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学位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学位制度的改革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息息相关,是国家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位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学位制度的发展将更加重视法制建设,进一步改革学位授予权审核制度。学位制度的发展将不断国际化,学位将进一步向更广泛的学习者开放。
我国学位制度虽有明确的法律基础作为支撑,但由于我国学位制度实体性法律缺失,引发了关于学位授予中的法律纠纷,亟待制定和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建立学位制度坚实的法律基础。现有的授予学位的条例中,所存在的关于思想品德方面的规定过于粗疏、法规对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的职责规定不明确、学位制度程序性法律缺失等问题,会伤及学生的利益。[25]我国学位制度将建立在更加完善的法律基础之上,学位管理工作也要求进行学位制度相关立法的改革。
学位授予权审核制度将更加完善,高校自主权将进一步扩大。学位是评价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学位的授予建立在严格的科学训练和考核的基础之上。获得学位,不仅是国家给予获得者的一种荣誉和鼓励,而且是获得者学习成绩和学术水平的客观标志。[26]因此,学位授予权审核对学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位授予权审核中的干扰因素增多,需要进一步健全学位授予权审核制度,建立完善的学位授权监督与评估机制,实行学位授予权期限制和申报资格制,实行学位授予权的有效期制,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审核学位授权管理的调控权,真正落实研究生院(单位)自行审批和调整硕士、博士授权点的权力,充分发挥学位授予权审核的宏观调控功能。[27]通过宏观调控功能,改变目前学位点学科和地区分布失衡的现状,稳定博士点规模,加强学科建设;改变现有博士点、硕士点中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少的局面;改变现有学科点布局。
学位分类体系将不断完善。针对学位分类体系不完善的现状,我国将进一步区分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之间的差别,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扩展专业学位的学科范围,使专业学位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专业设置应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分层次的不同要求,要在统一规划下,允许各地区、各高校设置特色专业。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科学制定专业学位标准,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渠道,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学位制度的结构将更加均衡。目前,我国学位制度等级结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现象。这主要表现为学位等级结构缺乏应有的弹性和张力。学位制度作为与高等教育制度相匹配的制度,应涵盖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才能对高等教育起引导、规范作用。我国的专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很大比例,还承担着职业技术教育的重任。由于专科是高等教育中唯一没有学位的层次,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在2003年全国高校1877492名毕业生中,专科毕业生有947894人,约占50%;同年,专科招生人数为1996439人,约占招生总数的52%。在学士学位之下增设副学士学位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符合学位结构要求的措施。形成涵盖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的四级学位制度,并促成不同等级学位以合理的比例发展,从宏观上控制各级学位授予比例的平衡,保持高等教育各层次之间的持续协调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针对本专科职业教育,应完善本专科职业教育学位设置,促进立体、多维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留学生的人数不断增长。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IE)发布的《阿特拉斯计划2016》(Project Atlas,2016)显示,2013年全球高等教育领域共有410万名国际学生。2014年,国际学生人数几乎达到500万,是2000年的两倍多(2000年为210万人)。2016年,全球海外留学生人数突破600万。OECD的研究显示,随着人口的变化,到2025年,国际学生人数将超过800万。[28]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规模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10%以上,其中,学历生24.15万人,占总数的49.38%,同比增长15.04%。[29]这客观上要求学位制度的国际化,以适应国际留学生人数急剧增长的形势,保证国际高等教育的质量。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出国留学生源国,仅2016年度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就达54.45万人。1978—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达458.66万人。出国攻读本科学位的人数增长幅度较大,2014—2015学年,赴美攻读本科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人数第一次超过了赴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数,其中,攻读本科的中国学生达124552人,较上一年增长12.7%,攻读研究生的中国学生达120331人,较上一年增长4%。同时,随着我国对外留学政策的开放,来华留学生人数也快速增长。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773名各类留学人员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比2015年增加45138人,增长比例为11.35%(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30]这一现状要求改革现行学位制度,以满足高等教育与我国扩大来华留学教育的要求。此外,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应积极参与国际认证,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国际影响力。
学位制度的质量监督和评价机制将更加完善。我国进一步建立分级分类评估机制;学位评价标准和手段将进一步科学化;促使社会力量参与到学位质量监督、评价和相应的决策中。此外,学位制度的发展将朝着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
[1] 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41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郭丽君:《大学教师聘任制——基于学术职业视角的研究》,121页,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 吕磷峰:《深化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
[4]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15)》,11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 陈新焱:《30年后的怀疑和论争》,载《成功(教育)》,2007(4)。
[6] 吕小芳:《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7。
[7] 万玉凤:《高考改革 公平科学选才——新高考招生录取改革述评》,载《中国教育报》,2018-03-10。
[8] 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707/t20170710_309042.html,2018-07-10。
[9] 骆四铭:《试论我国学位制度体系的局限》,载《民办教育研究》,2005(5)。
[10]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15)》,95、98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11] 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41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 骆四铭:《中国学位制度:问题与对策》,25页,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3] 教育部:《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6/2016_qg/201708/t20170822_311603.html,2018-07-10。
[14] 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42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5] 周珞晶、张春元、方毅等:《博士学位论文评阅制度改革成效分析》,载《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1)。
[16]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选编》,49~50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7] 李素芹:《用终身教育理念观照我国的学位制度调整》,载《中国高教研究》,2007(8)。
[18] 薛天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19] 黄宝印、唐继卫、郝彤亮:《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载《中国高等教育》,2017(2)。
[20] 康翠萍:《学位论》,202~20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1] 袁本涛、王孙禺:《我国实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反思与改革刍议》,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
[22] 薛天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载《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23]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15)》,9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4]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104~112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5] 田鑫鑫、张磊:《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载《煤炭高等教育》,2007(3)。
[26]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440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7] 袁本涛、王孙禺:《我国实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反思与改革刍议》,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
[28] University of Oxford,“International Trend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5”,https://www.ox.ac.uk/sites/files/oxford/International%20Trends%20in%20Higher%20Education%202015.pdf,2018-01-22。
[29] 教育部:《规模持续扩大 生源结构不断优化 吸引力不断增强 来华留学工作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3/t20180329_331772.html,2018-03-30。
[30] 教育部:《2016年度我国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www.moe.edu.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201703/t20170301_297677.html,2018-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