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不仅指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质,而且还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生态危机的内在联系。

福斯特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全球“踏轮磨坊的生产方式”,其运行的基本逻辑包括如下六个组成部分:“首先,由社会金字塔顶部的极少数人通过不断增加的财富积累融入这种全球体制,并构成其核心理论基础。第二,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由个体经营者转变为工薪阶层。第三,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必然导致将所积累的财富分配到服务于扩大生产的新型革新技术上来。第四,短缺物资的生产伴随着更多难以满足的贪欲的产生。第五,政府在确保至少一部分市民的‘社会保障’时,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责任也日益加大。第六,传播和教育作为决定性的手段成为该生产方式的一部分,用以巩固其优先的权利和价值取向。”[35]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一个方面既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也不可能脱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总体独立运行。从福斯特的上述归纳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具体说来,首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呈现出一种金字塔结构,其中处于金字塔顶层的是极少数资本拥有者,处于金字塔下层的主要是工薪阶层。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逻辑决定了其生产规模具有不断扩大和日益集中的趋势,这种不断扩大的趋势是由资本对利润追求的本性和市场竞争所决定的。因为对利润的追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会迫使资本在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竞争的结果是那些缺乏资金和技术的个体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沦为工薪阶层,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呈现出日益集中的趋势。最后,为了巩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之得以发展和延续,资产阶级必然会宣扬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在福斯特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地球生态环境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在有限的环境中实现无限扩张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因而在全球资本主义和全球环境之间形成了潜在的灾难性的冲突。”[36]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逻辑不仅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具有不断扩大和日益集中的趋势,而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还遵循着“可计算性和效率”原则。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较早揭示了这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规律。他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广泛的物化现象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根据计算、即可计算性来加以调节的合理化的原则”[37]。在这种“可计算性原则”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行了严密的分工和泰罗制的管理方式,对工人的劳动过程和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合理—计算”的分析,其目的在于提高生产效率,使资本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建立在“可计算性和效益原则”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却造成了工人的异化,这体现在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屈从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体系,丧失了作为生产过程的主人地位而沦为一个被动的旁观者,而且工人的劳动活动被机械化和破碎化,并丧失了同劳动产品的总体联系。因此,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合理化过程,也就是工人不断异化的过程。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合理化和可计算性原则已经遍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社会生活,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异化现象的产生。卢卡奇的上述思想后来被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进一步发展,马尔库塞在指认资本主义社会处于总体异化的同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追逐利润的本性,以及技术理性的盛行是造成异化的根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建立在“可计算性和效率原则”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逻辑必然造成生态危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高兹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尤为深刻。

高兹在《经济理性批判》一书中,通过对“经济理性”这一概念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后果。所谓经济理性,就是要求生产以“计算和核算”为基础,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那么,经济理性是如何产生的呢?对此,高兹认为,经济理性和资本主义是同步产生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传统社会中,人们可以自由地决定其需求和工作程度,经济理性并不适用。因为人们在工作中遵循“够了就行”的原则,而不是“越多越好”的原则。“那时,人们为了使其工作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就自发限制其需求,工作到自认为满意为止,而这种满意就是自认为生产的东西足够了。足够这一范畴是调节着满意的程度和劳动量之间的平衡。”[38]因此,“足够的范畴,是一种文化范畴,是传统社会的中心范畴”[39]。也就是说,在传统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奉行的是“够了就行”和“知足常乐”。但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人们不再为自己的消费而生产,而是为了市场而生产,于是人们学会了计算和核算,经济理性也就开始起作用了。“计算和核算就成了具体的合理化的典型形式,它关心的是每单位产品本身所包含的劳动量,而不管那种劳动的活生生体验:它带给我是幸福还是痛苦,不管它要求的成果的性质,不管我与产品之间的感情和美学关系。我将根据我能算出的利润来生产更多的洋葱、白菜、生菜或鲜花。我的行为取决于一种核算功能,而我的兴趣和爱好无须加以考虑。”[40]正是在经济理性的支配下,生产主要是为了交换,这就意味着生产越多越好,传统社会所奉行的“够了就行”也就为“越多越好”所代替,并形成了一种以“计算和核算”为基础的经济理性,于是,“成功不再是一个个人评价的事情,也不是一个‘生活品质’的问题,而是主要看所挣的钱和所积累的财富的多少。……效率就是标准,并通过这一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水平和效能:更多比更少好,成功地挣钱更多的人比挣钱少的人好”[41]。可以看出,经济理性追求的是可计算性原则和效率原则,其核心是越多越好。经济理性的特点实际上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它必然会和生态理性产生矛盾,形成生态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