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方法(1 / 1)

(一)被试

从大连、锦州两个城市妇幼保健院的婴儿保健卡中随机抽取18个月的健康婴儿,选取41名婴儿(男婴22人、女婴19人)参与实验。所有的婴儿都是经过家长同意,签订协议书后参加本研究。所有的婴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婴儿18个月生日的一周之内选取参加实验。

(二)研究工具与材料

1.母婴依恋

本研究采用儿童依恋行为卡片来测查婴儿的母婴依恋。其测量方式是将儿童的依恋行为和专家评定这个年龄儿童的依恋行为进行相关性检验,相关度高的儿童可被认定为他们与专家评定的同年龄安全型儿童的相似性也高,相关度越低则儿童离安全型儿童的距离越远,因此相关度的高低是决定儿童安全度的指标。由于安全型儿童是由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专家评价出来的,本研究的专家常模是由中国专家所评定,所以使用Q-set没有文化差异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中文版的沃特斯——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其中,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中文版的再测信度为r=0.96(p<0.01);中文和英文版的再测信度为r=0.97(p<0.01),英文原版和英文回译版的再测信度为r=0.91(p<0.01)。

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共包括90个条目。每个条目描述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儿童行为。在90个条目中,有一部分条目描述的是儿童与母亲或保育人员依恋关系的行为。例如,“第53条——当母亲把孩子抱起来时,孩子会用自己的胳臂搂着母亲,或把手搭在母亲的肩上。”“第80条——面对看上去危险或可怕的事情,孩子会用母亲的面部表情作为判断这件事的依据。”另外一些条目则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般行为。如第45条,“孩子喜欢和着音乐唱歌跳舞”。

2.自我认知

实验材料同第八章第一节。

(三)研究程序

1.培训主试

由经过培训的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与笔者担任研究主试,所有主试均为女性。正式实验前,对主试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熟悉实验程序、统一指导语、实际操作练习、记录方法等内容。

2.母婴依恋

实验室实验进行前,母亲先到实验室一次,主试向母亲解释实验程序,填写允许婴儿参加的同意书和婴儿基本情况资料,并请母亲填写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

操作步骤简介如下:第一步,婴儿的母亲根据观察到的被试儿童的日常行为,逐条阅读行为分类卡片,并把它们从左到右按非典型、一般与典型分成三级,各级条目数量不限。第二步,婴儿的母亲进一步把三级卡片分为九组,从最不典型到最典型,构成每组十个条目的分布。第三步,将90个条目分为九组,从左到右记为1到9分。所有被归在左边第一组的卡片描述的都是被认为是被试儿童最不典型的行为,而所有被归在右边第一组的卡片描述的则都是被认为是被试儿童最典型的行为。那些既不是最典型、又不是最不典型的行为则被归在中间组。

3.自我认知实验室实验

实验采用追踪设计,在婴儿18~24个月期间进行三次,每3个月安排一次实验(18个月、21个月、24个月)。具体实验程序同第八章第一节。

(四)编码和记分

1.儿童依恋行为卡片编码

请9名专家(4名儿童心理学博士,3名学前教育硕士,2名幼儿教师)按照一个理想的安全型儿童的反应对卡片上所描述的行为进行分类,这样就形成一个专家系统的得分(共有90张卡片描述90种行为,专家根据行为的相似度的高低将90种行为分为9个不同等级的相似程度,这样每个等级就有10种行为,所以结果是9×10的矩阵)。9名专家的内部一致性为0.91。根据9名专家在每一个单项条目上的原始分数计算出该条目的平均分,作为中国婴儿依恋行为指标。将9名专家作出的中国婴儿依恋行为指标与中文版沃特斯——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确定的中国理想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进行相关分析,r=0.90,p<0.01。

登记每名婴儿的卡片分数。每一个被试父母根据婴儿的具体行为与卡片所描述行为的相似程度将90张卡片进行区分,也分为9种不同相似程度的等级水平,所以每一个被试的结果也是一个9×10的矩阵。记分完成以后,通过分类卡片取得的90个原始分数就被用来与婴儿依恋安全性专家系统得分计算相关,求出被试依恋分数。由于儿童依恋安全性的分数实际上是通过相关计算求出来的,所以总分分布在-1到+1之间。相关度高的儿童可被认定为他们与专家评定的同年龄安全型儿童的相似性也高,相关度越低则儿童离安全型儿童的距离越远,因此相关度的高低是决定儿童依恋安全性的指标。

2.自我认知实验编码

同第八章第一节。

(五)数据处理

运用SPSS11.0和HLM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