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马一木吃了个饭(1 / 1)

我珍惜每一个游离在我主体生活以外的有趣的灵魂。

马一木,是我的一个网友,我俩认识大约四年了。他有趣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我也无从知晓。大约是我一个远程的觉知。

他是一个媒体人,资深媒体人,厉害的媒体人。

我对他的厉害一无所知,顺手搜了一下,我确认了他这份厉害。标签是:作家,跟韩寒一起搞了《独立团》以及《ONE》。

我们见面串了一串朋友圈共同的好友,为什么我们会有彼此的微信?我回忆了一下遥远的过往,复杂的剧情已然回忆不起来。

过往他在我的朋友圈是一年只发几条信息的人,而最近非常频繁,几乎每天,勤奋地更新着公众号。当我勤奋更新公众号,很有表达欲的时候,大多是心情不是很好的时候,而我又觉得找人倾诉是很麻烦的事情。消解不良情绪需要构建一个语境,它要脱离日常,环境要足够宁静,情绪到位,周围的人足够被信任。这太难了,那么写作吧。看了他的文字,我觉得更应该和他见一面,我私信说,“资深网友可以见面聊聊吗?”

我俩很快约定了见面的时间地点。我们从未见过。网友见面,总是怕头像被美图秀秀修饰得太好,以至于对方根本认不出你而尴尬。而我背对着人群,他一下子就跳到了我的面前,特别好。

他说,我很喜欢你书的标题。

而我上本书的标题,能读懂的人就没有几个,读懂了并关注内核的更是非常少。

他在创业,他是一个资深创作者,他非常聪明,他可以解构内容创作的套活儿和需要创意的部分,上一次给我留下这样深刻印象的,能解构艺术创作的人是蒋友柏,他俩在眉宇之间有几分特别相似的神情。剃青的发型,眼神是坚毅的,总是在思考的,微蹙着眉头,传递出来的疏离感。大部分有内核的人,都有这份疏离感,这类人你一眼望去,就有一种遗世独立的气质。

他一直要抽烟,大概是创作者的病灶之一,必须要通过抽烟来扩充脑容量,我们聊天的几个小时,他烟几乎没有离手。那个时候,上海室内几乎不允许抽烟了,对这些依赖烟的人是一种凌迟。我们去吃饭,我问了他对于一个系列作品的创作思路,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内容创作就是让火苗熊熊燃烧的过程,我居然问思路,问完觉得自己带着职业角度的问句俗透了。

马老师给我说了他在做的一些事情,有自己的独特的审美。他做了挺多事情,每一个都很有质量。优质的内容创作,必然是个苦活累活。小而美,他和我见面后给了我一些形容词,一些标签,我大抵认可,而他是第一个这么直白说出来的人。我们彼此坦诚地说了一些人生的话题,我一直以为他只是虚长我几岁,因为外表看起来他也只是虚长我几岁而已。我抛出一些话题,关于人生,出书,认知,如何做?他举重若轻,抽丝剥茧,赋予了我一个媒体人的角度,触动了我的思考。

我在三十岁的边缘,呈现出了一种青春期倒挂的奇景,明显的表征是活腻歪了。我最近逢人爱问,倦怠期要怎么做?清新资本的创始人跟我说哪有倦怠期,根本没有。我就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过矫情了?马老师轻描淡写说了一些自己疲乏期的情况,好像在说别人的故事,我姑且称之为通透好了。

我跟马一木吃了个饭,我们吃了个一亿以下的饭,因为他说我们广东人一亿以下都不让女生买单。我期待他公司赶紧定个小目标做到一个亿。借着上海的夜雨,吸入湿润的空气,对谈在我的精髓和神明汇集之处,亮起了一盏小小的灯。

[1] 指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一周工作六天。——编者按

[2] 网友调侃,形容一天工作二十四小时,每周工作七天的工作制度。——编者按

[3] 由罗辑思维团队出品的知识服务类手机APP。——编者按

[4] 从出生就一直单身。——编者按

[5] 甩锅:网络用词,指代出现问题推卸责任的做法。——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