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影响力投资的主要特点和发展现状(1 / 1)

一、影响力投资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并获得财务回报

社会、环境问题带来日益严峻的挑战,让全球各国政府倍感压力。企业倾向于聚焦短期利润,并非本性贪婪或邪恶,而是因为短期利润是最通行的衡量标准。公益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资金压力。政府、商业、公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灵”。正如荷兰著名慈善专家莱恩·范·根得特所言:“要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复杂问题,巧妙结合公共资金与私有资金是必要条件,而非锦上添花。”(1)

正是在此背景下,2007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意大利的贝拉吉奥召开研讨会,首次提出“影响力投资”的概念,希望实现商业与公益的跨界联姻,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获得商业利润。不同的机构对影响力投资有不同的定义。例如,全球影响力投资网络(GIIN)认为,“投资目的是产生积极、可测量的社会及环境影响力和财务回报的投资就是影响力投资”。瑞信(Credit Suisse)认为,影响力投资是以产生可测量的社会和/或环境影响力为主,且具备财务回报的投资方式。虽然各个机构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影响力投资的核心特质日渐清晰,逐步成为共识。

具体而言,影响力投资有四个本质特征。第一,投资方有明确的改善社会环境的主观意向。例如,改善农业生产、获取安全饮水、改善基本卫生服务、提供教育机会。这些民生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或需求才是影响力投资的核心业务。第二,投资方有明确的财务回报要求。虽然慈善资助款对影响力投资非常重要甚至有时候是关键因素,比如,慈善资助款用于培育初期的商业模式,提供某种信贷担保,支持组织能力建设等,但慈善资助款本身并非影响力投资。第三,不同性质的投资方有不同的财务预期。有些投资方只要求回本,有些则希望接近市场回报率,有些则认为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性高于财务回报。第四,投资方需要管理社会环境影响力。全球影响力投资网络等多家机构已经开发了一些工具,实现社会指标的标准化,以便投资者可以对影响力投资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解和比较。需要注意的是,社会效益测量应避免过于复杂而缺乏可行性,因为目前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力投资的标的企业没有收集和分析复杂标准的能力或技巧,也很少有资金或资源可以请人代劳。

影响力投资的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历史沿革和必然性。与影响力投资关联度较高的一些概念包括道德投资(Ethical Investing)、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ve Investing)、项目相关性投资(Program-Related Investing)、使命相关性投资(Mission-Related Investing)、可持续与责任投资(Sustainable and Responsible Investing)、ESG投资(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Screening)。也有研究认为,影响力投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道德投资(Ethical Investing)、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可持续投资(Sustainable Investing)、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前三个阶段是影响力投资的渊源和前身,后出现的投资方式和理念是对影响力追求程度和制度化的提升。(2)

虽然目前影响力投资的定义和形式各不相同,但都需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运用资金并预期获得财务回报,二是实现了解决社会问题或需求的既定目标。如果不能成功实现上述两个目标,则不是成功的影响力投资。

公益创投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慈善家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在1969年提出,原意是“一种用于解决特殊社会痼疾的具有一定风险的资助形式”。慈善基金会可以借鉴商业创投的行为方式,更加高效地利用私人捐赠者的资金,创造更大的价值。(3)与影响力投资不同的是,公益创投对财务回报的要求不高,属于兜底性投资,是为社会目的型机构提供前期的无偿支持。也可以将公益创投与影响力投资视为价值投资的两个不同阶段,既有所区别又可以有密切联系,见图7-1。

图7-1 公益创投机构对社会目的型组织投资谱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