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韩愈的漂亮胡须(1 / 1)

字字锦 陆春祥 756 字 11天前

《梦溪笔谈·辨证二》

□世人画韩退之,小面而美髯,著纱帽。此乃江南韩熙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丰中,以退之从享文宣王庙,郡县所画,皆是熙载。后世不復可辨,退之遂为熙载矣。

《卷四·辨证二》中说:现代人画的韩愈像,都是面部小,而且还有漂亮的胡子,且戴着纱帽,其实这个形象是江南的韩熙载。这有韩熙载留下来的画可做证据。韩熙载是五代人,博学多才,工于书法,江南人也称他为韩文公,因此大家都误认为他就是韩愈。那么韩愈长得怎么样呢?他长得胖,而且胡须很少。元丰年间,用韩愈陪祭文宣王庙,但郡县画的韩愈像,其实都是韩熙载。后世不能再辨认,于是韩愈就成了韩熙载了。

谬种流传有许多途径,韩愈成韩熙载便是一典型。确实不能怪那些画师,都这么多年了,先前的名人到底长什么样呢?即便有画像传下来也不一定准确,王美女不是被毛延寿画得那么难看吗?我们现在见到的孔圣人,也未必就是这样的像。我到曲阜尼山夫子洞,那里有个传说:孔子爹爹叔梁纥,因为孔子生下来太难看,于是将他丢弃在那个洞里。不想老虎来给他喂奶,雄鹰给他摇扇,小孔子躺在洞里,实在惬意。所以,我每次去参观瞻仰那些古代的名人画像,心里都会嘀咕,真是这个人吗?有时甚至是皇帝,我也不太相信,你给我画得不威武,还要不要命了?我只相信那个慈禧太后的像,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有照相机传进来了。

顾颉刚先生写过《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的考证文章。他研究发现,殷纣王共有七十条罪状,都是各朝各代陆续加上去的,有很多是作者的想当然。纣王原来也是个孔武有力的标准美男子,但后来不知怎么的越来越坏了。战国一下子给他增加了二十项罪名,西汉又给他增加了二十一项罪名,东晋仍然增加了十三项罪名。让人感觉到越来越离谱的是,这些罪状越写越夸张。比如西汉的司马迁说纣王修建了鹿台,东汉的刘向就补充道:鹿台高达一千尺!晋朝的皇甫谧则万分地添油加醋:鹿台高一千丈!一丈大约两米,纣王为了**乐,居然要爬上两千米高的鹿台?且不说,那时的人们能不能造出这样的台,即便造得出,也无法想象,纣王为什么要爬到这么高的台上去泡妞!他真是精力旺盛,吃饱了撑的!

敦煌的洞窟里,有西夏人画的很多壁画。那些画工怎么工作呢?我猜测,他们可能会把前人已经模糊的作品统统铲掉,或者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修补。不用细想,修补后的壁画一定会带有西夏人的风格,纵然他们是修旧如旧,也绝对会有那个时代深深的印记。所以,修旧如旧,基本上都是骗人,每一件作品都是独特的。

因此,把古人弄错,那真是太正常不过了,我们的历史里,有多少冤假错案呢?数不胜数。

沈括先生真是有心人。但我还是担心,自他指出后,有多少人会去注意这个不长胡须的韩愈呢?后人会不会按照他的意见把韩愈改过来呢?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如果那个时候的宋朝国家图书馆,财政给点钱,把前朝容易搞错的名人统一弄个版本,那就不太会有这种现象了。其实,说白了,这个韩愈成韩熙载还不是最吃亏的,至少他还是韩愈,不像有的人,连什么都搞错,不要说画像了。

说起画像《,卷九·人事一》还有个趣事。说是狄青任枢密史时,有个狄仁杰的后人,拿着狄仁杰的画像和数十件委任状来拜会狄青,要把这些东西都献给狄青,认为狄仁杰是狄青的远祖。狄青则推辞说:我不过是一时交了好运,哪敢拿自己和梁狄公比?狄青真是聪明得很,他虽然也姓狄,但绝对不是靠狄仁杰的荫护,天下姓狄的人也不见得都是同宗。再说了,这张画像难道真是狄仁杰?有什么证据吗?狄青是不是狄仁杰的后人,我没有考证过,但就凭他的不认祖,境界立马就和那些拼命认祖的人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