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虚怀若谷的气度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解析】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处世极为重要。
报怨以德就是以德报怨,用恩德回报怨恨。最典型最极端的说法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说的,你在我左脸上打了一记耳光,我不仅不还手,不躲避,反而再送上右脸让你打一记耳光。
《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当娄师德的弟弟要到代州去做官时,他教导弟弟要学会忍耐。弟弟说:“这没问题,比如说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把它擦掉就是。”可娄师德却说:“擦掉也不对,因为这样还是会显露出你对他的做法不满,所以,应该让它自己在脸上干掉。”这样的修养功夫就是以德报怨,一般人真是很难做到。
同时,我们也看到,孔圣人并不赞成这样的做法。他虽然没有正面回答有人提出的这个问题,但却很艺术地说,以德报怨,那又用什么去报德呢?所以他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要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用恩德去回报别人的恩德。所谓用正直的行为去回报别人的怨恨,那就并不排除对那些恶意怨恨的反击,善恶是非还是应当恩怨分明。
总而言之是“投桃报李”或“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而不是一味地逆来顺受,不讲是非原则地以德报怨。
当然,圣人也并不主张以怨报怨。你不仁,我不义;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无休无止地斗下去,也就没有意思了。
在日常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免会遇到些许摩擦与不快,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面对问题的态度,就往往体现了一个人的心胸与度量:心胸狭窄的人选择斤斤计较,因而“失众友”;心胸宽阔的人,选择用宽容包容一切,因而“聚众朋”。
宽容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人生抱负息息相关。纪伯伦曾说过:“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一个道德修养高、有着远大抱负的人,一定是一个胸襟宽阔、懂得宽容与饶恕的人;相反,那些没有宽宏大量的气度,凡事只知斤斤计较的人,很难成就大事,成为真正的英雄。
事实上,人心往往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宽容大度征服。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不计私仇、宽以待人的人。张绣曾是曹操的死敌,曹操的儿子、侄子都死于张绣之手,但曹操觉得张绣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因此在官渡之战前,和他重归于好。陈琳曾为袁绍写檄文痛骂曹操,乃至平定河北,捉到陈琳,曹操虽然当面责备他,却并没有处分他,反而任用他为自己掌管文书工作。正因为曹操的宽容与不计前嫌,才使张绣与陈琳心悦诚服,诚心归顺。
因为宽容,无数的干戈,瞬间都化成了片片的玉帛;因为宽容,一切仇恨与不愉快都变得淡然如水,好像微风吹过耳畔般,霎时即逝。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让我们学会宽容,用宽容筑起爱的长城,用宽容撑起一方温暖的晴空,使一切仇恨的冰雪,在这里消融。
当我们与人发生矛盾,不妨用大海般广阔的胸怀包容一切;不妨做到“有容”与“无欲”;不妨“忍得一时怒,免得百日忧”;不妨“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毕竟,是非成败,转头成空,青山依旧,几度霞红!富贵荣华,霎时化作尘土;恩仇爱恨,瞬间过眼云烟。吾人焉能活在争执计较之中,作茧以自缚?
学会退让,是为了更好地攻取。退让并不意味着失败,攻取也不一定意味着成功。现在的退让是为了将来的攻取,这是成大事的一条原理。让出一片江山,赢得整个世界。
有的人只知道一味地去打江山、占江山,而不知让江山,很快就会失去更多。
古希腊智者毕达哥拉斯说:“人生有如一场奥林匹亚竞技,在这里,有一种人在参加竞赛,赢得光荣;有一种人在做生意获取财富;而第三种人只在观看,他们就是哲人。”
哲人并不只是看客,因为他已经过了参加竞赛与做生意这两个阶段,所以必然上升为观者。他必须与众人有一段距离,这样才能引领众人。
哲人把竞赛让给别人,把生意让给别人,这样,他才能腾出空间来参悟自身,为全体谋求更大的生存。正如老子所说:“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孔子当初执政也好,周游列国也好,对很多事都志在必得,但他没做成,因此悟出自己并不适合做有些事。于是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富人不会与穷人比富,圣人不与世俗争利。因此,一定要把空间让出来,一方面给别人,一方面给自己,这样才会轻松快乐。
儒家尊崇“让”的美德,不与人争,不居功,不以己为大。这种“让”的背后是“得”。“让”的同时就会得到,“让”的行为本身是一种“得”。“舍得舍得”,就是越舍越得。因为已经得到,所以不会失去,因此不妨让出,与人同事天下。
孔子说:“以礼让为国。”同时,我们也要以宽容为心,以礼让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