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思想史上,很少有像思孟学派这样既有着显赫的地位,又产生不断的争议。说它地位显赫,是因为至少从宋代起,它已被看作得孔子之真传,居儒学之大宗;说它争议不断,乃是因为对于“思孟学派”具体何指,其特色为何,甚或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都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认为,我们所能知道的只能是流传下来的历史。这种看法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典籍文献(广义的)在历史传播中的重要性。归根结底,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出现的思想总是要有各种文献记录才能被后人认识、了解,而一旦因为某种原因,这些典籍文献意外失传,那么,不管你的事迹如何轰轰烈烈,也不管你的思想如何睿智、深刻,都只能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而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而这一切不幸正发生在思孟学派身上。当然,我们说思孟学派在历史上争议不断,决不仅仅是因为《汉书·艺文志》中的“《子思》二十三篇”在唐代以后已经失传,更重要的,乃是因为后代学者在争论中往往搀杂了自己的思想、观念,他们真正关注的也许并不是思孟学派的真实面貌,而是子思、孟子到底从孔子那里传下了什么样的“道”。在这种情况下,典籍的遗失、缺乏固然会影响到人们的理解、判断,但又何尝不会为后人的借题发挥、“六经注我”提供了便利;而这种借题发挥、“六经注我”虽然不无其自身的价值,但它终归已不是思孟学派的本来原貌。所以,要想揭开思孟学派的神秘面纱,还其本来面目,除了依赖新发现的材料外,一种客观、历史的态度同样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从春秋战国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探究思孟学派的发展、演变,同时更要将其原有的内容与后人的发挥区别开来,终归我们探讨的是战国时期的思孟学派,而不是作为“道统”想象的思孟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