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面小是培优计划的一个缺憾,但是更重要的是该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笔者在北京市调研发现,有的计划,主观想象的成分太多,过于理想化,缺乏操作细节。比如,派出学校的学生遇到交通拥堵,不能及时到达培训学校该怎么办?如果培训学校安排的老师不热情指导外校的学生怎么办?尽管各计划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但学生们毕竟是在假期、休息日到派出学校做实验,搞活动,难免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
那么怎么才能让高中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校外教育资源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调整政校关系,让社会和学校探索创新,政府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而不是直接出面“拉郎配”。
事实上,历史上有学问的大师指导青年学子的故事屡见不鲜,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也会得到一些启示。比如卢梭与拉马克的故事。
卢梭(1712—1778)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拉马克(1744-1829)则是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生物学家。卢梭对拉马克的成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卢梭经常带他到自己的研究室里去参观,并向他介绍许多科学研究的经验和方法,使拉马克由一个兴趣广泛的青年,逐渐转向专注于生物学的研究。
再比如韩愈与李氏子蟠的故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韩愈(768—824)在唐代贞元十八年对一个年仅17岁的学生李蟠进行悉心指导的佳话尽人皆知。在那个学风不振的年代,韩愈全身心投入指导,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师说》。
其实韩愈的教育思想非常有现实意义。现在各地方的培养计划主张重新配置教育资源,发挥基础教育之外的力量培养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要不要平均分配名额?二是高校教师投入是自愿行为还是工作分配?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其投入指导的时间与精力如何保障?三是如何避免参与计划的学生给外人留下“傲慢”的印象?四是如何完美的实现衔接?
我们在北京市调查发现,高中学生从某郊县学校来到市区所谓的优质高中基地学校,路上不堵车也要两个小时。那么问题就来了,难道这种现象我们设计者事先没有考虑到吗?如果考虑到了,难道在他们学校附近就没有有能力的科学家吗?如果有退休的科学家自愿参与这项有意义的活动,是不是比政府组织还经济有效?所以笔者认为,政府在调动社会资源关心教育方面还是太机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