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事件相关电位研究(1 / 1)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研究范式可以追溯到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的研究。罗杰斯等根据自我参照任务与一般语义加工任务和他人参照任务的比较发现了自我参照效应,即自我参照任务组的再认回忆测验成绩要优于他人参照任务组和一般语义加工任务组(Rogers,Kuiper & Kircher,1977;Kuiper & Rogers,1979)。结果都说明个体对与自我有关的词语信息加工更加容易。其原因是由于高度结构化的自我图式允许个体选择和过滤一些相关的信息,因此对这些信息加工比对与自我无关的信息加工更快(Kihlstrom,Beer,& Klein,2002)。自我有关的信息常常是和积极效价相联系的(Mezulis,Abramson,Hyde,& Hankin,2004)。有研究发现被试在自我参照条件下回忆的积极词要多于在他人参照条件下的积极词,而消极词在两个条件下并没有显著差异(Argembeau,Comblain,& Linden,2005)。这一结果同时也表明自我参照实验范式里情绪效价信息会影响到自我参照效应。爱德曼(Eugene V. Aidman)和卡罗尔(Steve M. Carroll)2003年指出,被试对自我-积极概念组合反应比非我-积极概念组合要快,体现了相当程度的自我肯定。

随着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发展,自我认知积极偏向已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研究者采用情绪形容词为实验材料,以N400为脑电指标对自我认知积极偏向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我积极范畴内(自我积极、非我消极)引起的N400波幅小于非自我认知积极偏向范畴(非我积极、自我消极)条件,研究者认为,N400反映了自我相关信息与个体的自我概念之间的差异(Watson,Dritschel,Obonsawin,& Jentzsch,2007)。而国内也有研究者将N400作为研究自我认知积极偏向脑电成分,考察外显自我认知积极偏向和内隐自我认知积极偏向(陈芸,钟毅平,周海波等,2012;钟毅平,陈芸,张珊明等,2012;钟毅平,陈芸,周路平,2010);钟毅平等(2010)在外显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研究中发现,在自我认知积极偏向范畴内诱发的N400波幅小于非自我认知积极偏向范畴内的N400波幅。

有研究结果显示,儿童与其他年龄组被试相比,在归因上可能存在更大的积极偏向,儿童早期对能力、自尊和对未来成功上的评价更高,但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Jacobs,Lanza,Osgood,Eccles,& Wigfield,2002)。孩子们对自己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看法,他们正处于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阶段,且具有自我中心的认知特征(刘金花,1997)。儿童与成人相比,无论在归因还是对故事主人公消极的人格特质的预测上,都表现出了更为乐观的倾向(Jacobs et al.,2002;Schuster et al.,1998;高雯,杨丽珠,2005)。幼儿正处于自我认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其自我图式随着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渐被塑造,那么幼儿对自我的认知是否能表现出积极偏向呢?自我认知的积极偏向是否也能在脑电成分上表现出来?

通过以往研究发现,成人自我认知积极偏向脑电研究的实验材料主要以情绪性形容词为刺激材料。而对于言语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的幼儿来说,完成成人的实验任务是不可能的。这种困难主要体现在无论是采用视觉,还是听觉呈现情绪性形容词,幼儿都无法快速认识和理解这些文字,并对其是否像自己做出判断。所以,本研究首先要解决刺激材料问题,制定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符合其认知能力的实验材料。由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可以考察信息加工的时间进程。因此在形成适合测查幼儿的实验材料基础上,从电生理的角度考察幼儿是否存在自我认知积极偏向,以及探讨这种积极偏向出现在认知加工的哪个时间段。

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通过电脑屏幕呈现刺激图片(积极情绪图片和消极情绪图片),幼儿的任务是对图片中主人公的表现进行“像我”还是“不像我”判断,目的是考察信息相关因素(自我条件和非我条件)与情绪效价(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分别在反应时和N400波幅上是否具有交互作用,从而在生理的角度进一步证明幼儿的自我认知是否具有积极偏向。一方面,为自我认知积极偏向文化普遍论观点提供来自幼儿的电生理证据;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和深化社会认知与情绪之间关系的理论体系。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在大连市的一所幼儿园选取两个班级41名5~6岁幼儿参加脑电实验。根据以下标准删除无效被试。首先,正式实验前,采用本研究制定的实验材料,先让幼儿对实验中的情境一一理解,对幼儿不理解的情境图片,主试给予标准化讲解,删除经讲解后仍不能理解的被试1名。其次,排除眼动、身体动作等造成的伪迹后每个实验条件下没有满足12个试次的被试15名(Rueda,Posner,Rothbart,& Davis-Stober,2004),且最终分析的脑电数据在4个条件下的平均有效试次分别为:自我消极条件下28.86个,非我消极条件下31.81个,自我积极条件下29.43个,非我积极条件下29.57个。最后,删除没有坚持完成脑电实验的被试4名。

最终有效被试21名,平均月龄66.381个月(SD =3.956),其中男孩8名、女孩13名,对性别进行χ2检验(χ2=1.190,df =1,p>0.05),性别差异不显著。所有被试均无视力障碍,通过其父母报告被试都为右利手,且身体均健康无神经系统疾病史;所有被试监护人都对脑电测查知情同意,并填写知情同意书。

2.实验材料

本研究图片采用修订的“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中文修订版(见第六章第二节)中的维度体能自我认知为主题,设计不同效价的情绪图片(积极情绪图片和消极情绪图片),为了避免图片主人公性别对幼儿评价比较时产生影响,本研究制作出以男孩、女孩作为主人公的图片各一套,每套共20张,其中积极情绪图片10张,消极情绪图片10张。实验材料制作过程如下:

首先,情境的选取。分别让5~6岁幼儿家长60名(每个年龄段各为30名)、幼儿教师10名(每个年龄段各5名)写出能够描述幼儿身体能力方面的短语,并描述出表达这些词或者短语的情境,要求情境是幼儿熟悉且能够理解的。选取表示体能的短语20个,包括正性短语10个(如跑得快),与正性短语相对应的负性短语10个(如跑得慢),并初步确定有代表性的情境。

其次,初步绘制。将初步确定的情境请美术专业的学生使用Photoshop软件绘制成图片,控制图片基本参数。

最后,评定修改。(1)幼儿评定。在一所幼儿园每个年龄段(5~6岁组)选取30名幼儿,让幼儿对图片所表达的意思进行识别,对幼儿较难理解的图片重新绘制。(2)教师评定。请一所幼儿园10名教师对绘制好的图片进行评定,从熟悉度(1~5分,分数越高代表越熟悉)、难度(1~5分,分数越高代表越难)两方面进行评定,分别对图片的熟悉性和难度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图片在熟悉度和难度上差异均不显著。每张图片的宽和高为250×180像素,采用Adobe photoshop对图片的亮度、对比度、颜色饱和度进行标准化处理。

3.实验程序

实验前期准备。实验前与实验基地幼儿园园长联系,对幼儿园园长、带班老师和家长讲解实验流程,给家长发放实验知情同意书,征求幼儿监护人的签字同意。正式实验前两周,在幼儿被试所在班级安排一名主试(心理学专业女性研究生),通过参与班级内日常的教学和生活工作,让幼儿逐渐与主试熟悉,为在正式实验时避免由于与主试不熟悉引起幼儿情绪紧张、产生陌生感而影响实验结果。

正式实验。正式实验时,由事先安排的已经与幼儿熟悉的主试带领幼儿进入实验室,待被试熟悉测查环境后,安排被试坐在舒适的椅子上。

接下来,佩戴幼儿专用电极帽(EGI,Oregon,USA),佩戴和调整时间约7分钟。调整被试的座位,使被试距电脑屏幕约70厘米处,并确保参加实验的幼儿均能够看清楚电脑屏幕上呈现的刺激图片,幼儿眼睛基本平视屏幕中央。

在给被试调整电极帽的同时,让幼儿对实验呈现的刺激进行识别和理解,确保参加实验的幼儿对实验所用的刺激图片表达的意义理解完全正确,并介绍图片中的主人公。指导语和刺激图片均呈现在灰色屏幕背景中央,主试为被试讲解幼儿将要进行的游戏(即脑电实验)。指导语:“我们一会儿来玩一个游戏,当你看到电脑屏幕上的图片时,如果小明(小红)的表现“像”你平时的表现时(自我条件),你就按苹果(蘑菇)键;如果小明(小红)的表现“不像”你平时的表现时(非我条件),你就按蘑菇(苹果)键。”为了防止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主试在整个脑电实验过程都陪伴被试,安抚并规范被试的操作,尽量让幼儿保持安静,集中注意力。实验结束后,送给幼儿喜欢的小礼物,并由主试护送回班级,整个测试25分钟左右。

4.刺激呈现

实验程序采用E-Prime 2.0软件呈现图片刺激。整个实验包括练习阶段和正式测试两个阶段。练习阶段与正式测试阶段的实验流程见图8-4。刺激图片均呈现在灰色屏幕背景中央。

图8-4 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实验流程图

练习阶段包括12个trails,如有必要可以重复练习。在每一个trail中,首先呈现一个500ms的注视点,注视点位置为刺激图片的中央,然后一个500ms的空屏,接下来呈现刺激图片,幼儿按键后刺激图片消失,再接着是1500ms的空屏。正式实验包括2个blocks,中间休息一次,休息的时间由被试控制,主试询问被试休息好后,则继续进行实验。每个block含100个trails(10张积极情绪图片,10张消极情绪图片,每张图片重复呈现5次),积极情绪图片与消极情绪图片之间随机呈现,共200个trails,被试对每张图片进行“像我”和“不像我”判断,最终形成积极自我、积极非我、消极自我、消极非我4种实验条件。

5.数据采集

行为数据的反应时通过E-Prime 2.0软件记录。脑电数据使用64导电极帽和EGI脑电记录软件采集。记录前,头皮阻抗调整到小于50kΩ。在双眼外侧、上下各安置一个电极记录水平眼电(HEOG)和垂直眼电(VEOG),所有记录都以电极Cz点为参考,EEG数据的滤波带通为1~100 Hz,采样频率为250 Hz/导,分析时间段为刺激前200ms至刺激后1000ms。

6.数据分析

采用NetStation软件对脑电数据进行离线处理。设置低通滤波为30 Hz。由于幼儿的眼动电位变化可能较弱,水平眼电(HEOG)和垂直眼电(VEOG)超过±50μV的均被标记为眼动伪迹。排除伪迹干扰的脑电,然后进行平均参照、基线矫正等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工作。

本研究选用电极分布的国际10-10系统进行分析。根据地形图和以往研究(Watson,Dritschel,Obonsawin,& Jentzsch,2007)选取各成分所在的电极选取AF3,F3,FC3,C3,Afz,Fz,Fcz,Cz,AF4,F4,FC4,C4,对N1,P2和N400成分进行分析,N1,P2,N400三个成分分析的时间窗口分别是选取刺激呈现后70ms~160ms,160ms~260ms,300ms~600ms。其中,N400成分按照每间隔100ms进行分析,即300ms~400ms,400ms~500ms,500ms~600ms(Watson,Dritschel,Obonsawin,Jentzsch,I,2007)。

脑电数据采用信息相关(自我、非我)、情绪效价(积极、消极)和电极(AF3,F3,FC3,C3,Afz,Fz,Fcz,Cz,AF4,F4,FC4,C4)三因素方差分析,方差分析的p值采用Greenhouse Geisser法校正。

(三)研究结果

1.行为数据结果

采用2 信息相关(自我、非我)×2 情绪效价(消极情绪、积极情绪)两因素实验设计,形成自我信息积极情绪、自我信息消极情绪、非我信息积极情绪、非我信息消极情绪四种条件,不同条件下反应时的描述统计见表8-7。

表8-7 四种不同条件下反应时描述统计

以反应时为因变量,运用两因素方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见表8-8。

表8-8 行为反应时的情绪效价、信息相关两因素方差分析

注:*代表p<0.05;**代表p<0.01

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情绪效价的主效应显著[F(1,20)=11.581,p<0.01,Partial η 2=0.367],且消极情绪反应时(M=3533)明显长于积极情绪的反应时(M=3266);信息相关的主效应显著[F(1,20)=5.867,p<0.05,Partialη 2=0.227],且自我信息条件下反应时(M=3329)显著短于非我信息条件下的反应时(M=3470)。

情绪效价与信息相关的交互作用显著[F(1,20)=5.065,p<0.05,Partialη 2=0.20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自我条件下,在加工消极情绪图片与积极情绪图片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F(1,20)=10.475,p<0.01,Partialη 2=0.344],加工消极情绪图片(M=3551)的反应时显著长于积极情绪图片(M=3108)。在非我信息条件下,加工消极情绪图片(M=3515)与积极情绪(M=3425)图片反应时之间差异不显著[F(1,20)=1.421,p>0.05]。

图8-5 行为反应时的信息相关与情绪效价两因素交互作用

2.脑电数据结果

(1)N1成分分析

首先以N1(70ms~160ms)平均波幅为因变量,以情绪效价、信息相关、电极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见表8-9。

表8-9 N1平均波幅的情绪效价、信息相关、电极三因素方差分析

续表

注:*代表p<0.05

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只有情绪效价和信息相关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1,20)=4.625,p<0.05,Partial η 2=0.188]。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在自我信息条件下,积极情绪图片与消极情绪图片诱发的N1平均波幅之间差异不显著[F(1,20)=1.118,p>0.05];在非我信息条件下,积极情绪图片与消极情绪图片诱发的N1平均波幅之间差异不显著[F(1,20)=0.699,p>0.05],见图8-6。

(2)P2波幅分析

以P2(160ms~260ms)平均波幅为因变量,以情绪效价、信息相关、电极三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见表8-10。

表8-10 P2平均波幅的情绪效价、信息相关、电极三因素方差分析

续表

注:***代表p<0.001

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情绪效价 [F(1,20)=0.000,p>0.05],信息相关[F(1,20)=0.116,p>0.05] 主效应不显著;情绪效价和信息相关两因素交互作用[F(1,20)=0.034,p>0.05],情绪效价、信息相关和电极三因素交互作用均不显著[F(1,20)=2.428,p>0.05],见图8-6。

(3)N400波幅分析

对N400的波幅进行分析,采用从刺激呈现300ms~600ms每隔100ms为时间窗口,以N400平均波幅为因变量,以情绪效价、信息相关、电极三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

300ms~400ms时段平均波幅分析

首先选取300ms~400ms时段平均波幅为因变量,以情绪效价、信息相关、电极三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见表8-11。

表8-11 300ms~400ms时段情绪效价、信息相关、电极三因素方差分析

注:*代表p<0.05

研究结果表明,情绪效价的主效应显著[F(1,20)=4.353,p<0.05,Partial η 2=0.179],情绪效价与信息相关的两次交互作用显著[F(1,20)=6.171,p<0.05,Partial η 2=0.236]。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在自我信息条件下,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间的差异显著[F(1,20)=11.690,p<0.01,Partial η 2=0.369],且积极情绪图片条件下(M=-2.699)诱发的波幅小于消极情绪图片条件(M=-3.797);在非我信息条件下,积极情绪图片(M=-3.432)与消极情绪图片(M=-3.289)诱发的波幅之间差异不显著[F(1,20)=0.161,p>0.05],见图8-6和图8-7。所以,在300ms~400ms认知加工阶段幼儿对自我的认知开始出现自我认知积极偏向。

400ms~500ms时段分析

选取400ms~500ms时段平均波幅为因变量,以情绪效价、信息相关、电极三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见表8-12。

表8-12 400ms~500ms时段情绪效价、信息相关、电极三因素方差分析

注:*代表p<0.05

研究结果表明,情绪效价与信息相关的两次交互作用显著[F(1,20)=6.490,p<0.05,Partial η 2=0.245]。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在自我条件下,积极情绪图片与消极情绪图片之间的波幅差异显著[F(1,20)=11.821,p<0.01,Partial η 2=0.371],且积极情绪条件下诱发的波幅(M=-2.241)小于消极情绪条件(M=-3.196);在非我条件下,积极情绪(M=-2.603)与消极情绪(M=-2.543)之间的波幅差异不显著[F(1,20)=0.023,p>0.05],见图8-6和图8-7。所以,在400ms~500ms认知加工阶段幼儿对自我的认知存在积极偏向。

500ms~600ms时段分析

选取500ms~600ms时段平均波幅为因变量,以情绪效价、信息相关、电极三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三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见表8-13。

表8-13 500ms~600ms时段情绪效价、信息相关、电极三因素方差分析

注:*代表p<0.05

研究结果表明,情绪效价、信息相关和电极三次交互作用显著[F(1,20)=2.836,p<0.05,Partial η 2=0.124]。按照电极点逐一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Afz电极点上,情绪效价与信息相关交互作用显著[F(1,20)=24.978,p<0.05,Partial η 2=0.267]。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在自我条件下,积极情绪图片与消极情绪图片诱发的波幅之间的差异显著[F(1,20)=5.735,p<0.01,Partial η 2=0.223],且积极情绪条件下诱发的波幅(M=-0.246)小于消极条件(M=-1.562);在非我条件下,积极情绪(M=-1.698)与消极情绪(M=-0.833)之间差异不显著[F(1,20)=2.641,p>0.05],见图8-6和图8-7。

图8-6 不同条件下总平均波形

图8-7 各时段消极自我、积极自我、消极非我、积极非我四种条件下地形图

在Fz电极点上,情绪效价与信息相关交互作用显著[F(1,20)=18.625,p<0.05,Partial η 2=0.193]。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在自我条件下,积极情绪图片与消极情绪图片诱发的波幅之间的差异显著[F(1,20)=4.781,p<0.05,Partial η 2=0.193],且积极情绪条件下诱发的波幅(M=-0.367)小于消极条件(M=-1.461);在非我条件下,积极情绪(M=-1.688)与消极情绪(M=-0.899)之间差异不显著[F(1,20)=1.635,p>0.05],见图8-6和图8-7。

研究结果表明,在500ms~600ms认知加工阶段幼儿对自我的认知在Afz和Fz电极上存在积极偏向。

(四)讨论

1.本实验材料对幼儿的适用性

通过综述关于以往成人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实验研究,发现多数使用特质形容词为实验材料(Watson et al.,2007;钟毅平等,2010),以往研究有采用特质形容词为材料考察幼儿的自我参照效应(Pullyblank,Bisanz,Scott & Champion,1985),发现特质形容词对小于7岁的儿童来说是不适合的,他们不能够很好地理解和判断。近期,周爱保、夏瑞雪、史战、段宝军和隋洁(2011)研究发现,5岁儿童记自己的物品比记别人的物品更多,出现自我记忆优势,而直到7岁儿童才出现对自己人格特质形容词的记忆优势,即使采用了儿童熟悉的特质形容词。

以往就有很多修改实验范式成功测量了更小年龄儿童的实例,如关于自我参照研究中,朱滢(2009)发展了一种新的实验范式(把自我面孔或他人面孔作为参照条件与客体联系同时呈现给被试)考察了4~6岁儿童自我参照效应,研究发现,5岁儿童具有自我参照效应。

鉴于以上研究,本研究采用了改编的自我相关判断任务范式,根据“幼儿自我认知自评问卷”中文修订版确定的自我认知的维度,选取幼儿能够理解并且容易通过图片表达清楚的维度“体能”为主题,制作图片材料,将成人范式中常用的以特质形容词为材料改为采用贴近幼儿的生活内容(体能),以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图片形式呈现刺激,从而解决研究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实验材料问题。各个图片的内容是描述幼儿体能情况,经过以下3步制作实验材料:首先,通过开放式问卷和深度访谈,确定基本情境,根据这些情境,与具有6年以上幼儿教学经验的老师商讨,进一步确定情境的表达,使其容易让幼儿理解。其次,与美术专业学生一起商讨制作图片,每个情境制作3张,选取最优。最后,反复经过幼儿识别以及教师在图片的熟悉度、难易度上进行评价,确保幼儿能够对图片表达的意思准确识别和理解,最终确定实验材料。为了确保参加实验的幼儿能够准确理解材料,实验前所有的图片让幼儿逐一识别,确保正确理解图片含义。本研究被试平均月龄为66.381,反应时结果表明,信息相关因素的主效应显著,且对自我信息的加工反应时快于非我信息的加工,说明了自我加工具有优先性,支持了朱滢等(2009)和周爱保等(2011)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实验的有效性。

2.自我认知积极偏向——来自于幼儿电生理的证据

本研究采用了自我相关判断任务,实验材料使用带有正负情绪效价的刺激图片,让幼儿对刺激进行“像我”和“不像我”判断,从电生理层面上考察幼儿是否存在自我认知积极偏向。

在行为结果上,情绪效价与信息相关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在自我条件下,不同刺激之间的反应时差异显著,积极情绪刺激的反应时快于消极情绪刺激的反应时。

在N1波幅上,信息相关和情绪效价的主效应不显著,信息相关与情绪效价以及电极三次交互作用不显著,信息相关和情绪效价的两次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效应检验,积极自我和消极自我之间差异不显著,积极非我和消极非我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各个条件之间刺激图片在大小、分辨率等物理性质相同(Yuan,Zhang,Chen,Li,Wang,Zhuang,& Jia,2007)。

以往研究认为P2成分与刺激的特征侦查有关(Thorpe,Fize,& Marlot,1996),在P2波幅上,各个因素的主效应以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说明在认知加工的早期阶段还未出现对自我信息加工的积极偏向。

在N400波幅上,我们从300ms~600ms每隔100ms进行分段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认知加工在300ms~400ms开始出现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直到500ms~600ms阶段结束。Kihlstrom等(2002)认为自我是由个体关于他们自己生活经验的心理表征组成。这些高度结构化的自我图式可能允许个体选择和过滤一些与自我相关的信息,进而加工这些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就快于与自我无关的信息。自我图式对涉及自我的刺激具有高度敏感性,并且对适合自我特征的刺激处理速度极快且自信度高,对与自我结构一致的刺激作更有效地处理,对与自我结构不一致的信息产生抵触(Dobson & Shaw,1987;Markus & Wurf,1987)。从以往归因研究结果发现,健康的个体总是倾向于将积极的特质或者事情的结果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与个人相联系的因素,而倾向于将消极的特征或事情的结果归因于与自己不相联系的因素(Mezulis et al.,2004;Pahl & Eiser,2005)。当幼儿看到积极的图片并判断为“像我”时,这些信息与个体的自我图式相一致,加工这些信息可能是采用了自动化的加工方式,不费力气,自动执行,所以反应快;而与个体自我图式不一致的信息却需要注意力和意识控制,所以反应时相对较慢。

另外,有研究表明,个体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我的本质属性,并通过激活与自我相联系的事物的表征,导致这种积极肯定的自我态度的激活和扩散,从而使与自我相关的信息的知觉、判断和加工变得相对容易(蔡华俭,2002);而消极情绪图片则不能激活自我相联系的事物,信息加工相比之下可能会更慢。所以,在自我条件下,幼儿对积极情绪刺激反应更快,而对消极情绪刺激反应更慢。在非我条件下,由于信息与自我没有关系,所以不会存在不同情绪刺激图片上的反应差异。

我们结合N400波幅再进行深入的分析。有研究发现,N400的波幅与畸义词对其语境的背离程度相关,背离的程度越大,N400波幅越大(Kutas,Hillyard,1984)。本研究幼儿在自我条件下,消极刺激图片诱发的N400更大,说明当幼儿对与自己有关的消极信息进行加工时,自己相关的消极信息与自己认知图式中的对自我的建构表征意义可能相背离,所以诱发出更大的N400。而从非我条件上看,幼儿对积极情绪刺激与消极情绪刺激图片进行加工时,不同的刺激图片诱发的N400波幅之间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在自我与非我两种不同的条件情绪刺激因素之间的差异性不同。研究表明,N400可以作为反应自我相关信息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差异程度(Watson et al.,2007)。综上所述,在自我条件下,无论是反应时还是N400波幅与消极情绪刺激相比,加工积极情绪图片反应时更短,N400波幅更小;而在非我条件下,加工两种情绪刺激图片反应时和N400波幅差异不显著。这恰好证明了幼儿对自我认知存在积极偏向。

本研究情绪效价与信息相关之间的交互作用还说明了对不同相关信息的加工依赖于情绪效价,这两种因素之间高度整合有助于评价输入信息的重要性,同时也证明了幼儿的社会认知加工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3.幼儿存在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原因

从行为和电生理的角度均发现幼儿在认识自我和加工自我相关信息时,存在着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现象。那么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首先,自我提升动机在人类演化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Sedikides & Skowronski,2009)。幼儿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现象也可能给处在幼儿阶段的孩子带来好处,对自身能力不切现实的乐观态度,使他们更容易探索新环境、尝试新事物,提高孩子各种生存技能和丰富生活经验,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Bjorklund & Green,1992)。有研究者在对阈下负性情绪引起儿童和成人相反的判断偏向的研究中发现,儿童处理阈下情绪的隐性心理机制是维持快乐的,认为对于感受到阈下危险信号却逃离危险能力不够的儿童来说,则不如进行心理防御,维持快乐的情绪,不要被吓死(蒋重清,杨丽珠,刘颖等,2010)。

其次,从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经验的局限性看,幼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属于社会化进程中的初始阶段,社会经验少;且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局限性导致认知发展不成熟。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些原因也可能使得幼儿具有自我认知积极偏向的特点。

再次,增强自我价值的需要。幼儿为了能够满足自尊需要、提高自我价值,他们总是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在最直观的形式上理解事件所具有的自我价值含义,并以最直观的方式满足着自尊的需要(李凌,2002)。

最后,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自我是由人际交往产生的。它通过幼儿与父母、老师、同伴、邻居等的交往而形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大量的反馈信息能够使得幼儿保持关于对自己的积极看法,而这些信息主要来源于父母,绝大多数幼儿被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过分的表扬和溺爱,这些因素让个体在幼儿阶段保持着积极的自我认知。

(五)小结

(1)在行为反应时上,信息相关(自我、非我)与情绪效价(积极、消极)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自我条件下,不同刺激之间的反应时差异显著,积极情绪刺激的反应时短于消极情绪刺激的反应时。在非我条件下,不同刺激之间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

(2)在N400波幅上,信息相关(自我、非我)与情绪效价(积极、消极)存在交互作用。在自我条件下,积极情绪刺激的N400波幅显著小于消极情绪刺激的波幅。在非我条件下,不同情绪刺激之间诱发的N400波幅差异均不显著。说明幼儿自我认知存在着积极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