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我国学者开始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系统引入职业教育领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理论探讨课程开发的方法与技术,论述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及相互关系,进而确定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方法与基本流程等;二是研究部分欧盟国家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开发出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以及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在教学方面的实践。
2003年,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启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首次提出工作过程系统化(或称基于工作过程、工作过程导向)的概念思想,后又提出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提出要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要求要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校课程模式,引入依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课程模式,确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2006年,教育部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正式引进推广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2007年,在教育部的直接指导下,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我国开始试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设计方法。自2007年6月,教育部多次组织示范校教师赴德国学习培训,结合示范校的课程改革,开始了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初步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2007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介绍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及其开发方法的专业书籍——《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
2008年,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选把“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作为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标准之一。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教学,并以使学生胜任工作任务为核心形成学习项目或课题,并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组合和顺序编排。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设计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工作任务分析(筛选典型工作),即根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目的是从大量的工作任务之中筛选出典型工作;第二步,行动领域归纳(整合典型工作),即根据能力的复杂程度,将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形成综合能力领域;第三步,学习领域转换(构建课程体系),即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及学习认知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后转换为课程体系;第四步,学习情境设计(设计学习单元),即根据职业特征的六要素及完整思维的六步骤,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主题学习单元。[18]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吸收了模块课程的灵活性、项目课程的一体化特长,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经验层面能力向策略层面能力的发展,关注如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的个性需求,关注如何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大目标下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