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树人的背景与意义(1 / 1)

2010年暑假,长沙高新区麓谷明德学校筹办之中,学校邀请我讨论办学定位的问题,我当时根据明德中学的历史、当前中学教育的办学方向与教育长远发展的根本目标,从百年明德以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提出明德树人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随即该理念被作为明德教育集团的整体办学指导思想。今天是应学校邀请,再一次来阐释明德树人的背景与含义。

孔夫子早就说到明德的含义,明德要明什么之德?就是要明孔老夫子他们所开创的个体成人之德。孔老夫子说,君子人格三大德:智、仁、勇。智者立仁。智,就是智慧,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仁德,实践仁德。一个人仅仅有仁爱之心,而没有智慧,那是行之不远,所以要以“智”为基础,“仁勇”结合。我们今天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智体”的表达更多关注是一种可测评的素质结构,特别是在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当中,德打多少分,智打多少分,体打多少分,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静态的素质结构,而孔子的“智仁勇”强调的是关系,是关联。智关联的是人与世界,人与道;仁关联的是人与人,勇关联的是人在社会实践当中所需要的一种品质,正如孟子所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把个体成人放在天地之间。而我们今天很大的问题就是狭隘,我们把个体成人仅仅放在一个升学、一个考虑个人利益的狭小的空间里面,缺少“智仁勇”的大度,缺少担当天下的大度,缺少一种人的完整的气象。我特别欣赏一个词——生命气象。人是需要一点气象的,他不仅仅是一个物,不是你所看到的物现在的样子。这是一张桌子,就是这个样。人不一样,他还可以超越自己的形体,体现出人格的魅力。对孩子的精神气象的引领真的是至关重要。

我们这个社会在个人成人上出现了问题。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先贤给我们的启发是,把我们个体成人放在天地、家国广阔的背景上。“智仁勇”都是一种活生生的实践的品质,但是今天的教育、今天的社会越来越多地压缩了个体成人的空间,让人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成长。我们现在很多人是成器,而不是成人。我们提出,明德树人就是要明高明之德,要以树人为己任,培育健全的个体,培育健全的时代公民为己任。怎么样培养?很显然,如果我们仅仅还只是在传统狭小的空间里面是没有办法的。一个人的心灵有多宽,他的人格才有多宽。我们一定要拓展个体的成人精神视野,要让孩子们在我们的学科教学、在我们的学校空间里面更多地有天地的情怀,有家国一体的情怀。

明德树人的含义之一:树人以“明德”

我们今天“明德树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含义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知“道”,“明”“德”。这里的“明”是个动词,是要明人生之德,要明晰自己人生发展的目标。说白了,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一辈子为什么而读书。当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放在当前的中学生也许有点不当,但是体现了他那个时代的气象。我们今天的孩子当然也可以为了改变个人的命运而读书,但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白这并不是唯一,应该还有更高的目标,要有一种经国济世的情怀,不应该躲在自己的利益空间当中。这就是我们当下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怎么以当下的学校教育扩展孩子们的精神气象。我们一定要引导我们的孩子们明德以树人,只有当他们明白了这个人生之德,学习之德,中学生发展之德,他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这个学校才能有气象。这里我想就培养中学生健全的生命气象谈两点。

第一,我们要重新思考中学教育的价值秩序。在引导学生时,我们要创造一种什么样的价值理念?五个词。

第一个词:健康。健康是第一位的,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来换取学生的高考成绩,这是费力不讨好。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我很怀疑,当一个人从小就吃了很多苦之后,当他做了人之后,或者说是人上人之后,他就一定会有根深蒂固的特权思想,必定有难以满足的补偿心理。你看我过去都是苦着过来的,我的一切都是靠我自己争取来的,一切都是应得的,他就不会有一种经国济世、报效祖国、奉献的情怀。所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一种典型的封建话语的表达。教育是需要吃苦,但并不是要我们吃苦中苦,而是要在教育中找到一种乐趣。

第二个词:快乐。快乐意味着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体育活动,包括德育活动,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找到快乐。比如说这个学生犯了错误,你找他来谈话,首要的就是要让他的心里没有阻碍,要勾销他心里面的矛盾,要让他找到亲熟感(亲近和熟悉),一定要让他很轻松地和你在一起。这样的话,教育才真正发生。只有当处于放松的状态,他的身心潜能才可能被调动起来,才可能让他自己的每一个毛孔进入当下,来感受当下的每一个信息。要让他充分地进入现场,感受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是教育的秘诀,就是要让学生快乐地进入学习,快乐地进入师生交往的情景当中。当然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快乐。幼儿园时是一种感性的快乐,中学生理智比较成熟了,他的快乐可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快乐。这里面也涉及一个学校的美育的问题。美育的意义就是要给孩子们快乐的启迪。我想,一个人有一点审美爱好,这不仅仅是让他有审美的情趣,让他今后在这个方面有一点成就,这个是次要的。有一种爱美的心灵,让他保持一种爱美的身心状态。美感是一种润滑剂,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充满意义,充满快乐,有一种乐趣。

第三个词:德性。要立德,就是要让孩子们有健全的德行。为什么要把德放在第三,中间位置。这所谓的德,就是一个人要有健全的品德,一定是建立在他健康的身体和快乐的生命体验之上,这对一个人的德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德行建立在一个人健康的生命和快乐的生命体验之上,这样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以体和美作为基础,德育就有了丰富的资源,这就意味着我们学校的德育可以转换成体育和美育的形式。它们是相互促进。品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建立在健康和快乐之上的德才更牢靠,更健全。我们现在讲师德,我很不喜欢硬是让一个老师病倒在讲台上。有病了硬是还在上课,家里的小孩病了也不管,这是一种变态的教师人格。教师生活应该是健康的,生病了当然就必须去就医,小病是另外一回事情。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一种示范,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得健康,活得健全,活得充实,活得阳光。我们要给学生以正能量,那么首先我们老师必须要有正能量,我们站在学生面前,就是一种人格的示范。哪怕是到了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让自己活得阳光一点,健康一点。这是明生命之德。

第四个词:学业。学业意味着要有学习的目标。第一是我们“坚苦真诚”的坚,第二是学习的兴趣,第三是学习的方式,第四才是学习的成绩。学业里面也有价值系统,兴趣为先,方法为核心,成绩只不过是最后一个自然的结果。我们看到考得很好的孩子,都有一个目标,能够不断地激励自己,让自己的潜能不断地发挥出来。所以,“坚苦真诚”的这个“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就会让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就不会让自己局限于一时的情绪,每时每刻都能保持一种比较强旺的学习状态。

第五个词:个性。当一个孩子有了健康、快乐、德行和学业之后,才谈得上完整的个性,谈得上他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既强调个性的独特性,也强调一个人的个性是建立在这完整的秩序之上,有了学业和德行,他的个性想怎么样都行,这个时候他可以标新立异,可以成为独特的自我。当然个性首先是完整性,然后是特殊性,是两者的结果,个性是自然而成的。个性不是一个独特的东西,无非是你健康、快乐,在体育、美育之中所形成的一种生命整体状态。

上面是我今天讲到的明德树人的第一点。那就是要重新树立我们中学生的生命之德的五个关键词,要让每个学生意识到怎么样来呵护我自己,我要努力让自己健康,自己快乐,以此为基础来树立健全的德行。有了身体、快乐、德行,我就发展自己的学业,我的学业要有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方向,然后才会有成绩,然后最后才意识到我的个性要有完整性,要有独特性,要有一个健全的中学生的气象。

德不是教出来的,现在我们上课教学生诚实、友爱、正义,简单的教是教不出来的。教育是一种回忆,回忆他过去的生活。德是活出来,这里有一种活法和说法的问题。我们上课是一种说法,如果没有以孩子们的活法为基础,这个说法是没有内容的,是空的。我们今天的“明德树人”也是一样的,是一种说法,只有当它成为我们的活法的时候,它才真正成为我们学校的精神,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明白什么叫明德树人。在我们学校的每一个方面都体现明德树人,这样就变成了我们学校的活法。所以,德一定是要以活法为基础,唯有当我们引导中学生有健全的活法,健全的生活方式,他们才有可能有健全的中学生之德。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健康、快乐、充实的中学生活体验作为的中学环境。我们要把明德树人渗透成为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学校里面到处要体现这种激扬的生命理想。

这是我们讲明德树人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怎么样以明德树人为目标,也就是培养学生以高明的德性,怎么样让我们的中学明确自己的德,明白自己的德,树立自己高明高远的德,怎么样让他们在开阔的世界、社会背景之中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定要让他们有开阔的胸怀和视野。

明德树人的含义之二:以“明德”来树人

我们老师先要明德,然后再去树人。前面讲的是目标,这里讲的是路径。这一层面的明德,我把它概括成四个方面,就是我们的老师们要明什么德。在我看来要明四个德。

首先,当然是要明明德之德,要明历史上的明德的德行,要明历史上的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包括不断在创新着的明德精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融汇到这种明德精神里面去。

第一,我们选择当老师,特别是我们在座的年轻老师,应该意识到选择当老师的难,绝不是那么的容易。我曾经也讲到过这个问题,我说当老师有一个难易的辩证法,仅仅只是在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姿态、教学的基本知识的流程的掌握上面,越来越容易,换言之,在技术层面当老师越来越容易。有了三五年你站在讲台上没一点问题。但当我们意识到当老师要担当学生成人,引领学生的精神发展,要真正明德树人的时候,当老师真的很难。一个真正成熟的老师,他内心会越来越意识教育的艰难,并且会去担当这种教学的艰难。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你明明知道这个问题很难,但依然默默地坚持去担当这种难。这就是担当,我们内心之中要有这种担当。我们真的要担当明德树人,真的是不容易,从内心意识到这种教育的艰难。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知道教育是磨血之事。我们通过一天的努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定要持之以恒。我们要意识到教育孩子很难,健全成人太难。

第二,明教育之德,特别是当代教育之德。今日教育之德当然是很多很多,包括教育的民主化,我们强调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人有一点小聪明是很容易的,但要让一个人变得善良真的是很难。我们今天教育的整个问题就是使人聪明的教育,不是一种使人良善的教育。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想,明今日教育之德,就是要重新树立人生的价值秩序,要以良善来引领聪明,要真的是以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每个好学生与差学生我们都要一视同仁。教育是长远的事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一定要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孩子们终身的发展来引领他们的当下。能够让学生有开阔的眼光,就是明了教育之德。

第三,明为师之德。其实,作为教师,有的时候,真的只是一点点差异,就体现出很大的不同。任何时候,哪怕是你面对学生调皮的时候,你怎么样体现出你老师的智慧。老师要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要让学生成为健康的人,要让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这就是教师之德。

有一次在教育硕士答辩的时候,一个学生的论文写得真的不是很好,我批评了一通。后面我们老师在议论的时候,一个老师告诉我,他看了一下这个学生的后记,那个后记里面表示那个女老师得了癌症,有几年了,他是在指导老师和系里研究生办的老师的关心下,才有勇气把这个论文完成。我打开他的后记一看,真的是这样。后来当他进来的时候,我就对他说对不起。我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加以引导,仅仅是对他一面的了解,这样的话,我对他的评价就不是在促进他,很有可能是在抑制他。这件事情让我反思,教师的为师之德,教师任何时候都是活在师生关系当中的。任何时候你面对学生说话,你一定要立足师生关系来思考,要立足于你的话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反映来思考。我们的为师之德是在任何时候都要置身于学生的发展来调整,思考我们的言行,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图一时之快。我有一句话,教师在学生面前不仅仅是展现你的才华,你的才华要变成学生的才华,这才是真正的教学,这才是好的教学。最好的教学是激励学生,让学生展现他们自己的才华,呈现健全的中学生的生命气象。教师是向着学生的生命显现,你站在学生面前,站在讲台上,你的价值是什么?就是怎么样向学生显现你的生命,由此来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这就是重要的为师之德,向着学生而生活在师生关系之间。大家会说,那岂不是不要自己了吗?不是这样的,我们要意识到老师的生命价值是通过学生来显现的。唯有我们自身关注自身,让自己活得健全,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这就是我前面讲的,我们要有更多的正能量才能引导学生,才能让学生也活在正能量当中。

第四,明生命之德,在我看来,这是明德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最高的德性。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明德人,又是教育人,又是教师,但是更重要的我们是人。我们要明白人的德性,明生命的德性。我们生命的德性,很重要的还是要重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自强不息,当然,一是加强锻炼,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一定要锻炼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话,让我们在学生面前保持健康的姿态才有了基础。二是要多读书,多学习,保持健康的、活泼的心灵。读书不仅仅要读一些相关的书,也要读一点不相关的书,教语文的并不是只要读语文,也要读一点科学、哲学等方面的书。读书的目的,一是直接为教学服务,二是保持活跃的心灵生活。一定要每天读书,哪怕是十分钟、五分钟,不管是到哪里,哪怕是去旅游,也要带一本书。每天读那么一下,睡前读那么一下。读书就是保持活跃的心灵生活。我们一方面要保持健康活跃的身体状态,另一方面要保持健康活跃的心灵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更多的正能量来影响学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给学生的示范是文质彬彬。文质彬彬不是文彬彬,我们中国更多的是讲文彬彬,这样的话就太迂腐,没有一种质。要文和质和谐,质是你的天性。我们作为一个老师,怎么样还依然能够保留一点质朴之心,保留一点童心,这恰恰是我们走向学生生命教育的通道。只有我们拥有更多的质朴之心,我们才能更好地走近学生,走向教育。

我现在特别强**育要以本真的生命进入课堂,以本真的生命进入学生交往。当我们以健全的生命之德,以质朴的生命之德进入学生,同时我们又以知识的追求进入学生的话,我们对于学生的影响就不仅仅是教学的,更重要的是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