本”。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概念是“物质”,“明确地拒绝关于人的哲学讨论”,而马克思哲学的中心概念却是“人”和人的实践,本质上是人道主义,因而二者根本对立,不能同构。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历史和人的领域作出了崭新而独特的解释,即以“实践”为基础把“人的利益的基本领域”和“人本身的历史领域”统一起来了。对辩证法要作“历史”的解释,即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社会实践论,人本因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派”之所以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派,从理论特征看,是因为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同科学、逻辑学、认识论、方法论密切联系的关于世界普遍规律的科学,并力图确立完整的关于世界以及对世界认识和改造的辩证法;从表现形式看,他们创办的杂志名称就是《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派”指的就是集中在《辩证法》杂志周围的一批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派”的观点,南斯拉夫的“辩证唯物主义”,“既不是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任何其他类型的马克思主义的摹本”,而是“科学决定论”和“人道主义路线”积极成果的有机结合。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当代的迫切问题,包括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的普遍规律性;认识的结构和规律性;人类世界与生活的价值和规范的来源、本质和意义;数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中观念与方法演变的问题。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派”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同时又具有人道主义的特性,是一种现实的、具体的和革命的人道主义。当然,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一是认为人是作为社会的人而占有世界和实现自己的;二是产生于工人阶级的人道的历史使命——全面地解放人,并指出了实现人道主义的具体途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人道主义从抽象的人道主义转变到具体的人道主义。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派”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辩证的决定论,同时又特别重视人的能动性。客观辩证法包括自然辩证法,以及对客观辩证法反映的辩证逻辑,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反映论和实践论是不可分割的,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从能动的、辩证的和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历史规律不是自发地实现,而是通过人的实践实现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决定论和强调人的能动性的统一。

“实践派”与“辩证唯物主义派”的论争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一开始就引起了国际哲学界、学术界、思想界的注意。然而,对二者的评价不很一致甚至很不一致。苏联东欧哲学界、学术界、思想界对“辩证唯物主义派”持肯定态度,认为它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大加赞许;对“实践派”则全盘否定,认为它是“异端”和修正主义,大加讨伐。与此相反,西方哲学界、学术界、思想界则毫不掩饰他们对“实践派”的同情和赞许,认为“实践派”是发生在马克思主义内部的“革新运动”,并誉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在西方哲学界、学术界、思想界看来,“实践派”比其他学派或学者“更早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派”则是“正统派”、“保守派”。

“实践派”与“辩证唯物主义派”都认为自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并把他们之间的争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争论。我赞成这一见解。“实践派”与“辩证唯物主义派”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独立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研究了许多重大而迫切的理论问题,并对如何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新的尝试,取得了新的成果,二者各有得失。“实践派”注重研究实际问题,强调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具有合理性,但它否定自然辩证法和反映论却是难以接受的,从本质上看,“实践派”的理论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辩证唯物主义派”确认自然辩证法的存在,并力图使辩证法和人的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主张加强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联盟,这是正确的,但它对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研究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