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志向动摇时代(1 / 1)

本章要讲的是王阳明17岁至34岁之间,大概十七年时间里面的言行记录。

在这一阶段中,王阳明锐气过剩,好多方面还显得不是很成熟。期间他做了很多重要的事情,探讨了很多学问上的疑问,还按自己的想法做了一些自以为正确的事情,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也有辗转反侧中寻找自己理想的烦闷,也曾为了宋儒格物的学说走上科举官场,还为了修养神仙养生之术创建阳明洞。为了探究六韬三义的深奥内涵萌生攘夷的策略,也曾有改饶舌谐谑的性格为严谨寡默,也曾有志于词章诵唱的圣学实践,也曾万念俱灰打算遁世修行。

尽管如此,王阳明还是在孝亲的传统理念的召唤下,回归俗界,如若不是忠君孝亲这一人生理念的支撑,估计他很早就成了方外之人了吧!

王阳明在这一阶段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变迁。尽管他一生中的起起落落不在少数,但是十七年的时间里,如此频繁往复,让人不得不认为,这是王阳明一生中的志向动摇时代。

新婚夜出游忘洞房

大家忙忙碌碌地准备好一切,也就到了王阳明和这位诸表妹的婚礼合卺良缘的吉日。正当大家兴致勃勃地等待两位新人拜天地入洞房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大家找遍了府宅里里外外所有角落,就是找不到王阳明的踪影。

诸准岳父马上派人到外面去找。原来大婚那日早上王阳明出门逛街,不知不觉就走到了许旌阳的铁柱宫。这许旌阳何许人也?许旌阳就是道教著名人物许逊(239—374),是东晋时代的名道,也是江西南昌人。他因出任过旌阳县令,后人就以旌阳称呼他,也叫作许真君。这可是位了不得的人物,被奉为净明道、闾山派尊奉的祖师。而铁柱宫是道观的说法,如同佛教的寺庙,都是房舍,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话说王阳明到了铁柱宫,在殿侧遇到一个老道,“庞眉皓首,盘膝静坐”。王阳明对着道士行礼后,尊敬地问道:“道士,你为什么在此处打坐呢?”

道士答道:“我原本是四川人,本是到此地访朋问友,故而到得此处宝地!”

王阳明便问道士姓甚名谁,道士对答:“我从小离家求道,所以不知道自己的原名了。世人看见我经常静坐念道,于是大家都将我称作是无为道人。”

王阳明观其精神矍铄苍劲,谈吐声若洪钟,认为眼前的无为道人必是得道高人。于是他再次行礼,与他继续探讨神仙养生之术的具体内容。

无为道人回答道:“养生的秘诀独在静一字耳。老子好清净,庄子崇爱逍遥,只有清净后才能达到逍遥的状态。”

随后,无为道人还向王阳明传授了成道的秘诀。所谓的仙家养生的方法,指的就是道家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的呼吸法,如避谷咽霞呼吸法等。

闻知此后,王阳明恍然大悟。原来道家的精髓就在于闭目静坐,如枯槁木桩一般笔挺,不避晨昏,废寝忘食。

而与此同时,诸养和派来寻找王阳明的人正翻天覆地地寻找新郎官的下落,谁能想得到他居然跑到道观去和道人切磋养生之术了呢?

就这样直到第二日天明,寻找的人才找到铁柱宫。没有办法,王阳明不能和无为道人继续深入地探讨下去了。王阳明再看此时的无为道人,他一如昨日初见模样,纹丝不动地静坐在那里,没有丝毫的改变。

找他的人催促王阳明赶紧回去成亲,王阳明依依不舍地与无为道人告别。无为道人只说了四个字:“珍重!珍重!”

王阳明先生17岁迎娶夫人诸氏,结婚洞房花烛夜却不在家。新婚宴尔花烛摇曳,但是婚礼却不能如期举行。诸养和公派人多方寻找,搜寻其踪迹,一直追查到深山之中,却发现他正和一老道相谈正酣。而王阳明却对此解释道:昨天晚上我正准备回家的时候,正好遇到了一位得道神僧。如此机缘巧合定是苍天注定,我们便聊人生,谈论人生最美好的佳境。我们将身外所有之事都抛至九霄云外了,专心致志地交流,故而忘却返回时间。每当我想起王阳明先生这个事情的时候,总会觉得无比地钦佩!

诚然如此,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做某一件事情,而能够超越尘俗的烦琐羁绊,是何等愉快的事情!普通人合卺大喜的晚上,绝大多数都纵情于风流快活,其他事情都能一概忽略对待。王阳明先生却居然忙里偷闲,丢下一切跑出家门,到道观里与道士论仙。

不拘礼法的束缚,是王阳明先生独特的品质。我也多次说起王阳明新婚夜访仙问道的故事,到了后来,自己结婚的时候,也打算在新婚之夜效仿王阳明先生,但还是在最后走回家门,自然就不能体味到王阳明先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那无上愉快的心境了。

如此看来,也只有王阳明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真是不走寻常路啊!

书法精进

诸养和的家里储存了很多纸张。王阳明在洪都的这段时间,一有空就取来纸笔练习书法。等他从这里返回余姚的时候,其家人才发现好几筐子的纸张都被王阳明使用一空。

王阳明的书法自然也是大有精进。后来王阳明对自己的弟子们说起自己练习书法时候的情形,他如是说道:“我开始练习书法的时候,是按照古人的书法临摹的。但是我并不止于观照着古人的字帖,单单从字形上追求形似。每次我下笔的时候,都要仔细琢磨,轻易不敢胡乱就落笔。凝神屏息,平静心情,在心里考虑这个字如何写最好。时间久了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原来王阳明在阅读程颐遗书的时候,读到“吾做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时,暗暗对这位前辈的话表示认同。他说:“从这些事情上我就顿悟到,古人随时随事都善于潜心去学习,只要他的心获得昭示,他写的字随之也有了精气神!”

听到此论者无不表示信服。后世的学者们在讲到学习方法的时候,经常会引用王阳明的这个故事。在日本,王阳明的字帖和书法广泛流传,他的字豪宕横逸,字如其人。

古人有云:“写字就是写心。”

对此,我非常赞同。

练习词章

第二年王阳明18岁,偕夫人归还余姚府,途中在抵达广信府下面的上饶县时,拜访了当时的儒学大家娄谅先生。

王阳明对此表示完全赞同。接下来他以此为契机,发愤图强,以成为圣贤为毕生的最高理想。

但是王阳明返回余姚后,很快又恢复了舞文弄墨的志趣,和周围的文人墨客迎来送往,以喝酒对诗为乐。从王阳明的传记来判断,这正是他“耽爱词章”的时期。

尽管如此,当时的记载是否可信至今仍存有疑处,但是王阳明纵横捭阖的诗文创作的豪情却是生动逼真至极。另外,他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式的诗文创作其实也是他发表一己之见的重要手段。此时他的文藻修炼水准也不是一般人可以超越的。

王阳明的诗文,在中年时代以前,注意辞藻的修饰和选择,对句式和选字亦颇多讲究。到了中年之后,文章开始关注通顺和达意,因而多为后人所效仿和赞赏。喜欢其中年以前文章的人,大多为其兴味盎然的理致情趣所吸引,这是他晚年作品中所没有的特征。

世界上估计再没有人,像王阳明先生那般沉迷于文章的写作和辞藻的锤炼了吧!作为中国明朝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之一,王阳明的文风流畅明快,一点都没有停滞不通顺的情况,而且文字富于变化,豪迈跌宕,真是十分了得!

这一点也许是得益于他对苏东坡文章的喜欢吧!

变谐谑为严谨

时间很快又过去了一年,到了弘治五年(1492)。就在王阳明回到余姚不久,他的祖父王伦就去世了。龙山公王华居丧返乡。丧事完毕,龙山公王华就命令王阳明和王华的堂弟,即王阳明的堂叔王冕、王阶、王宫,及姑父王牧一起准备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于是他们常常在一起研究经义。

王阳明白天和长辈们一起为了准备考试而钻研学问,到了晚上则将祖父先辈们遗留下来的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物整理归类,经常一读就忘了时辰,回过神来一看,已经是深更半夜。

长辈们将这些看在眼里,被王阳明的学问和写文章的本事而惊叹得不得了。他们赞叹王阳明的状态是“已游心举业之外”,说道:“王阳明你这般努力准备考试,我们哪里能超得过你呀!”

王阳明平日谐谑豪放,给人的印象向来是嬉笑怒骂、光明磊落、简单率真,和大多数孩子不一样,他有点不走寻常路的意思。

大家第二天再见面,突然发现这个孩子一夜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见王阳明正襟危坐,除了探讨学问,一句玩笑的话也不多说。平日里喜欢饶舌搞笑的孩子突然严谨沉默,这么一弄,大家都觉得有点意思,还有人为此暗自发笑。

但此时的王阳明不苟言笑,正色回敬质疑的长辈们道:“我过去放任不羁,如今知道自己错了。春秋时期卫国人蘧瑗(字伯玉)说,活到50岁才知道自己此前49年间的过失。我现在还不到20岁,悔过自新还不晚吧!”

自从这件事以后,其他四人也都竞相收敛,注意个人修为。而王阳明这严谨默然、正襟危坐的作风也一直得到保持,自始至终都没有再发生改变。在后来的时日里,天下的精英豪杰们,争先恐后地从中国的四面八方仰慕拜访,估计也都为王阳明先生的沉静阔达的气概所感动吧。

二十七年之后,在剿灭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胡世宁挺身而出揭发其罪行,孙燧则被奸细所出卖杀身成仁。这已是后话了。

随后在王阳明的带领下,明军平定叛乱,世人都将这段故事称作奇谭。

潜心学问,第一次落榜

1492年,王阳明为了领悟宋代儒学的“格物致知”的精髓,跟随父亲龙山公王华返回北京侍读,想方设法地搜寻朱子著述的遗留存阙,并打算就此发愤研究。

一日,他读到程伊川的“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便陷入了沉思。众所周知,程伊川即程颐(1033—1107),字正叔,北宋洛阳伊川(今属河南省)人,后世称其为伊川先生,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当然也是“格物致知”思想的重要支持者之一。

在龙山公王华居住的府邸中,种植了大量的竹子,王阳明便每日对着竹子发呆。时日久了,他就命人拿来竹子,将竹子斫开察看其内部究竟,然后思考里面的道理。尽管王阳明废寝忘食,消耗了很多的精力,但是仍未能想通圣贤书上所写的道理。王阳明在内火外忧的多方焦虑下,终于病倒了。这就是王阳明“格竹子”的逸话所出之处。

格物的事情总算告一段落。向来意气风发、年少轻狂的王阳明不得不面对自己悟道不出的失败场面。原本他是一心要做圣贤的,但是第一个回合就败下阵来,的确给他不小的打击。王阳明甚至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自古以来圣贤被开始区分后,与此同时就应运而生了如何作辞章的学问。”于是他决定重新返回到文学报国的道路上去。

通过格物这件事,可以知道,王阳明此时对性理学还只是知其皮毛,尚涉入不深。他只知道程伊川的著述而没了解到程伊川儒学的精要,而且简单地通过对竹子来格物求知,实在是有些形而上学的味道。这样怎么会格出真正的理呢?

朱子学派的人经常拿这个例子来指责王阳明的浅薄,然而进一步想,也正是他对程伊川学说的质疑与不解,才有了后来王阳明“心即理、心理合一”核心学说的横空出世。当然了,王阳明在当时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境界,这一点也是不能忽略的。

第二年春,已经22岁的王阳明参加三年一度的全国性会试。这次他是信心满满,要当状元的。但是王阳明却意外地落榜了。

大家原本就是一玩笑话,没想到王阳明听完,立刻就一丝不苟地应对了一篇。

在场的人见状,莫不惊讶:“天才!天才!”

当然,常言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此话一点不假,知道了这件事,很多嫉妒王阳明的人私底下都议论道:“这小子绝对中不了榜,眼中太自大无人了!”

第二次落榜的态度

光阴荏苒,转眼又是三年,又到了会试的关键时刻。“果为忌者所抑”——由于那些嫉妒王阳明才华的人做了手脚,暗中打压,王阳明又名落孙山了。与王阳明一起落榜的,还有他的几个好朋友。

好朋友们知道了落榜的消息后,唉声叹气,叫苦不迭。王阳明看到这个情形,还跑过去安慰人家,说:“世人都认为考试落榜是羞耻的,但是我觉得,由于考试的落榜自己动摇心性和气节,丧失勇气才是最可耻的呢!”

有识之士听了王阳明的这番话,都为他的高深见解而感到钦佩。

会试的二度落榜已成定局难以挽回,王阳明就自己回到老家余姚。回到家乡以后,王阳明经常出入龙泉山寺庙,与周围的文友们吟诗作对。不久他就在龙泉山寺庙组建了诗社,取名为龙泉诗社。

在诗社里,王阳明他们纵情诗词,耽爱山川,极尽风雅之能事。后来,一位叫作魏瀚的也加入进来。魏瀚早年是曾做过官的,并“以雄才自放”,待人接物豪放热情,后来厌倦功名,归隐山林。

王阳明和魏瀚虽然年龄有些悬殊,但是脾气倒是相投,两个好朋友一起登山观高,一起对弈联诗。王阳明自幼文思敏捷,在大自然的熏陶下,联诗时佳句频出。

魏瀚见状,表示十分佩服,不得不抚须慨叹自己才学不如眼前的翩翩少年王阳明,这可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以上就可知王阳明先生的诗文才华何等的出众了。

热衷武举

王阳明26岁的时候寓居北京。当时中国边陲远地常有异族骚乱发生,急报频传,可谓是国家到了需要人才的时候。朝廷下旨命令地方的官吏们举荐能带兵打仗的人才,但是应者寥寥。

王阳明见此,感叹道:“朝廷应该执行举用武官的制度,否则招到的人大多是些会骑射技术或者臂力超人的蛮莽之辈而已。这些人都缺少文韬武略、排兵布阵的本领。”

上述王阳明两次会试落榜,此时本应好好温习功课,准备再考。平时他也顾不上研讨军事武术,况且备考的时间越来越短,他自然不能做到心有二用。

但是形势的变化,使得王阳明内心的军事热情高涨起来。他十分关注国家军事情况的最新进展,将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军事研讨之中。他私下甚至阅读了不少谈用兵策略的指挥秘典。

说一个有趣的例子。每每参加宴会的时候,总能看见王阳明捯饬一大堆果核的情景。为了模拟战场布阵局势,他收集了很多的果核,按照兵书的解说布阵埋兵,指挥阵势的纵横捭阖。这为他后来锻造带兵打仗的基本素养做好了重要的铺垫。

一天傍晚,王阳明做了一个梦。威宁伯王越在梦中赠授给他一把尚方宝剑。梦醒后,王阳明记起了所梦到的事情,便对周围的人说道:“威宁伯嘱咐我统帅军队报效国家,将来必定会名垂青史。我以后一定要按照他的嘱咐行事。”

自此,王阳明有了以武报国的志向,就更加努力进取了。

疏淡学问,从事心学

恍惚间,一年又倏忽而去。王阳明仍寓居在北京,还在修学词章诗赋,以求早日登科及第,为国效力。

王阳明暗自沉吟,恍然大悟:“原来一直以来,自己只是一个劲儿地读东读西,却独独没有做到循序以致精,所以虽然看的书目很多,可得到的感悟却少之又少。看来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遵循其发展规律,然后再求融会贯通,最终做到事物的道理和我的心境合二而一,达到统一,否则就背道而驰,如油水不能相容。”在王阳明看来,这是与做圣贤有关的问题。假若心与理为二,理在外物而不在吾心,则“即物穷理”。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者也”的出典所在。

王阳明郁郁寡欢的时日久了,导致早年的旧病一并复发。由于自己尚没领悟到圣贤的深刻含义,他便认为“圣贤有分”,自己不是做圣贤的料,于是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为此,王阳明十分苦恼。后来,他听说有一道士谈养生之说,便愉悦自得地前往拜访。见到道士后,他甚至一下子萌生了要遗世入山的想法。

在王阳明的许多传记中,大多将这一时期认为是王阳明早年“沉溺神仙之道”的阶段。

进士及第,梦想照进现实

弘治十二年(1499),王阳明28岁。他的主要活动地点仍然是在北京。这年春天,他参加了朝廷组织的新一届的会试。将近而立之年的王阳明终于金榜题名,在南宫举办的会试中名列第二等第二名,殿试上“二甲进士出身第七名”。朝廷命他去“观政”工部,即在工部实习。

在王阳明还没有考中的时候,有威宁伯王越曾托梦赠剑的事情。等他考上了,恰好是王越去世之年,朝廷授命他护送王越灵柩回王越家乡浚县安葬,负责监督修建威宁伯王越的陵墓。王阳明一路上都是骑马前往,没用车轿。后来在山路险要的地方,马匹受到惊吓,王阳明就从马上摔了下来。

当时王阳明口吐鲜血,随从惊恐万分,请求王阳明使用轿辇代步。王阳明却一副大丈夫气概,根本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骑马前行。他对周围人解释道,这是练习自己的骑马技术呢!

等到了浚县,见到了威宁伯王越的后人,王阳明还不忘向他们仔细讨教威宁伯生前用兵打仗的秘法。

威宁伯的后人据实以告,王阳明立刻来了精神,他按照兵法布置造坟的兵士和建筑工的分工。他还制定了轮番休息、工作的制度,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果然,他的布置很快产生了效力,工事的修建大大加速。督造工程完毕后,威宁伯的后人献上金帛布匹表示感谢,王阳明悉数拒绝,不肯接受。后来,这家人拿出一柄宝剑,说这是威宁伯生前所佩戴的宝剑,愿以此表示对督造坟茔的感激之情。

这时,王阳明想起原先的梦境,简直和其如出一辙,于是他就欣然接受了。从此也能约略看得出,王阳明武力报国的念头是何等的强烈了。

建言时事

督造威宁伯坟茔工事结束后,王阳明向朝廷复命报告。此时,天空中某颗星星发生异变,观测星宿的官员立刻上报朝廷,朝廷十分重视这件事,于是下诏全国,要求官员们发表意见,为国分忧。

此时边陲鞑靼蠢蠢欲动,经常侵犯朝廷边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王阳明得知这个情况后,十分气愤,于是起草了《陈言边事疏》,后收录于《阳明全集》的第九卷。通观全文,言辞极其激切,主要对边关的政务提出了八条建议,摘其要如下:

一曰蓄材以备急,

二曰舍短以用长,

三曰简师以省费,

四曰屯田以足食,

五曰行法以振威,

六曰敷恩以激怒,

七曰捐小以全大,

八曰严守以乘弊。

以上,王阳明先生洞察时事之准确可见一斑。王阳明29岁的时候,获命刑部云南清吏司主管一职,这是王阳明官场生涯的肇始。

得遇神仙道人

弘治十三年(1500),王阳明时年29岁整,接受朝廷指派,去江北调审刑事案件的审案卷宗、平反冤狱。王阳明一去,很多冤假错案得以昭雪。当地的人民群众都说王阳明判案公平、处置合理,这不得不使人联想到王阳明先生的深厚家学,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性格的原因。

公务处理完毕后,王阳明顺便取道佛教四大名山的九华山游玩,期间作有赋、诗各一首,收录在今日王阳明的文集之中,值得一读,今援引如下:

循长江而南下,指青阳以幽讨。启鸿蒙之神秀,发九华之天巧。非效灵于坤轴,孰构奇于玄造。迁史缺而弗录,岂足迹之所未到。白诗鄙夫九子,实兹名之所肇。予将穷秘密于崔嵬,极玄搜而历考。涉五溪而径入,宿无相之窈窕。访王生于邃谷,淘金沙之清潦。凌风雨乎半霄,登望江而远眺。步千仞之苍壁,俯龙池于深窅。吊谪仙之遗迹,跻化城之缥缈。饮钵盂之朝露,见莲花之孤标。扣云门而望天柱,列仙舞于晴昊。俨双椒之辟门,真人驾云而独。翠盖平临乎石照,绮霞掩映乎天姥。二仙升于翠微,九子邻于积稻。炎歊起于玉甑,烂石碑之文藻。回澄秋于枕月,建少微之星旐。覆瓯承滴翠之余沥,展旗立云外之旌纛。下安禅而步逍遥,览双泉于松杪。逾西洪而憩黄石,悬万丈之灏灏。濑流觞而萦纡,遗石盘于润道。呼白鹤于云峰,钓嘉鱼于龙沼。倚透碧之嵲屼,谢尘寰之纷扰。攀齐云之巉峭,鉴琉璃之浩溔。沿东阳而西历,餐九节之蒲草。樵人导余以冥探,排碧云之瑶岛。群峦翳其缪霭,失阴阳之昏晓。垂七布之沉沉,灵龟隐而复佻。履高僧而屧招贤,开白日之杲杲。试朝茗于春阳,汲垂云之渊湫。凌绣壁而据石屋,何文殊螺髻之蟠纠。梯拱辰而北盼,隳遗光于拾宝。缁裳迓于黄匏,休圆寂之幽悄。鸟呼春于丛篁,和云韶之鷕鷕。唤起促余之晨兴,落星河于檐橑。护山嘎其惊飞,怪游人之太早。揽卉木之如濯,被晨晖而争姣。静镵声之剥啄,幽人?参蕨于冥杳。碧鸡哕于青林,鹇翻云而失皓。隐捣药于樛萝,挟提壶饼焦而翔绕。凤凰承盂冠以相遗,饮沆瀣之仙醥。羞竹实以嬉翱,集梧枝之袅袅。岚欲雨而霏霏,鸣湿湿于蘴葆。躐三游而转青峭,拂天香于茫渺。席泓潭以濯缨,浮桃泻而扬缟。淙澌澌而落荫,饮猿猱之健狡。睨斧柯而升大还,望会仙于云表。悯子京之故宅,款知微之碧桃。倏金光之闪映,睷异景于穹坳。弄玄珠于赤水,舞千尺之潜蛟。并花塘而峻极,散香林之回飚。抚浮屠之突兀,泛五钗之翠涛。袭珍芳于绝巘,袅金步之摇摇。娑罗踯躅芬敷而灿耀,金幢引玉女之妖娇。搴龙须于灵宝,堕钵囊之飘摇。开仙掌于嶔嵌,散青馨之迢迢。披白云而踸崇寿,见参错之僧寮。日既夕而山暝,挂星辰于窿嶅。宿南台之明月,虎夜啸而罴嗥。鹿麋群游于左右,若将侣幽人之岑寥。迥高寒其无寐,闻冰壑之洞箫。溪女厉晴泷而曝术,杂精芩之春苗。邀予觞以玉液,饭玉粒之琼瑶。溘辞予而远去,飒霞裾之飘飖。复中峰而怅望,或仙踪之可招。乃下见陵阳之蜿蜒,忽有感于子明之宿要。誓予将遗世而独立,采石芝于层霄。虽长处于穷僻,迺永离乎豗嚣。彼苍黎之缉缉,固吾生之同胞。苟颠连之能济,吾岂靳于一毛。矧狂胡之越獗,王师局而奔劳。吾宁不欲请长缨于阙下,快平生之郁陶。顾力微而任重,惧覆败于或遭。又出位以图远,将无诮于鹪鹩。嗟有生之迫隘,等灭没于风泡。亦富贵其奚为,犹荣蕣之一朝。旷百世而兴感,蔽雄杰于蓬蒿。吾诚不能同草木而腐朽,又何避乎群喙之呶呶。已矣乎,吾其鞭风霆而骑日月,被九霞之翠袍。抟鹏翼于北溟,钓三山之巨鳌。道昆仑而息驾,听王母之云璈。呼浮丘与子晋,招句曲之三茅。长遨游于碧落,共太虚而逍遥。

乱曰:蓬壶之藐藐兮,列仙之所逃兮。九华之矫矫兮,吾将于此巢兮。匪尘心之足搅兮,念鞠育之劬劳兮。苟初心之可绍兮,永矢弗挠兮。

(题为《九华山赋》)

春宵卧无相,

月照五溪花。

掬水洗双眼,

披云看九华。

岩头金佛国,

树梢谪仙家。

仿佛闻笙鹤,

青天落绛霞。

(题为《游九华山》)

沿着羊肠小道游览完毕这个景点后,紧接着途经五溪、望华亭、二圣殿,王阳明还相继游历了附近的无相寺、化成寺等佛道庙宇,所到之处必会夜宿参悟。也就在这一日,他偶然邂逅了一位姓蔡的道士。蔡道士蓬头垢面,破衣烂衫,却端端正正地盘坐在寺庙大堂的正中央,神态自若。

一般人看到道士这衣衫褴褛的情景,都以为其神志不清,称其疯癫无状。王阳明一看,却心里暗暗称其迥异于常人。话说这位蔡道士,对方外之术颇为熟悉,侃侃而谈,对王阳明以尊贵宾客之礼对待,礼节上极为恭敬。

王阳明于是借机询问何为得到神仙之术。蔡道士摇摇头,说道:“你尚未达到至高境界!”

王阳明见状忙叫左右退下,邀请蔡道士移步去后面亭子,然后施以大礼,请求道士告知其详细。

蔡道士又摇了摇头,说道:“你尚未达到至高境界!”

王阳明再三恳求,都没有得到道士的传授。后来这位蔡道士对王阳明说:“我初见你,看你衣着打扮得体尊贵,便知道你心仍属意于官场。虽然有心问道,但还是六根未净,心牵挂凡尘,对于方外之术只是徒慕其表而已。”

王阳明听完仰天大笑离寺而去,继续自己的游览。等路过地藏洞的时候,他听说在悬崖峭壁的巅峰上有一位得道高人,姓甚名谁谁也不知道,大家都说这位高人长年累月在老松树的落叶丛里打坐,风餐露宿,看上去不是一般的人。

王阳明获悉后,马上前往访问。他立刻攀沿着悬崖峭壁,一路来到山顶。那位高士正在酣睡之中。王阳明便默默不言,坐在高士旁边,轻轻地抚摸他的足底和掌心,一直到这位道人苏醒。

道人睁开睡眼,看到眼前有人十分惊讶,问道:“这上来的道路如此险峻难行,你是如何上来的呢?”

王阳明对答说:“我一心要和高士谈论道家要髓,正是这个信念的指引才使我能够抵达彼岸。怎么能怕辛苦而畏缩不前呢!”

两人自此时开始一见如故,畅谈佛教和道教的要义精华,还探讨了儒家的思想。说到儒家思想的时候,说及周濂溪、程明道,二人不禁称赞这些前辈,他们可以说都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又说到朱考亭,即朱熹的时候,二人认为朱熹虽然也悟到儒学的一些精要,但是距离一乘妙旨的境界仍相去甚远。

王阳明对道士的谈吐非常喜欢。两人不禁惺惺相惜,相谈甚欢,天色很晚还不愿辞别。待到第二日,王阳明再去原地拜访,却发现昨天和自己交谈的高人已不知去向。王阳明当即赋诗一首:

路入岩头别有天,

松毛一片自安眠。

高谈已散人何处,

古洞荒凉散冷烟。

随后,王阳明在两首抒怀的诗(《重游化城寺二首》)中写道:其一:

爱山日日望山晴,

忽到山中眼自明。

鸟道渐非前度险,

龙潭更比旧时清。

会心人远空遗洞,

识面僧来不记名。

莫谓中丞喜忘世,

前途风浪苦难行。

其二:

山寺从来十九秋,

旧僧零落老比丘。

帘松尽长青冥干,

瀑水犹悬翠壁流。

人住层崖嫌洞浅,

鸟鸣春涧觉山幽。

年来别有闲寻意,

不似当时孟浪游。

从上诗中的“会心人远空遗洞”一句可以看出,王阳明对当年与道人的邂逅,真是感叹不已,同样对那位道人的追慕之情也溢于言表。

彻悟诗文之弊

王阳明对此表示拒绝,而且还叹息着对周围的人说:“我怎么能把有限的人生精力花费在那些没有任何意义的虚词空文中呢?”

不久,王阳明便向朝廷上疏,告病请辞,在奏疏《乞养病疏》中如是写道:

臣原籍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由弘治十二年二甲进士,弘治十三年六月除授前职,弘治十四年八月奉命前往直隶、淮安等府会同各该巡按、御史审决重囚,已行遵奉奏报外,窃缘臣自去岁三月,忽患虚弱咳嗽之疾,剂灸交攻,入秋稍愈。遽欲谢去药石,医师不可,以为病根既植,当复萌芽。勉强服饮,颇亦臻效;及奉命南行,渐益平复。遂以为无复他虑,竟废医言,捐弃药饵;冲冒风寒,恬无顾忌,内耗外侵,旧患仍作。及事竣北上,行至扬州,转增烦热,迁延三月,尪羸日甚。心虽恋阙,势不能前;追诵医言,则既晚矣。先民有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臣之致此,则是不信医者逆耳之言,而畏难苦口之药之过也。今虽悔之,其可能乎!

臣自惟田野竖儒,粗通章句;遭遇圣明,窃录部署。未效答于涓埃,惧遂填于沟壑。蝼蚁之私,期得暂离职任,投养幽闲,苟全余生,庶申初志。伏望圣恩垂悯,乞敕吏部容臣暂归原籍就医调治。病痊之日,仍赴前项衙门办事,以图补报。臣不胜迫切愿望之至!

(以上参见《乞养病疏》)

阳明洞专修神仙道

王阳明终于得到朝廷的同意,返回故乡越中地方。后来,返乡的王阳明在家乡四明山南侧挖掘了一个洞穴,称作阳明洞,常日里在此修养仙术。这里风景雅致,山清水秀,王阳明非常喜爱这里,于是他选择在此隐居。后世因此称王阳明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说:“我曾经在结婚当夜访道铁柱宫,一直将仙道的教谕谨记心中。所以要在此修炼神仙导引的养生术。”

周围的人纷纷传说王阳明修炼的地方是神仙们聚会的场所,这其实也是王阳明为了躲避那些人世间的迎来送往的故为之事。王阳明在此修身养性,整日里练习静坐养气。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极为普遍的。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很多厌世之人都能寻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静谧场所,遁隐山林,与世外隔绝,不相往来。对于王阳明而言,此时他遁隐的心思还没有那么强烈,有朝一日他是否会重新回到凡尘中去呢?此时这还是不能确定的事情。

厌世之人向社会活动的转变

静坐日久,王阳明的想法果真发生了很大变化。“此簸弄精神,非正道者也。”他迫使自己不去想心中新生的念头,力求身心重新恢复宁静。慢慢地,他内心开始平静,脱离了对世俗凡尘的纠葛,暂时获得了内心的超然。

时隔不久,王阳明开始想念起祖母岑夫人和父亲龙山公王华了。祖母和父亲对自己的恩爱和抚养不断地萦绕在他的脑海。辗转反侧,想来想去,王阳明对此还是犹豫难决,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何去何从?

这的确是个艰难的选择!但是他又想:子女尽孝道是人间第一等重要的事情。“此念生于孩提。此念若可去,是断灭种性矣!”

多年以来,王阳明一直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化。儒教摒除佛家和道家的精义人所周知,然而回过头来再思考,这三教中只有儒家尊崇孝养,也只有儒学是“至正之道”了。

想到这里,王阳明幡然醒悟。他重新返回人世间,创建一番事业的志向又勃勃生发了。通过查阅王阳明传记来看,这正是所谓的“正德丙寅年元年,始归正圣贤之学”的一个时期。

就这样,悔悟后的三年时间里,王阳明一直在家尽孝道,赡养父母。倘若这个时期,王阳明缺失来自家庭的熏陶,孝亲的观念逐渐淡漠,那么他终会舍弃人伦亲情,失去人性的本真所在,只能是成为方外之人。

所幸的是,祖母岑氏老夫人和父亲龙山公王华对其训诫有方,运筹帷幄无不准确,使得王阳明在人生关键时刻保持住了对人生美好的信念,终于回归到正道上来。所谓孝悌的内涵,通过这样一件事情就能明白其中精要。

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王阳明进入了他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他富于进取之心,热衷于功名济世之举。如果他还像以前那样,飘逸于尘俗之外,是取得不了后来的一番丰功伟业的。

当然,他偶尔也会畅想神仙之术。由于自幼年以来,一直患有严重的咳疾,王阳明有时候也会多愁善感,陷入矛盾的境况。于是他就以神仙养生之术自我修炼,他还参考了佛教中安身立命的精义。《王阳明传记》中将这一时期称为“耽爱佛教”时期,其所指就是王阳明人生中的这段时间了。

通观王阳明一生,即便是在不断地修炼交替时期,他也从来没有荒废过学业。王阳明对字义训诂的苦涩学术也有拓展之功,这也是他一生中非常用心思的地方。从王阳明的一生经历来推测,此时的王阳明将儒学、佛学和道教的思想杂糅在一起,互相纠缠,这也是他思想的一个表现。

王阳明早年崇尚佛教和道教的精义,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对人生的体悟,他越来越对这些玄妙莫测的东西感到疑惑。如前所述,人生不能为了成为圣贤而成为圣贤,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是为了天下苍生而祈望不休,从而成为圣贤。可以说,佛教和道教的修行,却使得王阳明体悟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局限之处,从而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晓谕禅僧,以求孝养

之后第二年,王阳明搬至钱塘江(今浙江杭州)西湖侧畔静养身体。众所周知,西湖以风光秀美闻名天下,附近的名胜古迹和名寺古刹也是数不胜数。前面提过,王阳明一生走遍大江南北,在很多地方留下自己的脚步,而独独钟情于古刹庙宇,一旦经过必然少不了去参观一番。

一日,王阳明在一个叫作虎跑寺的古刹中游览。就在这古刹中,果真又遇到一个禅僧。这位禅僧在此坐关三年,三年来一语不发、一物不视,人都称奇。王阳明获悉此事后,对着参禅的禅僧立刻厉声呵呼:“这和尚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这位禅僧被吓了一跳,对着王阳明略施一礼,然后才说:“我在此平心静气坐关三年。你为什么却说我‘这和尚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呢?”

王阳明不理这话茬,转过话头却问道:“你是哪里人?”

禅僧答道:“我本是河南人,现离家已有十余年之久。”

王阳明再问:“你家中难道就没有别的亲戚朋友了吗?”

禅僧答道:“只有一老母,只不过现在不知道她是生是死。”

王阳明追问:“那你是否曾想念在家里牵挂着你的母亲呢?”

禅僧回答道:“怎么能不想念呢!虽然每日一言不发,但是我在心里默默想念。虽然终日目不视一物,但是母亲的形象在我心中却越发的真切!”

说到这里,禅僧恍然大悟,于是合掌连忙致谢,并说道:“檀越之言,实在是高论!请先生再说详细些!”

王阳明继续说道:“父母和子女间的感情是人之常情,作为人,又怎能随随便便就将它摒弃。你今日想念母亲的念头已经萌生,就是你的原本真性的再次发现。终日枯坐只能使你的心绪越发芜杂混乱。”

王阳明反复以孝养老母的道理训诫这位禅僧,未说完,禅僧就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说道:“檀越的故事真是太好了。我明天一大早就返回老家,以后好好孝养父母!”

第二天早上,王阳明再去虎跑寺,禅僧已不见踪影。其他留守的和尚告诉王阳明,昨日的禅僧一大早担着行李,人已经返回河南老家了。

王阳明听闻此事后十分高兴,说:“看来‘此念生于孩提’对于禅僧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呀!实在是灵验得很呢!”

如上所述,禅僧幸遇王阳明,受到他的训诫,终于选择返回家乡孝养老母,这正是人性中最本真的孝悌观念的影响所在。但是,就在这后不久,王阳明又萌生遁世的念头,企图过隐士般的生活。把这件事情和他训诫禅僧的事情进行对比,我们也会感到,其回归圣贤的道路也绝非是那样坚不可摧的。

始论经世思想

这些考题大部分都是针对时局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从乡试的试题题目也可以看得到王阳明先生颇具经世之才,以及对佛道二说的态度,那就是探求如何学以致用。王阳明中年时代写作的文章已经达到了巅峰,到了晚年,他更注重达意,在文章修辞上颇为考究和着意,一点也让人感觉不出来有粗制滥造之嫌。

众所周知,思想和学术上的进步主要依靠一步一步,日积月累,最终走入最高境界。因此有人认为,王阳明先生著述的精微所在正是其晚年大作,而此时《王阳明全集》所记载的山东乡试中的全部题目仅给人以秀逸之感。

终以圣学为己任

同年(1504)九月,王阳明被重新委派职务,调任为兵部武选清吏司主管。王阳明不得不从山东返回北京就任。当时的学者都耽爱陈腔滥调的复古文潮,根本就不知道经国利民的实用之学究竟为何物。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由于“师道久矣”而有荒废的倾向,而王阳明如此大的动作,必然会招致同僚们的非议,说他以此博取名声。

此时只有翰林庶吉士湛甘泉(字若水)与王阳明来往频繁,一见如故。他们两人终日兴致勃勃地探讨圣学之事,最终结成莫逆之交,终生交好。

后来王阳明去世,湛若水亲笔题写墓志铭,全文收录于《阳明全书·附录篇》中。对于他们当时的交往,王阳明也曾赋诗留世,题为《赠阳伯》,内容如下:

阳伯即伯阳,

伯阳竟安在?

大道即人心,

万古未尝改。

长生在求仁,

金丹非外待。

缪矣三十年,

小结

写到这里,王阳明先生的方针谋略大部分已经呈现出来。迄今三十余年的星霜岁月,其可谓是遭遇了万种变迁。通过梳理王阳明一生中嗜好兴趣的不断迁移,我们也可窥察得到阳明先生的心力是何等的丰富。他无论沉溺于游侠生涯,还是热衷于骑射之术,或者辞章之学,或者神仙道术,或者后来的耽爱佛教,萌发隐居山林、出家遁隐之意,他其实都是苦恼于人生方向的不断抉择。

尽管一路挫折,王阳明还是波澜不惊地从各种困境中走了过来,他甚至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己的身心也因此获得愉悦和超然。

王阳明的一生道路没有坦途,礁石险滩随处可见。他生命中的风云机变如此繁多,如何面对人生的困难和境遇,这是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但是,从书中的故事也能看到,王阳明面对这些问题时候的人生态度:泰然处之,乐观面对,一切问题最终都会圆满解决。这大概就是王阳明先生的过人之处吧。

也有人说王阳明的性格属于多血质那种类型,也有人认为,与其说王阳明是多血质,倒不如说是神经质才合适。但是我们看看周围患有神经质的人,大多都是患得患失、愤慨抱怨之人,失去了坚守自己本分的自我。这都是他们的弊病所在。

然而,再回过头来看王阳明,他性格洒脱豪爽,幽默风趣,还能和普通人谈笑风生,胸襟宽广。每每读到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性格的光辉照人。“忙中日月闲中度,八万尘劳乐天地”,正是王阳明先生气度超凡的写照。不论遇到什么难事,他都能够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巧妙周旋,用力化解。不论遇到什么难关,他也都会全心全意,一丝不苟,直到最后的成功。

经历了那么多人生的历练,王阳明的才干也在其中获得磨炼和荟萃。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一己之利,他都能够处变不惊,沉静泰然。当然王阳明也有过挫折和蹉跌,但是他强韧的意志力,给予他处理困难的百折不挠的气概。王阳明先生的非凡资质以及人生中数不尽的丰富历练,都使得他能够判测出事情的轻重缓急和表里深浅程度。即便是面对源源不断的外部刺激的时候,王阳明都能够集中心力,使用节制无不精妙。

自此以后,王阳明先生作为一个坚持纯粹圣贤学问的大师,几乎没有对任何事物盲从和沉溺过。可以说,过去的三十年生涯,对于王阳明而言,就是一个自我修养提高的过程。而最终能力的实践和体现,还有赖于接下来二十多年的人生来检验!

即今江西省南昌市。

日文为“布政使”,应为错。

日本明治时期阳明学的主要研究学者。

吴与弼(1391—1469),初名梦祥、长弼,字子傅(一作子传),号康斋,明崇仁县莲塘(今抚州市)人,崇仁学派创立者,明代学者、诗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清代黄宗羲在他的《明儒学家》一书中,把《崇仁学案》位列第一,又把吴与弼列为《崇仁学案》的第一人,显示了吴与弼在明代学术思想界的重要地位。

孙燧(1460—1519),明代官员。字德成,号一川,浙江余姚人。弘治六年进士。历仕刑部主事、郎中、河南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七疏朝廷宁王朱宸濠必反且晓以大义,悉被遮获不得达,终反被害,卒追赠礼部尚书。

胡世宁(1469—1530),明代官员。字永清,号静庵,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任南京刑部主事,上书极言时政缺失。再迁郎中,与李承勋、魏校、余佑称南都四君子。后迁江西副使,疏论宁王宸濠反状,系锦衣狱,减死戍辽东。嘉靖中,拜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陈兵政十事,又上备边三事。后以疾乞归,卒谥端敏。胡世宁为官清廉,疾恶如仇,为时人称道。著有《胡端敏奏议》等。

今已失传,亦未被王阳明相关文集收入在内。

朱熹(1130—1200),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后世尊称为朱子。

即明朝的复古主义文学思潮,为首者为明朝前七子的李梦阳,“倡导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后称之为“学古诗文”。——译者注

陆偁(1457—1540),明朝政治人物,字君美,浙江行省宁波府鄞县(今鄞州区)人,一说为慈溪人。

穆孔晖(1479—1539),字伯潜,号玄庵,山东堂邑人。明朝官员。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选庶吉士,任检讨,为刘瑾所恶,迁调南京礼部主事。刘瑾败后复官。历升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春坊庶子、学士、太常寺卿。

此处据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弘治十七年“主考山东乡试”条,原文为:“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陆偁聘主乡试,《试录》皆出先生手笔。其策问,议国朝礼乐之制:老佛害道,由于圣学不明;纲纪不振,由于名器太滥;用人太急,求效太速;及分封、清戎、御敌、息讼,皆有成法。录出,人占先生经世之学。”“老佛害道”以下全是撮录“答卷”中的文意,并不是考题。此“答卷”收入《山东乡试录》,实为主考官王阳明拟作。

本义为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即见面礼。

此诗明显不是赠给湛若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