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37(1 / 1)

论语64个人生智慧 张瑞 1363 字 6个月前

口不妄言,远离麻烦

【原文】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葕: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解析】

孔子说:“侍奉在尊长身边的时候,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没临到你说的时候抢着说,叫作急躁;临到你说时却不说,叫作隐瞒;不看看脸色就随意发言,叫作没眼色。”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的这句话,实在可以作为我们“何时开口,怎样开口”的指导原则。

在我们的人生经验里,大概都听过、见过或亲身经历过因口无遮拦而惹祸上身的事情。

在古代,作为臣子侍奉君王,察言观色说话的本领十分重要,甚至到了与性命利益攸关的地步。但仍有一些人,因各种原因,放纵口舌,以致惹怒上司,引来祸端。他们的教训,让人深思。南北朝时,贺若敦为北周的大将,自以为功高自大,不甘心居于同僚们之下,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辞。

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个胜仗之后,全军凯旋,这应该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对传令使大发怨言。

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说完了,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光阴似箭,斗转星移,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贺若弼也做了隋朝的右领大将军,他没有记住父亲的教训,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不久,功绩不如他的杨素却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

后来一些话传到了皇帝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隋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因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他还不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

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颎、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连皇帝我也是废物不成?”贺回答说:“高颎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了解他们,我也确实说过他们不适合担当宰相的话。”这时因他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怕株连,都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

隋文帝见了对贺若弼说:“大臣们对你都十分的厌烦,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自己寻思可有活命的道理?”贺若弼说:“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的功劳的分上,给我留条活命吧!”隋文帝说:“你将出征陈国时,对高颍说:‘陈叔宝被削平,问题是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颍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何必再提呢?”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的赏我活命。”此时他再也不敢攻击别人了。隋文帝念他劳苦功高,只把他的官职罢了。

父子两代人,同样是因妄言而坏事,一个丧命,一个丢官,教训不可谓不大。在今天,虽然在上者的意志权力没那么大了,但要忍那些不该讲的话,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祸端,还是有必要的。

因为,语言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人们在交往中,没有语言做桥梁,就无法沟通,也就一事无成。但是语言能成事,也能坏事,所以古人认为凡事少说为佳。不是不说话,而是该说的要说,不该说的不说,要考虑好了再说,否则一言有失,即酿成大祸。

孔子一贯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可见他也是非常注意对弟子们的语言训练的。但他同时也认为不善于辩论并不是缺点,那种爱说不着边际的虚言妄语的人,是令人讨厌的。

不但从理论上讲是这样,在现实中更是如此。百无禁忌,口无遮拦,轻则会惹人厌烦,重则会引火烧身。在这方面,身为大儒的董仲舒的教训是值得世人去吸取的。

西汉学者都喜欢谈论灾异,著名人物如董仲舒、夏侯胜、刘向、京房等人,堪称“灾异学”专家,与此相“对应”的是,其本人也多灾多难。其中董仲舒首开风气,得祸也最先。

董仲舒是广川国人,早年治《公羊春秋》,景帝时召为《春秋》博士。他善于讲说《春秋》经传中所记载的灾异现象,以灾异附会人事。武帝建元初,董仲舒举试“贤良”,对策高等,授江都易王相,后来因事废为中大夫,闲居家中。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四月,高祖长陵近旁的高园便殿发生大火灾。过了两个月,远在辽东的高祖庙又发生大火灾。董仲舒著书推论这两次火灾的原因,引春秋时鲁国的几次宫庙火灾以证今事,认为高祖祠庙不该建在辽东,高园便殿不该建在长陵近旁,按礼制就不该建这样的便殿。书中说如今国家大敝,灾难频降,天帝似乎在借火灾警告皇帝说:“这个世道只有用太平至公的手段才能治理好。应当像我烧毁辽东高庙那样,忍心诛除亲贵诸侯中的奸邪;像我烧毁高园便殿一样,忍心诛除左右近臣中的奸邪。”书中请求武帝按“天意”行动,杀一批在内在外的奸臣。

书稿写好后还没有来得及进呈,适逢居心险恶的无品文人主父偃前来拜访,主父偃看见书稿顿起坏心,便把它偷出来献给武帝,武帝召集诸儒讨论书稿内容,董仲舒的弟子吕步舒不知道是业师所著,发言说书稿所论是胡说八道。于是董仲舒被捕,依法当处死刑,武帝传诏赦免。

从此,这位著名学者再也不敢谈论灾异。

在这里,董仲舒虽是以文立论,所逞的并非口舌之利,但一个“逞”字,已足以给自己带来麻烦了。后来者应引以为戒。

忍言慎语,首先便要戒除伤人的话语,荀子也曾经说:“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意思是说,伤害别人的语言,比用尖锐的长矛和战戟刺伤人的肉体还要厉害。戒伤人之恶言,是搞好人际关系,与别人和睦相处的重要法则。

总之,说话是一门艺术,既讲究发言的内容,又讲究发言的方式,这两者都要恰当。否则,就有可能显露出自己的没“水平”,甚至还会因此惹来麻烦。尤其在有尊长者的时候,掌握好说话的火候非常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语言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恰当的言辞可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恶言恶语也可能给人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们在说话前应该认真思考思考我们要怎样表达才能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