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35(1 / 1)

论语64个人生智慧 张瑞 1908 字 6个月前

欲速则不达,小利败大事

【原文】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解析】

孔子说:“不要求速成,不要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人在世上要做点事业,常常面临许多不无遗憾的选择。所谓不无遗憾,就是二者不可兼得,想求快,就很难干大事业;要干大事,就得有非凡耐性。

在朝着大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绝没有康庄大道可走,而是荆棘密布,险象丛生。不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而且常常是目标越宏大,要走的路就越长,碰到的困难越多。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考虑客观条件和事物的发展规律,绝不能蛮干、硬干;既然要干大事就不能为蝇头小利所**,应该眼光放远大步向前。

反观历史,一心求速成,因冲动而坏事甚至误国的教训还少吗?

三国时期的刘备自桃园结义后,与义弟关羽、张飞弟兄三人想借“匡扶汉室”之名,成就一番事业。奋斗的前期一直是跌跌撞撞,未成什么大气候。倒是经常被别的诸侯逼得东躲西藏。后来得到诸葛亮的辅佐从而时来运转,得了荆州,进了四川,经过艰辛的斗争,好不容易在蜀地称帝。当时三国鼎立的态势虽已形成,但曹魏强大,吴蜀两国相对弱小的格局并未打破,蜀地周围少数民族经常袭扰。国家初立更是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刘备要展宏图,本应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良机,或在自己的领地里励精图治,稳固基业;或者加强吴蜀联盟,一致北面抗魏。可是由于东吴利用关羽骄傲自满的情绪,赚取荆州,并杀了关羽,使刘备悔恨交加,决计举倾国之兵,东出伐吴,企图消灭吴国,为他的二弟关羽报仇。

赵云当时劝阻道:“国贼乃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魏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愿陛下察之。”刘备却回答道,孙权害死我二弟关羽,我与他有切齿之仇,“啖其肉灭其族,方雪我恨!你不要阻拦。”赵云仍坚持劝阻道:“魏国之曹丕是窃汉朝而王天下的国贼,我们与他的仇是公仇,讨伐东吴报杀弟之仇是私仇,但愿我主能以天下为重。”刘备愤愤地说道:“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因一时的愤怒,奋斗的大目标他已抛至脑后,硬是不听赵云的劝谏。

诸葛亮见这种情形,便率领文武百官当面劝谏。刘备也不听,后来诸葛亮又专门写成奏章,讲明伐吴的害处,刘备也置之不理。学士秦宓再陈,刘备甚至要砍他的头。诸葛亮等人也只好由他去了。于是刘备亲自率领七十五万大军,出师伐吴。

起兵之时,蜀军一路上浩浩****,气势恢宏,斩将夺关,蜂拥而来。此时东吴的大将周瑜、鲁肃、吕蒙已先后身故,孙权在危急之时,拜陆逊为大都督,统率东吴六郡八十一州兼荆楚诸路军马,并郑重地嘱托道:“京城以内的事,我自己主持,京城以外的所有疆土上的事,由你决策。”

刘备进军之际,打了几个小胜仗,已是喜不自胜,如今又听说东吴任命一介书生为帅,更是不放在眼里,便催促各路人马加速前进,大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架势。陆逊走马上任后,运用“持重不抢先,待机而制人”的战略严阵以待。

首先,陆逊宣布决策:“各处关防,牢守隘口,不许轻敌。”众将领开始对他这个白面书生统领大军就不大服气,今见他只下令死守不让出战,更是不理解,但碍于军令,勉强服从。当刘备大军压来,陆逊与吴将韩当并马而望,陆逊指着刘备的军马说道:“刘备兵刚来,又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他们现在驰骋于平原旷野之间,正自得志,我们只要坚守不出,对方求战不得。一等到时机成熟,我将用奇计破之。”韩当只是撇撇嘴,没说什么,心想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胆怯就是胆怯,还吹什么牛,心里很不以为然。可时隔不久,陆逊果真瞅准时机,率军动如脱兔,终于一把火烧了蜀军七百里连营。

陆逊趁蜀军混乱,率大军掩杀过来,加之火助风威,风助火势,导致蜀军全线崩溃。刘备带一点残兵抢占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又督各部兵马四面围攻。情急之下,刘备于夜晚乘黑冲出重围,靠沿途驿站焚烧将士丢弃的军车、铠甲等来阻断追兵,才逃回白帝城,所有舟船、军械等军用物资,丧失殆尽,蜀军尸骸漂满江面,倾江而下。直到此时,刘备还说:“我竟被陆逊所折辱,岂不是天意!”其实,哪里是什么天意,完全是他“见小利”“求速成”酿成的苦果。

一开始刘备只记得要报兄弟之仇,放弃主要的敌人曹魏,不惜破坏吴蜀联盟,动摇蜀国其所以能安稳的根基。这种政治上的近视,已埋下了失败的祸根。进而在率军队攻吴之中,又小视对方将帅的才能、彼军的实力,只求速战速决;到后来,竟发展到刚愎自用,不怕犯兵家之大忌,依山傍水结营,连接七百余里,终于给了陆逊可乘之机。前后观之,刘备正是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急于求成,才导致失败。刘备失败的事实,正为孔子所告诫的“欲速则不达”提供了绝好的佐记。

做事有一条大原则,就是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要有远大的眼光。即拿出一种决策,开始每一项行动,都要顾及到后果,筹百年的大计,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想很快地就拿出成果来表现,更不可冲动,感情用事;也不要为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的心力,要顾及到整体大局。

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惜牺牲长远利益,虽然享受了一时的快乐,但是随之而来的将是终身的痛楚。为了物质上的享受而不惜失去国格、人格,这是每一个爱国的人,每一个有尊严的人都不应该做的事情。下面的这两个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个准则的正确性。

战国时期,蜀国是个小国,它凭借着地理上的优势,阻断了其他国家的进攻,牢牢地占据着蜀地。此地物产丰富,人民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秦惠王早就想消灭蜀国,只是蜀国周围是地势险峻的高山和湍急的河流,士兵们根本进不了蜀国,还没等到蜀国,自己早在爬山的路上、涉水的途中丧命了。秦惠王很是生气,心想小小的蜀国都收复不了,还怎么完成我统一天下的梦想。于是召集大臣们商议如何才能攻破蜀国。

有的说:“我们现在就着手训练水军和能爬山的士兵,只有这样才能战胜蜀国。”“训练水兵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吗?训练一个合格的水兵要三五年,而训练一个能统率水兵的将领恐怕得数十年,我等不及了。”秦王说。又有人说:“不如我们去贿赂蜀国领兵的将军,只要他不抵抗,我们就能够战胜蜀国。”马上有人反驳说:“蜀国的大将军是个忠义耿直的人,不会接受任何人的礼物,更不要说我们的礼物了。”还有人说:“不如我们花钱修一条通往蜀国的路,我们的士兵就可以顺利通过了。”这个提议说完就遭到大家反对,现在战乱纷繁,国家哪里还有钱来修路啊!大臣们讨论来讨论去,就是没有商量出一个好的计策。

秦惠王真的头疼,心想就没有什么办法能收服蜀国吗?这时,有人报告说抓住一个蜀国人,秦王马上令人把他带进大殿。秦王问那蜀国人:“你为什么不老老实实的在蜀国呆着,跑我秦国来做什么?”那人回答道:“蜀王贪财好利,征收百姓重税,只顾自己享受,不管人民死活。只好偷偷跑出来,寻个活路。”

秦王听到这,心中突然想出一条妙计。于是命人打造了几尊石牛,并在每头牛的尾巴下面挂上许多黄金,打扮成会屙金子的神牛。又让人四处宣扬,说秦国国王得到几头会屙金子的神牛,要无偿送给蜀王。蜀王听到这个消息顿时乐开了花,心想会屙金子的神牛啊,有了它们我就可以要多少金子有多少金子,哪里还用像现在一样费力去向老百姓要呢。于是就派人给秦王送信,一方面确认消息是否属实,另一方面表示非常愿意接受馈赠。秦王回信说,这几尊神牛,又高又大,无法翻过你们国家那些高山,请您想个办法,我们好顺利给您送过去。

蜀王十分高兴,于是调集全国强壮劳力修路,争取尽快把神牛运进蜀国。路很快就修好了,当蜀王正坐在椅子上兴奋时,有人报告秦国派大队人马将神牛送来了。可是,还没等蜀王欣赏到会屙金子的神牛,秦国的大军就已经顺利进入蜀地,打得蜀军抱头逃跑。蜀王这时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追悔莫及。

蜀国因为凭借艰险地势才没能被泰国所灭,但是由于蜀王贪财,听说秦王送给他神牛就不考虑后果,为迎接神牛而打破本国的自然屏障,筑路迎牛,亲自为秦国入侵铺路,结果招致亡国。这就是见利忘义的结果,见利忘义往往是“利”“义”尽失。

相反,春秋时的子罕见利不忘义,从而守住自己的清明亮节,廉洁美名,成为一个立身的智者,而广受后人的称赞。

春秋时,子罕在宋国任司城。有一天,一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美玉,前来献给子罕。子罕说:“我从来不收别人的馈赠,你拿回去吧。”

献玉的人说:“您怎么不收呢?我拿这块玉给玉工看过,玉工说这是一块宝物。我把宝物献给您,您为什么推辞呢?”

子罕说:“我已经有宝物了,所以不收。”

献玉者问:“您的宝物是什么?能否给我看看?”

子罕说:“我的宝物就叫不贪。我把不贪婪作为宝物,你把美玉作为宝物,我们各有各的宝物。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美玉,你丧失了你的宝物,我也失掉了我的宝物。”

献玉者见硬给不成,便扑通一声跪下,叩着头说:“我是个平民百姓,拿着这样的好东西一定会被强盗图财害命。我把它献给您,是为了免自己一死。”

子罕说:“这好办。”便接过宝玉,送到自己的乡里,让玉工进行加工雕琢,然后把玉卖掉将钱交给献玉者,让他回家。

总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别人施予小利,肯定是想在你身上谋取大利。如果你不能坚持大义的话,就会导致你声名受损,甚至身败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