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案例:成都市青羊区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实践[70](1 / 1)

成都市是位于我国西南部的特大城市,青羊区是成都市的市辖区,也是原成都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青羊区因当地著名的道观青羊宫而得名。青羊区是我国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之一,其在学习型社区构建尤其是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可谓是国内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典范。

(一)青羊区学习型社区建设历程

1994年,青羊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成立青羊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通知》,在全市首先建立了指导区域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机构。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区教育局制定了《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章程》《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章程》《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教育工作职责分工》。此外,1994年《关于向街道社区教育委员会选派教师的暂行管理办法》,1995年《青羊区关于社区教育专干的选派和管理试行办法》,2007年《青羊区社区教育专干岗位职责》(修改)等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由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中选派思想道德好、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优秀教师驻各街道办事处担任社区教育专职干部。向街道派驻社教专干是青羊区创下的全国“十个第一”的社区教育特色工作之一。

2000年8月,经成都市教育局批准,由青羊区政府主办的成都市青羊社区教育学院正式成立,由区政府分管区长出任院长,区教育局局长出任副院长,青羊社区教育学院成为青羊区开展社区教育的龙头单位和有效载体。特别是在2004年9月机构改革中,青羊区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成立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的通知》,正式把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单列为区教育局直属的事业法人单位,编制17人,这是青羊社区教育组织建设的一个创举,从根本上保证了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多年来,区社教办、青羊社区教育学院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中心工作,根据青羊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严格遵照在“区一级建院,街道、社区分别建校”的原则,积极创建和打造区域社区教育办学实体,逐步形成了具有青羊特色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2004年,区社教办根据《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章程》《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章程》《成都市青羊区社区教育工作职责分工》等文件制定和下发了《关于在全区14个街道办事处成立社区教育学校(市民学校)的决定》,要求在全区各个街道建立街道社区教育学校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职责。至此,青羊区已基本形成了区、街、居三级社区教育办学实体,初步完善了区、街、居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和管理体制。

(二)青羊区学习型社区建设成效

一是构建了青羊区学习型社区有效的目标导向机制。目标导向机制属于政府决策机制的范畴,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建立了有效的政府决策咨询机制,构建专家库系统,聘用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并为相关管理机制提供保障;②建立了有效的政府决策回应机制,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民众通过程序集合共同愿景参与政策制定并保障自己的利益;③建立了有效的政府决策监督机制,通过政策监督机制实现更科学、更民主地决策;④建立了有效的政府决策问责机制,各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都严格遵从自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

二是构建了青羊区学习型社区有效的网络组织机制。有效的学习型社区的网络组织机制的基础是构建社区教育组织网络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形成了以街道为主导的办学实体机构网络,利用街道系统在开展社区教育方面具有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组织优势和中介服务优势,将触角伸入到全社区;②通过政府引导促进社区与学校、文化机构、社会公益组织融合发展的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平台;③构建数字化网络教育平台,为居民提供随时随地、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空间。

三是构建了青羊区学习型社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是政府提供社区教育服务的关键,使学习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及社区居民,满足学习需求,实现政府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包括对政府部门和管理者的激励约束、对非政府部门教育学习服务提供者的激励约束,以及对学习者的激励约束等。

四是构建了青羊区学习型社区有效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以“公开透明、完整统一、科学规范、廉洁高效”为基本原则,建立了一套编制有标准、执行有约束、监督有依据的较为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②明确立法机构等相关部门对政府的监督权限,对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进行约束和限制。③加强财政预算监督。财政预算监督属内部监督,通过在财政部门内部设立专门机构行使监督权。

[1] 顾明远、石中英:《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2] 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探讨》,载《教育研究》,2001(3)。

[3] 张声雄、徐韵发:《创建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5~6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4] 杨进、张行才、冯佳等:《国际社会构建学习型城市 推进终身学习策略综述》,载《天津电大学报》,2012(2)。

[5] 叶忠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和实践》,5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6] 时龙、蔡宝田:《学习型城市与城市教育》,51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 马仲良、吴晓川:《建设学习型城市》,50~51页,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8] 杨进、张行才、冯佳等:《国际社会构建学习型城市 推进终身学习策略综述》,载《天津电大学报》,2012(2)。

[9] 连玉明:《学习型城市》,2~4页,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10] 许学国、山鸣峰:《学习型城市内涵研究》,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1] 怀忠民、魏小鹏:《学习型城市研究》,25~26页,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12] 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课题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6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3] 郝克明:《学习型城市:带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阵地》,载《终身教育研究》,2017(4)。

[14] 杨进、张行才、冯佳等:《国际社会构建学习型城市 推进终身学习策略综述》,载《天津电大学报》,2012(2)。

[15] 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135~137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6] 徐文龙、楼一峰:《终身教育: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上海建立“学习型城市”的总体思路》,载《教育发展研究》,2000(3)。

[1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8] 张声雄:《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意义及在中国的发展》,载《未来与发展》,1999(5)。

[19] 刘宝华、杨波、董建文:《把上海构建成学习型城市》,载《解放日报》,2001-08-27。

[20] 时龙、蔡宝田:《学习型城市与城市教育》,187页,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 郝克明:《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基础教育创新》,载《教育研究》,2003(8)。

[22] 顾明远:《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载《求是》,2003(9)。

[23] 鲁昕:《建设学习型城市 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在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全体会议上的主旨发言》,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

[24]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1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5] 鲁昕:《建设学习型城市 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在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全体会议上的主旨发言》,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

[26] Peter Kearns,“Learning Cities on the Move,”Australian Journal of Adult Learning,2015(55).

[27] 《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载《人民日报》,2014-05-24。

[28] 费元鸿:《学习习近平高度重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谈习近平的九大新超越》,载《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8(1)。

[29] 蒋亦璐:《学习型城市建设:理之源与行之路的探索》,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6。

[30] 张声雄:《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意义及在中国的发展》,载《未来与发展》,1999(5)。

[31] 冯奎:《学习型组织: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12~15页,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32] 李纯:《近十年我国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的述评与展望》,载《当代继续教育》,2014(6)。

[33] 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载《中国管理科学》,2002(4)。

[34] 刘晓明、蒋守渭:《学习型组织的内涵、特征及引导趋势》,载《教育发展研究》,2004(6)。

[35] 张声雄、徐韵发:《创建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57页,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36] 傅宗科、彭志军、袁东明:《第五项修炼300问》,35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37] 臧盛英、林凤、尚长浩:《基于虚拟社区的学习型组织构建研究——以长海医院医疗设备科为例》,载《商业文化(下半月)》,2010(5)。

[38] 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和设计原则》,载《中国管理科学》,2002(4)。

[39] 付悦、陈国权:《组织性格决定组织命运?——以组织学习能力作为中介的模型》,载《经济管理》,2012(8)。

[40] 叶文、褚建勋、汤书昆:《学习型组织中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模型研究》,载《管理学报》,2009(5)。

[41] 李建新:《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设计及组织学习能力测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

[42] 段海超:《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4。

[43] 刘璇华、夏洪胜、惠青山:《构建有利于组织学习的新型组织结构》,载《经济师》,2002(9)。

[44]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管所课题组:《国企改革历程回顾与当前改革重点》,载《中国经贸导刊》,2015(7)。

[45] 刘植惠:《知识经济的兴起与我国应采取的对策》,载《情报理论与实践》,1997(6)。

[46] 张声雄:《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意义及在中国的发展》,载《未来与发展》,1999(5)。

[47] 马仲良、吴晓川:《建设学习型城市》,172页,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8] 马仲良、吴晓川:《建设学习型城市》,196页,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49] 马仲良、吴晓川:《建设学习型城市》,210~211页,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50] 陈江华:《中国国有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与实践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5。

[51] 厉以贤:《社区教育、社区发展、教育体制改革》,载《教育研究》,1994(1)。

[52] 叶忠海:《试论学习化社会的基础——学习化社区》,载《教育发展研究》,2000(5)。

[53] 厉以贤:《学习社会的理念与建设》,223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54] 许正中、江森源:《学习型社会》,194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55] 魏中银:《创建“学习型社区”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载《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56] 李晶:《从社会工作本土化视角看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意义和发展》,载《中国民政》,2011(2)。

[57] 司马一民、龚培:《共建共享互动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载《杭州(周刊)》,2012(7)。

[58] 纪晓岚:《论学习型社区的理论与实践——对上海浦东潍坊街道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证研究》,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9] 龙云兰:《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

[60] 邱玉婷:《广州市学习型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研究》,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1)。

[61] 赵丹:《近十年我国学习型社区研究综述》,载《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3)。

[62] 尹素敏、赵志天、李进宅:《保定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载《保定学院学报》,2009(3)。

[63] 米淑兰、李洪蕾、钱孝先等:《促进宣武区学习型社区建设方法及程序研究》,载《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0(4)。

[64] 王建:《利用网络建设学习型社区的意义与构想》,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65] 黄雳、马京林:《试析学习型社区居民自主学习网络平台特点》,载《当代经济》,2009(15)。

[66] 杨柳、田汉族:《学习型家庭研究综述》,载《成人教育》,2007(10)。

[67] 乐善耀:《学习型家庭》,3页,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68] 《创建学习型家庭需满足四个条件》,载《齐鲁晚报》,2010-07-15。

[69] 潘洪建:《“学习共同体”相关概念辨析》,载《教育科学研究》,2013(8)。

[70] 任维瑾:《成都市青羊区学习型社区建设中政府管理运行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