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美国哲学网站“莱特报告”(Leiter Report)最近发起了一个网上投票“如何看待分析哲学史”,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根据2018年8月的投票结果,多数人对分析哲学史抱有友善态度:17%的人认为分析哲学史是“核心的、基础性的”,28%的人认为是“主要的研究领域”,27%的人认为“与其他当代哲学兴趣整合在一起时是有用的”,20%的人认为是次要的研究领域,只有8%的人认为是浪费时间。这个结果表明,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分析哲学史是重要的。这个结果的确出乎我的意料。通常认为,与西方哲学史相比,分析哲学史应当属于专门的研究领域,真正关注的人会比较少。由于这是一个专业哲学网站组织的投票,因而参与者大多应当具有一定的哲学专业背景。这也使得这个投票结果具有了某种专业意味。
其实,早在十年前,我就曾在一个国内重要哲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走进历史的分析哲学”的口号。这里的“走进历史”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分析哲学家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历史发展,把对分析哲学史的研究作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是分析哲学家们试图从哲学史上寻找分析哲学的思想源头,努力把分析哲学理解为西方哲学发展的现代延续而不是与西方哲学的断裂。当然,这个判断首先来自分析哲学家们近几十年的工作。早在1990年,美国学者希尔顿(P.Hylton)出版了有影响的著作《罗素、唯心论与分析哲学的萌芽》,开启了哲学家们研究分析哲学史的先河。从此,对分析哲学发展历史的研究就逐渐变成了分析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如贝尔(D.Bell)等人编著的《分析的传统》《科学与主体性:维也纳学派与20世纪哲学》等著作成为分析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同时,哲学家们对分析哲学与西方哲学传统之间的关系给予了更大关注,20世纪90年代后大量相关研究著作纷纷出版,在西方哲学界的确产生了不小影响,例如科法的《从康德到卡尔纳普再到维也纳的语义学传统》、克拉克的《哲学的第二次革命》(1997)等。有关这些研究情况,我在2014年发表的《当代西方分析哲学史研究现状分析》一文中做了详细论述。[22]
2013年由英国学者比尼主编的《牛津分析哲学史手册》出版,成为分析哲学史研究的重要事件。由40位当今西方最为活跃的分析哲学家共同完成的这部手册,堪称分析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权威,作者既有伯吉、林斯基(B.Linsky)、戴蒙德(C.Diamond)、哈克(P.M.Haoker)、希尔顿等这样重量级人物,也有格洛克(Hans-Johann Glock)、佛罗伊德(J.Floyd)、特拉维斯(C.Travis)等学术中坚,更有考里瓦(A.Coliva)、克劳福德(S.Crawford)、于博尔(T.Clebel)等青年才俊。主编在序言中明确断言:“该书的出版最为清晰地标志着,分析哲学史现在已经被看作名副其实的哲学分支。”同时,他还明确指出:“这不是一部由众人共撰的分析哲学历史,而是一部真正的手册,代表着多年来在这个领域中取得的所有成就,发表了各种不同观点,提出了新的视角和研讨思路,所有这些都是热情满满、信息丰富、在分析哲学史上志同道合。”[23]的确,洋洋千余页的手册涉及内容广泛,作者论述精到。全书不仅对分析哲学的性质和历史发展做了全面概括,而且对分析哲学史中讨论过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都给予了充分关注,其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包括波尔查诺(B.P.J.N.Bolzano)、弗雷格、罗素、G.E.摩尔、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成员、牛津学派成员、蒯因、克里普克(S.A.Kripke)、普特南(H.W.Putnam)、麦克道尔(J.McDowell)等,涉及的重要问题主要包括函项、命名、逻辑完善的语言、语言转向、感知与感觉材料、怀疑论与知识、严格的经验、模态、推理主义与规范性、实用主义、现象学等。所有这些都向我们呈现出一幅较为完整的分析哲学发展的历史画卷,自然就成为我们全面了解这个历史过程的首选资料。
如今,分析哲学史之所以成为一门新兴的哲学分支,我想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分析哲学家们在这个领域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公认的重要成果。且不说国际上每年出版的大量关于分析哲学史的研究著作和发表的论文,仅比尼主编的“分析哲学史丛书”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出版了20多部,这足以表明分析哲学的历史已经成为哲学家们专门研究的领域。正如比尼在丛书总序中所说,广义的分析哲学史应当涵盖从19世纪后半叶到21世纪初的历史,这开始于弗雷格、罗素、G.E.摩尔和维特根斯坦的工作,并最后推进到当下的哲学研究。显然,哲学家们对分析哲学史的研究,目的并非历史本身,而是要从历史研究中寻找当下哲学问题的根源,由此理解分析的传统如何影响到当今哲学的发展。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哲学如何根植于新康德主义和英国唯心论传统,以及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之间纠缠不清的历史渊源这两个问题。
当然,分析哲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哲学分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对分析哲学自身传统的定位问题。如果说“哲学”这个概念是无法定义的,那么,在许多分析哲学家看来,“分析哲学”这个概念也是无法定义的,因为分析应当是哲学的本质,而不是哲学的具体特征。当越来越多的哲学家使用分析的方法处理哲学问题的时候,他们从未想到把自己列入分析哲学家的行列。有趣的是,的确很少有哲学家自称为“分析哲学家”,正如几乎没有人自称为“欧洲大陆哲学家”一样。由于这样一种特性,哲学家们就需要从历史的视角去寻找自己哲学的根源,由此确定自己所讨论的哲学的位置。“分析哲学史”这门哲学分支的出现正是为了满足哲学家们对自身历史关注的要求,而历史的不确定性和问题的开放性使得分析哲学史研究具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1] F.Bellucci,A.Pietarinen,F.Stjernfelt,eds.,Peirce:5 Questions,Boston,Automatic Press,2014,pp.89-90.
[2] 涂纪亮编:《皮尔斯文选》,14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Christopher Hookway,Peirce,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paul,1985 p.1.
[4] L.Couturat,The Algebra of Logic,Boston,Open Court Co.,1914,p.I.
[5]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4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 涂纪亮主编:《皮尔斯文选》,9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 [美]M.怀特:《分析的时代》,139—14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 涂纪亮主编:《皮尔斯文选》,13页。
[10] C.S.Peirce,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vol.Ⅵ,eds.by Charles Hartshorne and Paul Weis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5,p.6.
[11] 张留华:《皮尔士哲学的逻辑面向》,23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2] Richard Rorty,“Pragmatism,Categories,and Language,”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vol.70,No.2,1961,pp.197-198.
[13] Karl-Otto Apel,Charles S.Peirce:From Pragmatism to Pragmatism,Amherst,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1,pp.192-193.
[14] Max Fisch,Peirce,Semiotics,and Pragmatism,Bloomington,Ia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p.431.
[15] Matthew E.Moore,“The Genesis of the Peircean Continuum,”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Peirce Society,2007,43(3),pp.425-426.
[16] Thowas Albert Sebeok,The Play of Musement,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1,Introduction Note,p.17.
[17] Joseph L.Brent,Charles Sanders Peirce:A Lif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8,p.176.
[18] Nathan Houser,“Peirce,Phenomenology and Semiotics,” in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Semiotics,ed.by Paul Cobley,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0,p.89.
[19] Christopher Hookway,1985,Peirce.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p.1.
[20] [美]D.J.奥康诺主编:《批评的西方哲学史》,1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1] [美]泰勒·伯吉:《语言哲学与心灵哲学:1950—2000》,见陈波、江怡主编《分析哲学:回顾与反省》,172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2] 江怡:《当代西方分析哲学史研究现状分析》,载《世界哲学》,2014(3)。
[23] Michael Beaney,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Analytic Philosoph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3,p.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