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一个人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与他所隶属的阶级一般而言是一致的,而阶级地位、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则决定于社会的分配关系,分配关系又决定于生产关系。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产生于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之间的对立,而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之间的对立又产生于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所具有的对抗性。马克思说:“一方是生产条件的占有者,另一方是劳动的占有者”,这就是一种“阶级对立”。[33]资本主义建立在“把原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分开”的历史过程,也即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上。正是“由于这些过程,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人民大众,劳动者,和占有生产资料的非劳动者互相对立”。就其生产过程而言,“资本主义生产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它还再生产并且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再生产雇佣工人阶级,把绝大多数直接生产者变为雇佣工人”。[34]“资本主义生产的产生不仅以劳动者与劳动条件相分离的历史过程作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还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关系并使之日益尖锐化。”[35]因此,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不仅是生产关系的生产,而且是其阶级关系在越来越大规模上的再生产。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种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更具本质性,因而更为重要。

一个人的收入例如工人的工资,表现为手中一定量的货币;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状况,表现为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其物质生活状况的改善,就表现为生活资料的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这些都是可以看到、可以计量的,因为,它们作为一种现象具体,均漂浮于社会的表层;而决定一个阶级、进而决定一个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则是看不见、也无法计量的,因为,这是一种处于社会深处、在历史进程中被固化和硬化了的结构性存在和结构性关系,正是这种结构性存在和结构性关系,形成社会存在和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以此来看,商品生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充分发展,使每一个人都置身于市场关系中,把每一个人都变成了平等的竞争主体,从而为每一个人提供了脱贫致富和出人头地的机会。比之于此前的各种社会形态中的情况,即自然经济条件下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在“娘胎”里就已经决定了的情况,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是,机会平等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机会平等不等于实际平等,形式平等不等于实质平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真实情况是:通过市场打拼和自由竞争,个别工人可以脱贫致富、改变命运,而工人的绝大多数则难以摆脱贫困的折磨,难以改变自身的生活遭际。这种生活遭际就是其作为工人的阶级遭际,这种阶级遭际是社会深处的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所决定了的。就此而言,资本主义社会与此前的各种社会形态并没有实质性区别。

因此,工人阶级的悖论性贫困,是由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关系决定的,而阶级关系和阶级剥削又是由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决定的,它们作为一种整体的结构性存在和结构性关系,需要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才能加以理解和把握。对工人阶级来说,通过理论学习和研究,通过理论宣传和教育,认识到自身贫困的悖论性质,认识到产生这种贫困的社会历史根源,从而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认识到消除贫困、实现解放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是一项极为迫切和重要的任务。由此,才产生了“自在阶级”与“自为阶级”的分野,才产生了把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提升为自为阶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才产生了20世纪关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问题的讨论。

[1] 何祚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要“与时俱进”》(上、下),载《学术界》,2013(7、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253、2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4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2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8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2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607、6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266、2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2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4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4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45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6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6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582、5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96、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2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1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3] Karl Marx,Das Kapital,Erster Band,Berlin,Dietz Verlag,1968,S.183.

[24] Karl Marx,Capital,Vol.Ⅰ,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67,p.166.

[2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42、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页。

[28]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7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9]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713~71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284~2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1]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271、535、5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57、4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2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4]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40、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161~16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