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侧重文化理论知识的教育和传承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职业教育开始恢复发展,大批普通中学被改办成为职业学校,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受苏联模式和普通教育的学科中心课程观的影响,采用与普通教育相同的学科体系来设置课程,课程设置实际上是普通教育的“压缩饼干”。1979年,教育部在《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指出,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要以学习科学文化为主,具有相当高中文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专业知识;切实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克服轻视理论、轻视书本知识的错误观点;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同年,《教育部关于中等专业学校工科专业二年制教学计划安排的几点意见》要求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必须注意加强基础理论教学”。这体现出当时国家对职业院校学生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初,为满足改革开放后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1980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南京金陵职业大学、江汉大学等13所短期职业大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促进了一批职业大学的快速发展。职业大学的课程体系也基本沿用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学科系统化课程。
总之,这一时期学科本位的思想在职业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课、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职业学校注重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从基础文化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体系;并非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和要求设置课程,课程内容远离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课程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为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准备,职业针对性不强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难以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效衔接,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储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