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老女人,肯定是更年期到了,要求那么多!』
一个年龄长我几岁的朋友,找我聊事儿。聊完正经项目,拿出自己的简历说:“如若可以,也帮忙掂量下,我这份简历到这个阶段能给多少评分?创业三年,总琢磨着似乎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总归有一种慌张。人到中年还是想做点什么的,想带着团队一起看看能成什么事儿。”
我首先觉察出他十分信任我,更敬佩他的坦诚。
我宽慰他说:“人总会有瓶颈期,或早或晚。瓶颈期显然是反思人生最好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你更易想明白,你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感慨地说:“当年某一次坐在你家地板上喝酒的那些人,三五年后再看境遇已经大不相同了。”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一个人能看多远,以及一个人想走多远。想也没有用,还得付诸行动,忍受得了践行理想中的荆棘苦痛,分辨得出别人丢给你的是牛粪还是鲜花。蓦然回首,云淡风轻,因为瞥见了更好的风景。
某月中旬去交大做演讲,来的都是“鲜肉”,彬彬有礼,有礼有节。等待我的演讲间隙,孩子们一直在看专业书,不得不说很惜时。罗马非一天建成的,这就是优秀人的复利。而这个世界上很多的孩子,可能还沉浸在游戏的世界里不能自拔,而步入社会之后,他们同样面对竞争,这个复利会放大,优秀的人会想着把每一件事都做得熨帖妥当,被人认可,而另外一些孩子,他们也同样渴望成功,但是他们可能更多的时候不是把心思放在如何做好一件事上。他们不知道事情做得漂亮很多时候会渡你成功,而不是买了一整书柜的成功学的书,然后发现书里的逻辑矛盾。
总有些人,当我跟他谈工作要求的时候,他在谈关系。终于让我悟出:对工作有要求的人和对工作没有要求的人之间,真的存在古老的敌意。
交上来的同样的表格,真的能显出人和人的巨大差别。绝大部分人都觉得表格就是画线的格子,可是任何的表格都能反应这件事的逻辑关系,你的做事思路以及这件事你可能达成的完成度。交上来的所有的东西,也要有视觉审美。甚至,你更需要具备用户思维,如果我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我希望这件事如何完成才是最好的。
在面对工作本身,不仅仅是结果导向的问题,意思就是我做了,好不好我不管,反正眉毛胡子我给你凑一块了,算不算个人就另说了。当你有这种思维,做小事的时候,看不出什么损失。可是一旦你站在更高的位置,有些时候这种工作习惯,是会产生很大的工作损失。难道不应该具备成果导向的思维吗?成果和结果不一样。意思是这件事我不仅做了,还要思考如何让参与者都身心愉悦,拍手称好。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里面,都是人要发挥价值。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受到认可,可是如何获得认可是谋略啊!
很多年轻人频繁跳槽,一年跳八个公司的,两年二十一个公司的比比皆是。我面试过一些孩子,我面试更喜欢站在人性的角度考察,不那么常规。我发现频繁跳槽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他完全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只知道这个东西我好像不喜欢,但是他喜欢什么,他不知道。问一圈好像也并没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对生活也没有什么热情的样子。
一个对生活没什么热情的孩子,做一件事往往不聚焦一个目标的孩子,我如何判定你能将一件事情做好呢?孩子们总爱跳槽,我总爱问,撇除那些物质的问题,你觉得核心问题是啥?他们总会回答我,因为不喜欢那里,不喜欢某个人。可是,总有个概率,一个公司十个人,一百个人,总会有几个你不喜欢的,你怎么知道你离开了狼窝,下一个是不是个虎穴呢?你并没有想着我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也选择自己看待问题的态度和角度!
以个人好恶去选择合作对象,叫基础人格。以能不能成事去选择合作对象,叫超越人格。太过相似的人在一起共事,没办法补位。总是要不一样的人,站在不一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事情才能处理得更完善。
我喜欢一本书叫《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是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管理学老师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推荐的。女生们爱幻想自己的人生会有玛丽苏剧情的时候,要不要想想,你能达成这件事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是长得超出一般的美,还是御夫之术很厉害?男生同样在幻想自己成为霸道总裁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想想你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啥?
年轻人总想着躺着把钱赚了,要自我认知准确,你的能力到底如何?
我们总想着“道”,我要站在巅峰,变成功者。我们悲哀在这个社会只有单一的价值观,但是我们从来不想想“术”如何去达成。
油腻的中年男子喜欢“拉良家妇女下水,劝风尘女子从良”。我呢,大概是到了一个油腻中年女子的境地,总是喜欢教人好好工作,好好学习,没事还得跟人说说“如何做一个有趣的人”,好像自己完全脱离了低级趣味似的。到了一个恐慌的年纪,总怕劝人好好工作、好好学习之后对方一副“那个老女人,肯定是更年期到了,要求那么多!”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