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生产的住宅型感烟探测器有两种基本类型。光电感烟探测器利用光束探测烟雾。当烟雾粒子遮挡光束时,光电管会感应到光强度减弱并发出警报。这种类型的探测器对释放大量烟雾的阴燃火灾反应最快。

第二种感烟探测器被称为离子式感烟探测器,它能更快地探测到产生少量烟雾的火灾。它利用放射性物质使离子室中的空气电离(产生带电粒子);烟雾的存在会影响两个电极(导体)之间离子的流动,从而触发警报。

在美国,国家消防协会(NFPA)建议安装光电和离子双传感器烟雾探测器。

虽然大多数住宅型感烟探测器都是独立的单元,使用9伏电池供电,但美国部分地区的建筑规范现在要求,在新住宅中安装的感烟探测器必须与住宅线路相连,并提供应对停电的备用电池。

1939年,瑞士物理学家恩斯特·梅里(Ernst Meili)发明了一种能够探测矿井中可燃气体的电离室装置,从而使这些类救生设备得以发展,真正的突破是梅里(Meili)发明了一种冷阴极管,它可以将探测机构产生的小电子信号放大到足以触发警报的强度。

尽管自1951年起,美国就有离子感烟探测器,但由于其价格昂贵,最初只在工厂、仓库和公共建筑中使用。直到1971年,民用离子感烟探测器才走向市场。每台探测器的价格约为125美元,每年的销量为几十万台。

从1971年及接下来的5年里应用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感烟探测器的成本降低了80%,1976年和1977年的销量分别达到800万台和1200万台。那时,固态电路已经取代了早期的冷阴极管,从而大大减小了探测器的尺寸和成本。更节能的警报器使人们可以使用常用尺寸的电池,电路现在可以监控电池的电压和内阻,并在需要更换电池时发出信号。新一代探测器还可以使用更少的辐射源材料,并对感测室和感烟探测器外壳进行了重新设计,以便更有效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