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政策的健全和完善为家族慈善的发展提供健康可持续的制度环境,对慈善家族提供有力的鼓励和支持,而在法律政策保障和推动下,家族行善活动的专业化、规范化运行和良好的机构治理也为家族行善的实效和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慈善部门的日渐成熟和完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包括家族慈善在内的慈善事业活动,逐渐形成一套各有侧重、相互配套的法规体系,为家族慈善活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如同企业的运转需要遵循不同方面的法律法规一样,家族慈善活动的法律制度也不是在某个单一法律规范中囊括的。从家族慈善机构的设立和管理、捐赠活动和慈善项目的开展以及进行财产保值增值、捐赠人享受税收优惠,家族行善的各个环节受到一系列法律政策规范。
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阶段,财富家族可以通过设立家族基金会、慈善信托、捐赠者服务基金(Donor-advised Fund, DAF)或专项基金以及直接大额捐赠等方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这些慈善参与方式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为实现特定的慈善性目的服务,捐赠人或发起人的财产通过捐赠或设立慈善组织、慈善信托等方式进行捐赠后,则转变为具有公益属性的社会财产,其管理和使用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则,根据家族慈善行善方式的不同,适用的具体法律制度也有所差异。
随着家族慈善工具的不断多元化发展,规范相应组织形式和公益慈善模式的专门法律法规也陆续出台和发展,已经设立的家族基金会、捐赠者服务基金或家族慈善信托开展各项慈善活动,需要遵守慈善财产管理和使用的规则,履行信息公开和日常监管的各项责任,上述内容都属于《慈善法》管辖范畴。
《公益事业捐赠法》是《慈善法》出台前规范慈善捐赠领域的主要法律制度。《慈善法》所体现的公益性、无偿性等法律原则与《公益事业捐赠法》一脉相承。《慈善法》实施后,基于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如果两部法律对同一事项都有所规定,应依据《慈善法》执行。而对于政府及其部门、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接受捐赠的规则等仅在《公益事业捐赠法》中规定的内容,应仍然以相应条款为依据。
与家族慈善活动息息相关的另外一套法律体系是慈善税收法律制度。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以及相应的实施条例和财税部门发布的各项规范性文件都对捐赠人向公益慈善组织捐赠如何享受税收优惠制度,以及慈善组织自身享受的税收优惠进行了规定,也规定了申请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和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条件和程序。随着慈善捐赠模式尤其是家族行善模式的不断创新,相关的税收法律政策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例如,2016年4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公益股权捐赠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优化了企业捐赠股权税收优惠的规定;2019年12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公益慈善事业捐赠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99号),完善了个人慈善捐赠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