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无数个我们相处的岁月形成的某种默契,可以是日日的陪伴,可以是甜腻的每天说着爸爸妈妈爱你,也可以是如这般润物细无声。
我们总在说缘分,陌生人之间的缘分,男女之间的缘分,但鲜有探讨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缘分。一如其他缘分一样,这份缘也有缘深缘浅之说。我们没有办法选择父母,父母好像也没有办法选择我们。我们来到了人世,我们相伴着彼此,这一生相伴或长或短,但从出生那一刻,这就注定是一场离别,只不过每个人的这场离别形式不同罢了。
可能有些人在还是小孩儿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有些人自从上了大学就和父母交流见面次数甚少;有些人一辈子都在父母身边,不曾远行;有些人即使和父母在同一个城市里,也彼此看着生厌,不如不见。东西好坏的评判标准,一部分来自我们内心的感受,一部分则来自周围情况的比较。
我的上海同事们是非常不愿意加班的,回家要陪着父母吃饭看电视。能时常相伴,至少在某一个指标上,算是缘分深的表现吧。而如我这样的,即使在家,也愿意自己一个人在书房待着,做做自己的事情就不好说了。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因为做生意很忙,我就常常一个人在家。我从小被教导,所有的事情都应该自己拿主意,并且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所以,自从小学开始我能自己处理的事情,都最后对父母说,也多为告知他们。
小时候的事情有哪些,无非是选了哪个兴趣班,参加了某个比赛。我决定后再告知父母,无伤大雅,不是什么大是大非的事情。长大之后,当我辞职告诉父母的时候,父母是一通抱怨,说我为什么胡乱跳槽。在他们的理念里面,至少要为一家公司工作五年才不是胡乱跳槽。我要从南京到上海工作,我妈知道后要炸锅了,这对他们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情,他们怎么不能作为商量的对象,而只是被告知,Unbelievable!
自从我上大学开始,一些话便很少跟父母表达。我惯常是报喜不报忧,遇到喜事多说两句,遇到不开心的,一般就应付过去了。我妈妈常常问,为什么你都没有心事跟我说呢?隔壁的谁谁谁,有点什么事情都跟妈妈说呢!
既然是心事,应该就是难以解决的,跟她说了,大多时候换来的是她焦虑睡不着,且焦虑通常是无效的,若我能一个人扛过去,何必要两个人甚至更多人担忧呢?
负面情绪通常我自己就消化掉了,若再说一遍,我又多花了一些气力去回忆,浪费了双倍时间。所以过去就过去了,过去的那一页能不翻就不翻,毕竟尘土飞扬,鸡毛蒜皮,迷了眼睛多不好,这大约是我的逻辑。因为什么事情都想一个人扛了,这大约是所有“女汉子”养成的必要途径。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境遇。上一辈人总是用世俗的标准去要求你,然后觉得你的幸福就应该如此如此,公务员、老师、医生,都是安稳保险的职业,可是这个时代早就变了,早已没有什么安稳可言了,所以我们见到了许多上一辈人和下一辈人在价值观上的拉扯,拉扯过于激烈,惹得双方不快乐;拉扯略温和的,双方心里终究是膈应的。
网上的“鸡汤”,总是显得温情美好。“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实际上,与父母缘深缘浅,是双方互动的结果,绝非某一方的事务。有些人看到网上的“鸡汤”不免自责,觉得自己和父母的相处方式,好像和网上的描述不一样,便产生了某些怀疑。
我也时常宽慰自己,爸爸妈妈的一些好的品质遗传给我,精神的指引更可贵。我妈妈是一位非常坚韧的女性,而我爸爸表面上是纯爷们儿、粗犷型,但是做事情想问题都非常细腻。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妈妈总说:“多大事情啊,人活着还怕解决不了吗?”以前我上学迟到,我爸爸总说:“不着急,安全第一,急也不能立马到学校。”所以有时候碰到客户迟到了,我也总说:“没事,不着急。”以前爸爸出差,总是带很多书给我,即使在他工资还很少的时候。这大约是对我最好的陪伴和精神的指引。
我想说这一生与父母的这般关系,缘分深浅,全不凭嘴说。那是无数个我们相处的岁月形成的某种默契,可以是日日的陪伴,可以是甜腻地每天说着爸爸妈妈爱你,也可以是如这般润物细无声。
好友安达总喜欢找我探讨原生家庭中的亲密关系话题。我常常从中受益,站在另外的角度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近年来,父母相较于以前对我温和了一些,我能体会到的是他们没有心力去管我无时无刻地折腾了,总是在接收我的某个通知,选择默默支持我,有时候还会对我有一些莫名的担忧,虽然这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还是会牵挂着我,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无比省心的小孩,这种省心,现在和小时候在他们心里怕也不是一种心情了。
这一世,我们这般亲情关系,目送着彼此渐行渐远,当然,也终会相逢。
深情如杨绛先生,“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也如龙应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用背影告诉你,不用追。”
是啊,不用追,缘分深浅,你们之间的默契,也无须借鉴世俗的标准来捆绑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