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周一,我都很丧。
或许是我年纪大了,虽然总是告诉自己要热爱生活啊,生活好像也没有深切地热爱过我,呵呵呵。这个社会提倡正能量,我们一边被宣扬着正能量,一边被生活打回原形,然后跟自己过往建立的三观不断拉扯,然后告诉自己,嗯,一切皆可以解释为“正常”。
每天早上我朋友圈都是滚滚“鸡汤”,开始我还不太理解时常吐槽,这就跟你每天上班前,对着镜子跟自己说:“加油,你是最棒的。”效果绝对等同,谁不是一边喊着热爱生活,一边又不想活了呢?一股脑的都是自我催眠,要努力、要正能量、要拼搏、要勤奋、要珍惜时间。
我常常自产自销“鸡汤”,还号称自愈能力极强。也不爱和别人倾诉烦心的事情,一堆大道理,可以说给自己听。遇到不开心的事,以前都一个人待在角落里,睡一觉吃点好吃的就好了,觉得不打扰别人,不把负能量带给别人挺好的,还骄傲了很久自己有这样的属性。有一回遇到一个老朋友,他说:“你知道吗?你看起来是和谁都能说上话,又谁都看不上,感觉什么都不需要,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我才意识到我给人的疏离感这么强,好像谁都走不进我心里。
某年的整个三月,我周围的人,都像被下了降头一样,五米开外就能看见周身冒着白气的那种丧。每年总有三百六十五天不想工作的日子。我想给他们快乐、安慰,可是我发现,我甚至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开始我从未意识到,有一天晚上,我在**拿着手机,就一直刷朋友圈,也不回复也不点赞也不要干吗,就一直刷新刷新,等到了十点的时候,回过神来。
自己为何会如此?好像平常不这样,我意识到自己是莫名的焦虑,说不上来的垂头丧气。回想起前辈跟我描述的在这个年龄段的焦灼感,不管是前进还是放弃,进一步感觉无路可去,退一步觉得不甘心,又未达到世俗所谓的功成名就,总之就是心里焦灼。所有的人都在人生的路上奋力前行,总有一些孩子会在雨天惆怅,慨叹成人的世界真的是一点都不好玩。
那天看了电影Eat Pray Love,很受启发。它像一本女性情绪生活指南,“你的情绪是你想法的奴隶,你是你情绪的奴隶。”要做强大的自己需要克服情绪化,我们终究不想活在丧里,但是这个社会一直强调成功学,结果导向,正能量,好像丧很可耻。我们无视丧,蔑视丧,这并不代表人不会有负能量,它存在并且需要我们好好消化它,用各种你认为可能有用的方法排解它。
生活的本质难道不是跟无趣对抗吗?某天我要见两拨创业者,上午的来自贵气逼人的阿里巴巴,他85后,从在阿里上班就开始吃安眠药,收入方面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他觉得活着特别没劲儿,无趣,一直失眠。没钱的人想象着自己有钱那天该多么快乐,可以喝酸奶不舔盖儿。可是有钱的时候,才发现把酸奶盖儿舔得很干净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
下午我又见了一个创业者,我俩去见投资人,他跟投资人慷慨激昂了很久,出来之后压力释放,我俩开车走高架回公司,他给我唱了一路的Hiphop。我完全被他的状态感染了。这么昂扬的态度,我相信他甭管遇到多大的事情,总有一天会凯旋。
生活和诗意之间,总是有着古老的敌意。作家里尔克说的没错,越压抑越想逃离。以前我给员工做心理辅导说:“你不能选择事情,但是你可以选择对待事情的态度,好的态度可以化解问题,坏的态度可能加重问题。”那日回想起来,觉得可笑,人总是安慰别人的时候一套一套的,自己陷入不好情绪的时候就束手无策。
Eat Pray Love里面说:“悲痛宛如一个特定的地点,时间地图上的一个坐标,当你站在悲伤之林,你无法想象自己走出林子,去到某个更好的地方,但若有人告诉你,他曾站在同样的地方,而今已走向新的希望,这有时会带来希望。”
我想你们也有这样的时刻,我们要原谅自己丧的时刻。就让我们丧一小会儿,嗯,来日再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