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32(1 / 1)

论语64个人生智慧 张瑞 1984 字 2个月前

敬事而后取的做事态度

【原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解析】

这里讲的“谷”,是代表当时的俸禄。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学生原宪问什么是可耻的事情,孔子说,国家社会上了轨道,像我们这一类的人,就用不着了,我们不必去占住那个职位,可以让别人去做了。如果仍旧占住那个位置,拿俸禄,无所建树,就是可耻的。其次,社会国家没有上轨道,而你占在位置上,又对社会国家没有贡献,也是可耻的。结论下来就是说,一个知识分子,为什么读书?为什么从政?不是为了自己吃饭,是为了对社会国家有所贡献,假如没有贡献,无论在安定的社会或动乱的社会都是可耻的。

孔子“敬其事而后其食”的观点,不仅表现了他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的高境界,同时对于世人也是有益的劝诫。它是人类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人生实现其社会价值的重要策略。因为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人与社会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每个人首先应该想到为社会先做贡献,多做贡献,促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逐渐发达,然后才能谈得上取之于社会。对从政者而言,严格意义上讲他从政本身就应该是效力社会,而不应先考虑为个人捞好处。所以从政者首先必须考虑如何为国家出力。历史上辅政者、从政者多得无法统计,但能流芳后世的哪一个不是“敬其事而后其食”的能人、贤者呢!

唐朝贞观年间的宰相房玄龄,可算是一个“敬其事而后其食”的贤臣。

房玄龄是齐州临淄县人,开始在隋朝做官,任隰城县尉,后来因事获罪被革官,迁居上郡。李世民率军巡行渭北,房玄龄拄着拐杖到军门拜见。李世民一见房玄龄就像看到久别的故人,于是暂任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既然喜遇知己,就竭尽心力效劳。当时,每平定一个地方,别人都争相搜珍宝,唯独房玄龄先收罗人才,送他们到幕府。如有善于谋划的文臣和武艺高强的猛将,就暗中向他们再三致意,互相结约,各尽死力报效国家。后来房玄龄得到多次提升,官做到秦王府记室兼陕东大行台考功郎中。房玄龄在秦王府中供职十多年,长期主管记室,很得秦王李世民的信任。李世民的势力威胁到身为太子的李建成,李建成十分嫉忌,更嫉恨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房玄龄,就在高祖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这样,房玄龄与杜如晦一起受到高祖的驱逐斥退。到李建成将要作乱的时候,李世民就召见房玄龄与杜如晦,令他二人穿上道家服装,暗中进入秦王府商议。玄武门之变平息后,李世民当上皇帝,房玄龄被任命为尚书省尉,监管修撰国史,又被封邢国公,任宰相,总管百官。房玄龄更是从早到晚地虔诚奉职,尽心尽力,不愿让一人一事处理失当。听到别人有优点,就如自己有一样。房玄龄明了、熟悉公文事务,又用文辞修饰,审查或制定法令,注意宽缓平和;用人不求全责备,也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衡量别人,总是按照才能的高低或成绩的大小来录用或奖励,不嫌弃出身低微的人。贞观十三年(639年),又被加封为太子少师。房玄龄独任宰相职务十五年,多次向唐太宗李世民呈递奏章,要求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下诏不同意。贞观十六年(642年),房玄龄又晋官为司空,仍然总理朝政,依旧监管修撰国史。房玄龄又以年纪老迈,请求辞官。太宗派使者对房玄龄说:“国家长期任用,一旦突然没有贤良的宰相,就像一个人失去了两手。你如果精力不衰,就不要辞让此职,如果自己感觉精力衰弱,再另奏明。”房玄龄这才停止自己的请求。李世民又经常想到开创帝业的艰难和房玄龄辅佐自己创业的功劳,就写了一篇《威风赋》来比喻自己,将它赐给了房玄龄,由此可看出太宗对房玄龄的称赞与信赖到何等程度。

东南名胜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曾把它赞美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女。在这仪态万方的“美女”身旁却葬着两位铮铮铁骨、气壮山河的汉子。后人有“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诗句。“岳于双少保”,一个是指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少保,另一少保则是明代名臣于谦。这位于谦于少保便是一位“敬其事而后其食”的典范。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谦出生于浙江钱塘县(今杭州)一个官宦诗书的家庭,从小就在祖父的督教下刻苦学习。他特别爱听历代先贤殉国忘身、舍生取义的故事,十分珍爱祖父的一幅文天祥的画像,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一直带在身边。于谦立志以身报国,常叹曰:“此一腔热血,竞洒何地!”他写下了著名的《石灰吟》一诗: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一生的事迹与岳飞有相似之处,岳飞提出的“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于谦都做到了。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民族英雄,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一生勤政爱民、刚直不阿、忧国忘家,在为政治国方面颇有建树。

于谦聪明好学,少有神童美誉,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三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进士。次年,于谦被选授山西道御史,从此步入仕途。任御史期间,他直言敢谏,首先弹劾了西南地区某些将吏妄杀百姓、冒充军功的罪行,接着又弹劾了陕西将吏扰掠民众、为害地方的劣迹,引起朝廷重视,很快下令严办。宣德初,明宣宗接见御史,见于谦相貌堂堂,奏对自如,颇为注目。当时顾佐任都御史,对御史要求严格,唯独十分推重于谦。不久,于谦出任江西巡按,在任期间他不畏权贵,平反冤狱,打击豪强,官场震动,于谦名声大震。宣德五年(1430年),河南、山西灾荒严重,朝廷拟派大员前往治灾,明宣宗亲笔书写了于谦的名字,授给吏部,破格提拔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于谦肩负重任,匆匆上路赴任了。为了了解情况,他“朝在太行南,暮在太行北”。大灾之后的惨景深深地震撼着他的心。他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民生的艰辛:“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倚门皓首老耕夫,辛苦年年叹未苏,桩木运来桑柘尽,民丁抽后子孙无。典余田宅因供役,买绝鸡豚为了逋。”历任地方官不谋民生,只知搜刮民脂民膏,辛苦终年的农夫到头只有用粥菜充饥。一遇灾荒绝收,面临的就是绝境。于是于谦上书请求朝廷拨款三十万两,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并严令地方官秉公办事,严禁克扣中饱,违者严惩。这一举动,把几十万灾民从死亡线上解救下来。为了使人民度过荒年,于谦还下令将一些地方仓库的存粮减价卖给农民,还免去了一些地方百姓的田租劳役。为了制止灾后疫病的流行,他还设立了惠民药局,免费为百姓治病。

于谦在河南、山西任地方长官达十九年之久。这一地区历来多灾,尤以河南为甚。为给人民筹长远之利,他作了一项规定:每年三月青黄不接之时,官府借粮给贫苦的百姓,待秋后归还;对实在无力偿还者可酌情免掉他们的借粮;州县官每年必须备足粮食,否则,任满当迁者不许离任。河南黄河多水患,于谦发动百姓修筑大堤,并在堤上植树固基;设置亭长,专职督率修堤,一有缺损,随时修补。他还令地方种树凿井,为商旅提供歇息之处。于谦巡抚山西、河南期间,深受人民爱戴,人民亲切地称他为“于青天”。

从三十三岁起任兵都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时起,于谦历任高级官职,但他一生清廉自守,把名节看得很重。他认为金钱会损害名节,聚敛金钱的人即使逃过了国法,也逃不过公议。他为官从不搞排场,都是轻车简从,也从不搞请客送礼。当时地方官进京办事,按例要带很多钱物,以疏通关系,而于谦每次空手入京。有人劝他说:你不带金银,也应带点手帕、蘑菇、线香之类的土产。于是,于谦作诗一首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阎闾话短长。

于谦后来任兵部尚书时,日夜筹划军国大计,索性就住在官署,不回家了。他平生不治产业,所住的房子仅能蔽风雨,皇帝在西直门赐给他一所宅院,他固辞说:“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皇帝不允,于谦不得已接受了,但始终没有住进正房,只住在偏房中。

天顺元年(1457年)爆发了“夺门之变”,以石亨、徐有贞为首的军人、政客和宦官曹吉祥等利用景帝病重之机,带兵闯入皇宫,撞门毁墙,接出英宗,拥至奉天殿。当时文武百官正待景帝临朝,徐有贞大呼:“上皇复辟了!”事起仓促,百官惶恐,只得分班朝贺。一场宫廷政变就这样成功了,景帝被废掉,几天后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

政变的发动者们把打击矛头指向于谦。石亨因保举于谦的儿子为官受到于谦的痛斥,一直心存怨恨,加之于谦平日对他约束甚严,他的侄子石彪贪赃枉法受过于谦的弹劾,因此,把于谦视为眼中钉。徐有贞本名徐呈,因倡言迁都遭于谦痛斥,臭名昭著,不得不改名有贞,更是恨于谦入骨。一些太监因于谦约束甚严,不得擅权,也恨于谦,于是他们群起攻之,定于谦谋逆罪。英宗因于谦当年拥立景帝,自然是心存私憾,但不忍杀之,说:“于谦实在是有功。”但在徐有贞的极力怂恿下,英宗下了决心。

于谦被捕后,徐有贞下令痛加拷打,一同被捕的王文抗辩不已,于谦从容劝道:“这是石亨的意思,辩也没用。”当年,于谦在北京惨遭杀害。当时,路人嗟悼,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洒泪。抄家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抄家者见正房紧锁,破门一看,原来里面放着景帝赏赐的玺书、剑器、蟒衣等。当时有个叫陈逵的官员感念于谦的忠义,收殓了他的遗骸,于谦的女婿朱骥将灵柩运回故乡,葬于西湖三台山麓。宪宗成化初年,明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他在北京的故宅改为“忠节祠”,祠内悬有后人题写的匾额——“热血千秋”。

数百年来,于谦一直受到后人的景仰,激励着后代仁人志士舍生取义。这与他毕生恪守“敬其事而后其食”的信条,清廉刚直、爱国爱民是分不开的。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首先要“敬其事”,就是现在讲的“负责任”“敬业”;先真正能负了责任,然后考虑自己待遇、生活的问题。假使说为了待遇、生活而担任这个职务,那将为人们所不齿,不是一个君子应该做的。孔子是身体力行地体现了做人处世的责任感、事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