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终身学习的资历框架(1 / 1)

(一)国内终身学习的资历框架研究

当前,搭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的终身学习体系,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心。[61]终身教育“立交桥”在国际上称为资历框架(Qualifications Framework,QF),是实现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和培训之间的衔接和贯通,为学习者建立持续和终身学习的阶梯,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发展终身学习社会的一种工具。[62]

要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需要建立统一的资历级别划分,形成统一标准的参照系统。任何国家或地区的资历框架都有相应的资历级别,表7-1是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资历框架中的资历级别。资历级别由低到高把资历分为不同的等级,最低的资历一般是中学程度,最高的则相当于博士。资历级别的划分为各级各类教育互通提供了一个工具。资历框架只是一个划分资历等级的工具。在资历框架中需要为每一级别确立统一的能力标准,为各类教育和培训提供统一的质量要求。

表7-1 资历框架中资历级别划分的比较

郝克明提出:对于21世纪我国教育分类及其相互沟通关系,应增加教育体系的弹性,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终身学习体系。要改变各类学校教育特别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不沟通的状况,为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机会,使正规教育体系变得更加富有弹性,非正规教育方式更为开放,鼓励教育机构、办学形式、课程设置、学生成分和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努力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多种需求(如图7-4所示)。[63]

图7-4 21世纪我国教育分类及其相互沟通关系的设想

资料来源:郝克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张伟远、段承贵比较与研究了资历框架的国际发展,提出了资历框架发展三阶段的观点,即局部资历框架建立、整体资历框架建立和资历框架的跨国对接三个阶段。并认为我国在建立终身学习“立交桥”时,需要基于我国国情进行全国通盘考虑,同时基于国际视野,以最终实现全国的和国际接轨的终身学习“立交桥”。[64]

借鉴国际资历框架发展的经验,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需要完成以下核心任务:第一,需要政府立法、政府统筹、专门机构负责,保证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的参与;第二,需要搭建各级各类教育沟通和衔接的资历框架,设立由低到高的资历级别;第三,需要制定统一的各级资历通用标准,包括各种资历、学分标准及要求(学习者需要达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等);第四,需要采用成效为本的教育理念,制定遵循资历级别的同等的学习成效目标要求,以实现学分的测评与转换;第五,需要建立从业者或学习者过往学习的认可机制,使得学习者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均能够得到认可和转换;第六,需要建立学术和职业资历质量保证和评审机制,建立质量保证的标准、评价机制和评估工具,保证教育及培训提供的资历和学分的公信力。[65]

(二)国内学习成果认证与学分银行研究

虽然我国终身学习认证的理论研究已引起重视,实践探索在各地也日益拓展开来,但终身学习认证制度理论研究的滞后和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迫切性仍需要我们加强这一理论研究,并积极从法律政策支持系统、组织机构支持系统、制度程序支持系统等方面具体构建我国的终身学习认证制度。郝克明认为,建立各类教育和各种途径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是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抓手”。在我国,应重视进行学分认证、转换制度的整体设计,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着手研究和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的作用,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66]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于2012年6月委托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着手从国家层面对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建设进行研究和实践探索。主要任务是研究国家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的认证框架、认证标准和积累与转换的方式方法、制度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结合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开展实践探索。该项目研究产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其中,杨亭亭等认为,我国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建设正在起步。他们研究了我国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组织与管理体系的建设,界定了学习成果认证组织的组织性质、组织目标;构建了多层次的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组织系统;设计了认证组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业务等。[67]

鄢小平认为,我国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从架构上可以分为制度内核、运行、保障和拓展应用,从制度形式上可以分为运行规则、度量规则、支撑规则和拓展规则(如图7-5所示)。[68]

图7-5 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架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鄢小平:《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模式选择和架构设计》,载《远程教育杂志》,2015(1)。

目前,在我国没有国家资格框架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实践中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问题,首先需要建立学习成果框架。学习成果框架结构可分为四部分,即学习成果基准、学历教育学习成果、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和无定式学习成果(如图7-6所示)。[69]学习成果基准由学习成果等级及其三个维度(知识、技能和对知识与技能运用的能力)的客观描述组成,是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等级划分的共同参照和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之间转换、沟通与衔接的标尺。[70]

图7-6 学习成果框架示意图

资料来源:鄢小平:《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模式选择和架构设计》,载《远程教育杂志》,2015(1)。

学分银行是管理终身学习的最终模式,但需要完善的标准体系、学分数据管理系统、账户管理方案、学习资源数据库、评价认证的标准化流程、专业团队、组织体系以及庞大的信息平台支撑。在实践中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综合而有系统化的设计与监控,才能保证质量。[71]彭飞龙等阐述了终身学习体系学分银行的原理与技术,给出了国内学分银行应用案例,如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北京市西城区的学分银行、浙江省慈溪市的市民学分银行等,并介绍了韩国、英国、美国、加拿大、欧洲学分银行和学分认证与转换的制度与实践。[72]

学分银行是模仿普通银行存储钱币的做法,相应地移植于学习成果管理的一种模式或体系。其基本功能是对学习者无论是通过正规还是非正规乃至非正式途径所获得的学习成果(学分)进行鉴定、积累与转换。最终根据相应的规则认定授予何种学习证书。因此它实质上又是一种对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的管理模式。[73]

在学分银行制度下,学习成果呈现三种形态:第一种是原始成果,即由某个机构出具的、未经学分银行认证的初始形态的学习成果;第二种是标准学分,即按照认证标准对原始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后存储在学分银行的学分;第三种是目标学分,即按照转换标准将标准学分转换为目标机构的学分。[74]认证与转换标准就是为学习成果的认证和学分的转换提供可遵循的规范性依据。学分银行功能模型如图7-7所示。

图7-7 学分银行功能模型

资料来源:郭富强:《学分银行模式下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构建》,载《中国远程教育》,2016(2)。

面向大众的终身学习具有典型的实用性目标,即公众是带着实用的目标参与终身学习项目,以便获得实用技能、增长见识或发展能力。为此,实现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终身学习评估及能力认证,成为面向终身学习的技术系统的一个核心功能,能力取向的评估与认证方式、相应的参考模型以及实现技术等是终身学习平台或系统进行学习评估与认证的基础。顾小清等研究了在上海终身学习网实现能力取向的学习评估与认证的模型,并对该模型所包含的能力描述模型、能力评估模型、电子学档等进行了阐述。[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