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另一种乌木(1 / 1)

字字锦 陆春祥 771 字 11天前

大地下面除了藏有金银财宝等等以外,还有一种叫“乌木”的宝贝。2012年的春节,四川彭州有个农民,在自家承包地的地下深处,发现了7根乌木,最长达34米,直径1.5米,总重量达到了60吨。价值无法计算,光运费就花了百万元。

然而,这起掘宝事件引发了官司,农民说,这是他在自己的领域内发现的,应该归他,所在地的镇政府说,这是国家的财产,因为土地属国家或集体所有,几乎所有的法律都说,这个地下物应该归国家所有。

官司随他们去打,单说乌木。

古人早说过: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乌木是地球运动的产物。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的植物生物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缺氧、高压,还有细菌等微生物的帮助,数千年乃至上万年的煅造,时间让它们炭化成了乌木。

2004年5月,我在成都三星堆,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宝贝,乌黑锃亮,奇形怪状,想象它数万年前受难时的姿势,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岁月的沧桑。

是什么让它价值连城?

我想大约有三个原因:一是本身的品质,有许多乌木由楠木形成;二是时间的积淀,数千上万年的酝酿,足够让它宝贵;三是现实之需,稀少,质好,再也不可能有了,自然就珍贵。

回到主题,浅说经典。

经典不用碳十四测定,它的年代都很清楚地写在作者的生平中传记里。

经典的产生,不会像乌木那样壮烈,但仍然是时代的产物。

在我看来,这些经典字字都是锦绣,数百上千年的锤炼就是最好的明证。

离开了百家争鸣各种思潮各自为王的先秦时代,就不会有诸子百家,没有诸子百家,当然不会有思想汪洋恣肆的荀子,窥一斑而知全豹,中国古典哲学足可以媲美古希腊哲学。

教育是永恒的话题。没有生而知之者,圣人也不例外。教育大师颜之推,虽然生活动**不安,虽然位卑人下,但是,他仍然坚守着中国古代士大夫那种执着的家教理念,难道他仅仅是为了子孙?

对官员总是有不怎么满意的情绪,这也难怪,没有哪一个朝代的老百姓不对官员有微词,因此,当官实在不是件容易和轻松的事。唐太宗为了对得起“贞观”两个字,不知道花了多少的心思,委曲求全装孙子,苦口婆心教干部,为的是让基业长久一点,更长久一点。

好学生子贡请教老师孔子如何治国。孔老师说:简单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也。有足够强大的国防,就不会受人欺侮,有吃也吃不完的粮食,那我们还怕甚?再一个就是老百姓必须要有坚定的信仰!子贡再问:三样东西如果去掉一样呢?孔老师说:那只有将国防去掉了,人总不能不吃饭噢。子贡还问:二样东西如果去掉一样呢?孔老师想想说:有你这样问的吗?那只有将吃的去掉了。子贡表现出和我们一样的吃惊:那不饿死了吗?孔老师很淡定:人即便饿死,也不能没有信仰啊,没有信仰,活在世界上有什么意思呢?

因此,心理学哲学大师王阳明的重点就是,教人如何构建起自已独特的思想坐标,贫寒没关系,必须要有自己的信仰。

不仅王阳明,苏东坡、洪迈、刘伯温、朱国祯等等,都在谆谆教导着我们,做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

于是,经典就成了另一种品质的乌木。

因此,经典作品也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良好的品质,一是良好的声誉。没有品质和声誉,会被时间毫不留情地淘汰。

我们不遗余力地说要读经典,是因为经典作品里有微言大义,横看成岭侧成峰,还因为经典作品有现实意义,可识庐山真面目。

人生太短,好书太多,我们只有去读经典。

经典太多,人生太短,我们只有选择经典之经典。

我读,乱翻,管见,歪解,断章,怎样都行。

至于经典中悖的误的过时的,这没有关系,笑过嘲过就可以了,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百分之百的纯金!

经典是我们通向成功的桥梁,经典也可以温暖你我的心!

我的经典。

你的经典。